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Altium Designer 原理圖與PCB設計精講教程
書號:57102
ISBN:978-7-111-57102-5
作者:劉超
印次:1-1
責編:吉玲 劉麗敏
開本:16開
字數:677千字
定價:53.0
所屬叢書: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電子信息類規劃教材
裝訂:平裝
出版日期:2017-08-15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 Altium Designer 電子設計集成平台,全面細緻地介紹了利用Altium Designer 開展原理圖和 PCB 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完整流程。 本書內容全面、講解細緻、思路清晰、圖文並茂、實例豐富,充分考慮了初學者的基礎,按照實際電路板的設計流程一步步展開介紹,幫助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 Altium Designer 設計工具。 全書共 19 章,包括 Altium Designer 概述、工程與文檔管理、原理圖編輯環境、繪製原理圖、原理圖後期處理、原理圖設計技巧、多圖紙電路原理圖設計、原理圖編輯器首 選項配置、印製電路板(PCB)基礎、PCB 編輯環境、PCB 設計準備、設計規則、電路板布局、電路板布線、電路板進階最佳化、電路板後期處理、PCB 編輯器首 選項配置、創建庫與元件、FSK 通信演示系統設計實例等內容。各章節相互獨立卻又前後承接,大限度地平滑學習曲線,降低學習難度。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電子、通信、控制、計算機類專業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讀者自學的教程,同時還可作為電路設計及相關行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資料。 本書提供了豐富的電子資源,內容如下: 1)配套的Power Point幻燈片,供教師課堂使用。 2)書中實例的源檔案,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源檔案進行演示,也可供學生進行模仿練習。 3)集成庫檔案,提供了很多知名公司的常用器件集成庫,可供讀者直接用於自己的設計。 4)課後實踐題所需的集成庫檔案。 5)原理圖仿真的電子文檔(第20章為電子書)。 6)三套試卷,試卷考查形式為上機操作
目錄
前 言
第 1 章 Altium Designer 概述 1
1.1 發展歷史1
1.2 Altium Designer 的電路板設計流程 2
1.3 軟體安裝4
1.3.1 計算機配置要求4
1.3.2 安裝步驟與許可證管理 4
1.4 關於本書的若干說明8
1.5 思考與實踐9
第 2 章 工程與文檔管理 10
2.1 從創建工程開始10
2.2 新建設計文檔 11
2.3 保存設計文檔與工程12
2.4 向工程添加已有設計文檔 13
2.5 關閉設計文檔與工程14
2.6 打開設計文檔與工程15
2.7 從工程中移除設計文檔 17
2.8 導入其他來源的檔案17
2.9 設計文檔的存儲管理18
2.10 工程管理相關面板20
2.10.1 工程面板20
2.10.2 檔案面板24
2.11 思考與實踐26
第 3 章 原理圖編輯環境 27
3.1 原理圖編輯環境簡介27
3.1.1 選單欄27
3.1.2 工具列29
3.1.3 面板概述33
3.1.4 實用小工具35
3.1.5 面板標籤欄35
3.1.6 狀態欄36
3.2 原理圖圖紙設定36
3.2.1 Sheet Options 選項卡36
3.2.2 Parameters(參數)選項卡38
3.2.3 Units(單位)選項卡38
3.3 原理圖視窗操作39
3.4 快捷鍵與知識中心面板40
3.5 思考與實踐41
第 4 章 繪製原理圖43
4.1 放置元件43
4.1.1 元件、模型和庫43
4.1.2 Libraries(庫)面板44
4.1.3 載入元件庫47
4.1.4 搜尋並放置元件50
4.1.5 另一种放置元件的方法54
4.2 元件操作55
4.2.1 編輯屬性55
4.2.2 選擇元件58
4.2.3 複製貼上59
4.2.4 位置調整60
