Aruthur Waley

來自維基百科

亞瑟·威利(1888~1966)東方通、漢文化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瑟·威利
  • 外文名:Aruthur Waley
  • 出生地:英國肯特州滕布里奇威爾斯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66年
生平
亞瑟·威利生於英國肯特州滕布里奇威爾斯,原名Arthur David Schloss經濟學家David Frederick Schloss之子。1914年為保留猶太人血統和一戰時很多英國人一樣拋棄自己德國的姓氏, Waley是他祖母的中間名。1907年從Rugby 畢業後就讀於劍橋國王學院,攻讀古典文學,1910年本科畢業。1913年在英國博物館做東方出版物和手稿的協助管理員。期間他自學了中文和日文,並幫助製作圖書館出版物收藏的編目。1929年他辭去圖書館的工作,專心於文學和文化研究,同時還繼續在倫敦東方和非洲研究學校的講座。1918年他遇到了舞蹈批評家、作家Beryl de Zoete,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1962年Beryl逝世。當年他遇到了Alison Robinson並在1966年和她結婚。他們住在倫敦海格特,Alison之後成為令人熟知的人物,她活到100歲。威利死於英國,葬在海格特墓地。
威利住在布魯姆玻璃時,那裡有他一幫大學時候的朋友,他是最早認可Ronald Firbank的人之一,並和Osbert Sitwell一起為Ronald Firbank的第一本合集寫引言。美國詩人Ezra Pound幫助亞瑟完成他的第一部翻譯評論The Little Review。他對於威利早期作品的態度是複雜的,正如他在1917年7月2日寫給評論編輯Margaret Anderson的信中提到的“至少保留威力的翻譯。一些詩歌宏偉華麗。但幾乎所有的翻譯都被他拙劣的英文和錯誤的押韻破壞。。。我會試圖買他最好的一版,並去除修補的部份。(他頑固得像頭倔驢,或者說像個學究。)”然而威利在他的翻譯《道德經》的引言中解釋,他更重中內容而非形式,而對於現代西方讀者最重要的也是內涵。
榮譽
威利在1945年被選為劍橋國王學院的榮譽會員。1952年成為英國最高級巴斯爵士。1953年因詩歌獲得女王勳章。1956年成為榮譽勳爵。
作品
儘管翻譯了很多中日經典威利從沒到過遠東。在他《蒙古秘史》的序言中他寫道他並不是語言大師,但是精通中文和日文,熟知阿伊努語(日本的一種方言吧算是)和蒙語,也知道希伯來語和古敘利亞語。
以下作品被廣泛的認作威利的詩歌,並在《牛津版現代詩歌1892-1935》《牛津版20世紀英文詩》以及《企鵝版當代詩歌1918-1960》中收錄進威利名下。
《中國古詩170首》(1918),《日本詩歌:和歌的選擇》(1919),《日本能劇》(1921),《源氏物語》(從1921-33發行6卷),《枕草子》(1928),《海獺》(1951)(插話:Kutune Shirka是主人公一個阿伊努人的名字),《美猴王》(1942,《西遊記》刪節版),《李白詩歌與生平》(1959),《蒙古秘史並殘篇》(1964)
威利因為《美猴王》獲得“詹姆斯泰德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道德經》的翻譯在同輩中評價最高,荷蘭詩人J. Slauerhoff用《中國古詩170首》和《中國古詩選譯》於1929改寫為《Yoeng Poe Tsjoeng》
作品選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19).Japanese Poetry: The Uta, 1919The NōPlays of Japan, 1921The Tale of Genji, by Lady Murasaki, 1921-1933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 1923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1923The Pillow Book of Sei Shōnagon, 1928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 1934The Book of Songs (Shih Ching), 1937The Analectsof Confucius, 1938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1939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 compilation, 1941Monkey, 1942Chinese Poems, 1946The Life and Times of Po Chü-I, 1949The Real Tripitakaand Other Pieces, 1952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in Ancient China, 1955Yuan Mei: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et, 1956The Opium Warthrough Chinese Eyes, 1958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 1959Ballads and Stories from Tun-Huang, 1960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1963 亞瑟·韋利 (Arthur Waley, 1888~1966)是著名英國漢學家、文學翻譯家,他精通漢文、滿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語種。他一生撰著和譯著共200餘種,其中大部分都與中國文化有關。《不列顛百科全書》介紹他的詞條說:“他是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的最傑出的東方學家,也是將東方文種譯為英文的最傑出的翻譯家。……他是一位詩人和詩歌的創新者。由於他的譯作,使中國文學易於為西方讀者接受了。”亞瑟·韋利終生從事漢學的研究,但他從未到過中國。4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蕭乾訪問英國時曾問他為何不去看看中國。他的回答是:“我想在心目中永遠保持中國唐代的形象。”?
亞瑟·韋利的一句話反映出了他對唐代中國的偏愛。他所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唐詩,其中主要包括:?
(1)《中國古詩選譯》。該詩集包括李白的《烏棲曲》、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衰病》和《廢琴》等英語譯文,僅16頁,於1916年自費印刷,供文學界的朋友們欣賞。?
(2)《中國古詩一百七十首》,1918年7月由倫敦康斯特布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共168頁,後轉譯為法語、德語等文字。內收從秦朝至明朝末年的詩歌111首,另有白居易的詩59首。該詩集附有亞瑟·韋利撰寫的《翻譯方法》,文中詳細陳述了他翻譯中國古詩所採用的方法。他提倡根據原詩的結構逐字逐句直譯,而不是意譯。他以為詩的意象反映詩人的靈魂,譯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想像更改原詩,意譯很可能歪曲詩的原意或者致使一部分信息流失。他不堅持英譯詩的押韻,因為勉強湊韻會有損於原意的表達。?
(3)《中國古詩選譯續集》,1919年7月在倫敦出版,內收李白、白居易、王維等詩人的詩作多首。?
(4)《詩人李白》,1919年出版,書中附《導論》、《李白的生平》及譯詩說明,收入李白的詩歌23首,如《蜀道難》、《將進酒》、《江上吟》、《夏日山中》和《自遣》等。?
(5)《中國古詩集》,1946年在倫敦出版,共213頁,收入230餘首詩歌的譯文,其中白居易的詩占101首。?
(6)《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時代》,1949年在倫敦出版,共238頁,是一部關於白居易的傳記,內容主要是以白居易的詩文譯介聯串起來的。亞瑟·韋利在該書的《序言》里寫道:“這部書只是白氏生平的概括介紹,不是全傳。書中選用的白氏作品,詩與文各占一半。有關白氏的傳記資料並不缺乏,我的困難是要從龐雜的資料中把有關傳記的部分選譯出來,同時為這部書確定一個長短適當的篇幅。”?
(7)《李白的詩歌與生平》,1951年在倫敦出版,共123頁。?
愛德華茲 (Evangeline Dora Edwards,1880~1957)出生在中國,其父是赴華傳教士。1938年,倫敦阿瑟普洛普斯坦因公司出版了她英譯的《中國唐代散文作品》,內收晉代志怪小說《搜神記》的某些篇章、唐代傳奇《李娃傳》和《太平廣記》里的一些材料。
翟林奈 (Lionel Giles,1875~1958)是英國第一代漢學家翟理斯之子,出生在中國,子承父業,成為英國的第二代漢學家。他於1921年翻譯和出版了《唐寫本搜神記》,於1938年譯出《三國演義》中的部分片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