4.2.5 排列對齊61
4.2.6 撤銷與重做62
4.2.7 刪除元件62
4.3 放置其他電氣對象 62
4.3.1 導線(Wire)63
4.3.2 網路標籤(Net Label)66
4.3.3 匯流排(Bus)和匯流排入口(Bus
Entry)67
4.3.4 電源和接地70
4.3.5 電氣節點(Junction)71
4.4 繪製非電氣對象72
4.4.1 折線(Line)73
4.4.2 貝塞爾曲線(Bezier)74
4.4.3 圓弧(Arc)75
4.4.4 橢圓弧(Elliptical Arc) 76
4.4.5 橢圓(Ellipse)77
4.4.6 文本字元串(Text String)78
4.4.7 文本框(Text Frame) 79
4.4.8 注釋(Note) 79
4.5 一個例子——簡易直流電壓表80
4.5.1 優秀原理圖的設計原則80
4.5.2 繪製簡易直流電壓表原理圖81Altium Designer 原理圖與 PCB 設計精講教程
VI
4.6 思考和實踐85
第 5 章 原理圖後期處理 86
5.1 元件自動編號86
5.1.1 基本元件編號命令86
5.1.2 其他元件編號命令90
5.2 工程編譯與查錯90
5.2.1 編譯選項設定90
5.2.2 編譯工程與查錯92
5.2.3 編譯禁止93
5.3 Navigator 面板95
5.4 生成報表96
5.4.1 網表(Netlist) 96
5.4.2 元件清單(Bill of Materials) 97
5.4.3 簡易元件清單99
5.4.4 工程層次結構報表99
第 1 章 Altium Designer 概述 1
1.1 發展歷史1
1.2 Altium Designer 的電路板設計流程 2
1.3 軟體安裝4
1.3.1 計算機配置要求4
1.3.2 安裝步驟與許可證管理 4
1.4 關於本書的若干說明8
1.5 思考與實踐9
第 2 章 工程與文檔管理 10
2.1 從創建工程開始10
2.2 新建設計文檔 11
2.3 保存設計文檔與工程12
2.4 向工程添加已有設計文檔 13
2.5 關閉設計文檔與工程14
2.6 打開設計文檔與工程15
2.7 從工程中移除設計文檔 17
2.8 導入其他來源的檔案17
2.9 設計文檔的存儲管理18
2.10 工程管理相關面板20
2.10.1 工程面板20
2.10.2 檔案面板24
2.11 思考與實踐26
第 3 章 原理圖編輯環境 27
3.1 原理圖編輯環境簡介27
3.1.1 選單欄27
3.1.2 工具列29
3.1.3 面板概述33
3.1.4 實用小工具35
3.1.5 面板標籤欄35
3.1.6 狀態欄36
3.2 原理圖圖紙設定36
3.2.1 Sheet Options 選項卡36
3.2.2 Parameters(參數)選項卡38
3.2.3 Units(單位)選項卡38
3.3 原理圖視窗操作39
3.4 快捷鍵與知識中心面板40
3.5 思考與實踐41
第 4 章 繪製原理圖43
4.1 放置元件43
4.1.1 元件、模型和庫43
4.1.2 Libraries(庫)面板44
4.1.3 載入元件庫47
4.1.4 搜尋並放置元件50
4.1.5 另一种放置元件的方法54
4.2 元件操作55
4.2.1 編輯屬性55
4.2.2 選擇元件58
4.2.3 複製貼上59
4.2.4 位置調整60
4.2.5 排列對齊61
4.2.6 撤銷與重做62
4.2.7 刪除元件62
4.3 放置其他電氣對象 62
4.3.1 導線(Wire)63
4.3.2 網路標籤(Net Label)66
4.3.3 匯流排(Bus)和匯流排入口(Bus
Entry)67
4.3.4 電源和接地70
4.3.5 電氣節點(Junction)71
4.4 繪製非電氣對象72
4.4.1 折線(Line)73
4.4.2 貝塞爾曲線(Bezier)74
4.4.3 圓弧(Arc)75
4.4.4 橢圓弧(Elliptical Arc) 76
4.4.5 橢圓(Ellipse)77
4.4.6 文本字元串(Text String)78
4.4.7 文本框(Text Frame) 79
4.4.8 注釋(Note) 79
4.5 一個例子——簡易直流電壓表80
4.5.1 優秀原理圖的設計原則80
4.5.2 繪製簡易直流電壓表原理圖81Altium Designer 原理圖與 PCB 設計精講教程
VI
4.6 思考和實踐85
第 5 章 原理圖後期處理 86
5.1 元件自動編號86
5.1.1 基本元件編號命令86
5.1.2 其他元件編號命令90
5.2 工程編譯與查錯90
5.2.1 編譯選項設定90
5.2.2 編譯工程與查錯92
5.2.3 編譯禁止93
5.3 Navigator 面板95
5.4 生成報表96
5.4.1 網表(Netlist) 96
5.4.2 元件清單(Bill of Materials) 97
5.4.3 簡易元件清單99
5.4.4 工程層次結構報表99
5.5 檔案輸出與列印99
5.5.1 智慧型 PDF 99
5.5.2 列印原理圖99
5.6 思考與實踐 104
第 6 章 原理圖設計技巧 105
6.1 色筆 105
6.2 貼上陣列 105
6.3 Jump(跳轉)功能 106
6.4 Snippets(片段)面板 107
6.5 SCH Inspector(SCH 檢視器)面板 109
6.6 利用查找相似對象和 SCH 檢視器
編輯多個對象 110
6.7 SCH Filter 面板 112
6.8 SCH List 面板 114
6.9 選擇記憶面板 116
6.10 思考與實踐 118
第 7 章 多圖紙電路原理圖設計 119
7.1 平坦式原理圖設計 119
7.2 層次化原理圖設計 123
7.2.1 放置圖紙符號及屬性設定 123
7.2.2 放置圖紙入口及屬性設定 124
7.2.3 層次化圖紙之間的連線關係 125
7.2.4 自上而下的原理圖設計 126
7.2.5 自下而上的原理圖設計 129
7.2.6 Off Sheet Connector(離圖
連線器) 129
7.2.7 多通道原理圖設計 131
7.3 多圖紙電路原理圖的導航133
7.4 思考與實踐134
第 8 章 原理圖編輯器首選項配置136
8.1 常規(General)配置136
8.2 圖形編輯(Graphical Editing)配置139
8.3 滑鼠滾輪(Mouse Wheel Configuration)
配置 142
8.4 編譯器(Compiler)配置142
8.5 自動聚焦(Auto Focus)配置 144
8.6 元件庫自動縮放(Library AutoZoom)
配置 146
8.7 柵格(Grids)配置 146
8.8 切割導線(Break Wire)配置148
8.9 默認單位(Default Units)配置 149
8.10 默認圖元(Default Primitives)
配置149
8.11 Orcad 配置 150
8.12 思考與實踐150
第 9 章 印製電路板(PCB)基礎151
9.1 印製電路板基礎知識 151
9.2 印製電路板的常用術語154
9.2.1 封裝(Package)154
9.2.2 焊盤(Pad)159
9.2.3 過孔(Via) 159
9.2.4 走線(Track)160
9.2.5 預拉線(Ratsnest)161
9.2.6 板層(Layer)161
9.3 印製電路板的基本原則162
5.5.1 智慧型 PDF 99
5.5.2 列印原理圖99
5.6 思考與實踐 104
第 6 章 原理圖設計技巧 105
6.1 色筆 105
6.2 貼上陣列 105
6.3 Jump(跳轉)功能 106
6.4 Snippets(片段)面板 107
6.5 SCH Inspector(SCH 檢視器)面板 109
6.6 利用查找相似對象和 SCH 檢視器
編輯多個對象 110
6.7 SCH Filter 面板 112
6.8 SCH List 面板 114
6.9 選擇記憶面板 116
6.10 思考與實踐 118
第 7 章 多圖紙電路原理圖設計 119
7.1 平坦式原理圖設計 119
7.2 層次化原理圖設計 123
7.2.1 放置圖紙符號及屬性設定 123
7.2.2 放置圖紙入口及屬性設定 124
7.2.3 層次化圖紙之間的連線關係 125
7.2.4 自上而下的原理圖設計 126
7.2.5 自下而上的原理圖設計 129
7.2.6 Off Sheet Connector(離圖
連線器) 129
7.2.7 多通道原理圖設計 131
7.3 多圖紙電路原理圖的導航133
7.4 思考與實踐134
第 8 章 原理圖編輯器首選項配置136
8.1 常規(General)配置136
8.2 圖形編輯(Graphical Editing)配置139
8.3 滑鼠滾輪(Mouse Wheel Configuration)
配置 142
8.4 編譯器(Compiler)配置142
8.5 自動聚焦(Auto Focus)配置 144
8.6 元件庫自動縮放(Library AutoZoom)
配置 146
8.7 柵格(Grids)配置 146
8.8 切割導線(Break Wire)配置148
8.9 默認單位(Default Units)配置 149
8.10 默認圖元(Default Primitives)
配置149
8.11 Orcad 配置 150
8.12 思考與實踐150
第 9 章 印製電路板(PCB)基礎151
9.1 印製電路板基礎知識 151
9.2 印製電路板的常用術語154
9.2.1 封裝(Package)154
9.2.2 焊盤(Pad)159
9.2.3 過孔(Via) 159
9.2.4 走線(Track)160
9.2.5 預拉線(Ratsnest)161
9.2.6 板層(Layer)161
9.3 印製電路板的基本原則162
9.3.1 前期準備162
9.3.2 布局原則163
9.3.3 布線原則164
9.3.4 焊盤與鑽孔的大小及間距166
9.4 思考題167
第 10 章 PCB 編輯環境 168
10.1 PCB 編輯環境簡介168
10.1.1 選單欄168
10.1.2 工具列169
10.1.3 狀態欄172
10.1.4 板層標籤欄173
10.1.5 實用小工具173 目 錄
VII
10.1.6 面板標籤欄 174
10.2 PCB 視窗操作 174
10.3 查看網路與元件 174
10.4 單層模式 175
10.5 Board Insight 系統 175
10.6 PCB 面板 178
10.7 PCB 視圖配置 180
10.8 層集合管理 185
10.9 層堆疊管理 187
10.10 思考與實踐 187
第 11 章 PCB 設計準備 188
11.1 板形繪製 188
11.2 PCB 圖紙設定 192
11.3 從原理圖向 PCB 的轉移 192
11.4 添加封裝所在的庫 194
11.5 設定板層堆疊 201
11.6 思考與實踐 203
第 12 章 設計規則 204
12.1 創建類(Class) 204
12.2 設計規則詳解 205
12.2.1 Electrical(電氣)設計規則 207
12.2.2 Routing(布線)設計規則 211
12.2.3 SMT(表面安裝技術)設計
規則 216
12.2.4 Mask(掩膜)設計規則 217
12.2.5 Plane(電源平面)設計規則 218
12.2.6 Testpoint(測試點)設計規則 219
12.2.7 Manufacturing(製造)設計
規則 220
12.2.8 High Speed(高速)設計規則 223
12.2.9 Placement(元件布置)設計
規則 224
12.2.10 Signal Integrity(信號完整性)
設計規則 226
12.3 設計規則嚮導 228
12.4 思考與實踐 232
第 13 章 電路板布局 233
13.1 自動布局元件 233
13.1.1 Keep-Out(禁止布線)區域 233
13.1.2 布局相關的設計規則 234
13.1.3 自動布局命令 234
13.2 手工布局元件236
13.2.1 手工布局的常用操作 236
13.2.2 PCB 和原理圖的交叉訪問239
13.3 布局其他圖元241
13.3.1 Pad(焊盤)241
13.3.2 Via(過孔)243
13.3.3 Line(直線)243
13.3.4 Arc(圓弧)243
13.3.5 Coordinate(坐標)245
13.3.6 Fill(矩形填充)246
13.3.7 Solid Region(實心區域)247
13.3.8 String(字元串)247
13.3.9 實例演示249
13.3.10 思考與實踐251
第 14 章 電路板布線252
14.1 自動布線252
14.1.1 布線相關的設計規則 252
14.1.2 全局自動布線252
14.1.3 其他自動布線命令 254
14.2 刪除布線257
14.3 互動式布線258
14.4 多走線布線265
14.5 差分對布線267
14.6 調整布線270
14.6.1 選擇布線網路270
14.6.2 自動環路移除271
14.6.3 拖拽布線271
14.6.4 增加新的走線段272
14.6.5 鎖定已有布線272
14.6.6 延長多條走線273
9.3.2 布局原則163
9.3.3 布線原則164
9.3.4 焊盤與鑽孔的大小及間距166
9.4 思考題167
第 10 章 PCB 編輯環境 168
10.1 PCB 編輯環境簡介168
10.1.1 選單欄168
10.1.2 工具列169
10.1.3 狀態欄172
10.1.4 板層標籤欄173
10.1.5 實用小工具173 目 錄
VII
10.1.6 面板標籤欄 174
10.2 PCB 視窗操作 174
10.3 查看網路與元件 174
10.4 單層模式 175
10.5 Board Insight 系統 175
10.6 PCB 面板 178
10.7 PCB 視圖配置 180
10.8 層集合管理 185
10.9 層堆疊管理 187
10.10 思考與實踐 187
第 11 章 PCB 設計準備 188
11.1 板形繪製 188
11.2 PCB 圖紙設定 192
11.3 從原理圖向 PCB 的轉移 192
11.4 添加封裝所在的庫 194
11.5 設定板層堆疊 201
11.6 思考與實踐 203
第 12 章 設計規則 204
12.1 創建類(Class) 204
12.2 設計規則詳解 205
12.2.1 Electrical(電氣)設計規則 207
12.2.2 Routing(布線)設計規則 211
12.2.3 SMT(表面安裝技術)設計
規則 216
12.2.4 Mask(掩膜)設計規則 217
12.2.5 Plane(電源平面)設計規則 218
12.2.6 Testpoint(測試點)設計規則 219
12.2.7 Manufacturing(製造)設計
規則 220
12.2.8 High Speed(高速)設計規則 223
12.2.9 Placement(元件布置)設計
規則 224
12.2.10 Signal Integrity(信號完整性)
設計規則 226
12.3 設計規則嚮導 228
12.4 思考與實踐 232
第 13 章 電路板布局 233
13.1 自動布局元件 233
13.1.1 Keep-Out(禁止布線)區域 233
13.1.2 布局相關的設計規則 234
13.1.3 自動布局命令 234
13.2 手工布局元件236
13.2.1 手工布局的常用操作 236
13.2.2 PCB 和原理圖的交叉訪問239
13.3 布局其他圖元241
13.3.1 Pad(焊盤)241
13.3.2 Via(過孔)243
13.3.3 Line(直線)243
13.3.4 Arc(圓弧)243
13.3.5 Coordinate(坐標)245
13.3.6 Fill(矩形填充)246
13.3.7 Solid Region(實心區域)247
13.3.8 String(字元串)247
13.3.9 實例演示249
13.3.10 思考與實踐251
第 14 章 電路板布線252
14.1 自動布線252
14.1.1 布線相關的設計規則 252
14.1.2 全局自動布線252
14.1.3 其他自動布線命令 254
14.2 刪除布線257
14.3 互動式布線258
14.4 多走線布線265
14.5 差分對布線267
14.6 調整布線270
14.6.1 選擇布線網路270
14.6.2 自動環路移除271
14.6.3 拖拽布線271
14.6.4 增加新的走線段272
14.6.5 鎖定已有布線272
14.6.6 延長多條走線273
14.6.7 複製走線273
14.7 思考與實踐274
第 15 章 電路板進階最佳化 276
15.1 重新編號276
15.2 平面層分割277
15.3 布線密度圖279
15.4 補淚滴279
15.5 包地280
15.6 覆銅281
15.6.1 放置覆銅281
15.6.2 編輯覆銅283Altium Designer 原理圖與 PCB 設計精講教程
VIII
15.6.3 刪除覆銅 284
15.6.4 切除覆銅 284
15.6.5 分割覆銅 285
15.6.6 利用選中的對象生成覆銅 285
15.6.7 其他覆銅操作 287
15.7 思考與實踐 287
第 16 章 電路板後期處理 288
16.1 尺寸標註 288
16.1.1 線性標註 288
16.1.2 角度標註 290
16.1.3 半徑標註 291
16.1.4 引線標註 292
16.1.5 數據線標註 293
16.1.6 基準線標註 294
16.1.7 圓心標註 295
16.1.8 線狀直徑標註 296
16.1.9 放射狀直徑標註 296
16.1.10 標準標註 297
16.2 測量命令 298
16.3 DRC 298
16.4 板層堆疊圖例 303
16.5 3D 視圖顯示 303
16.6 生成 PCB 報表 304
16.6.1 網表(Netlist) 304
16.6.2 電路板信息 305
16.6.3 元件清單 306
16.6.4 簡易元件清單 306
16.7 檔案輸出與列印 306
16.7.1 智慧型 PDF 306
16.7.2 工程打包 309
16.7.3 列印 PCB 309
16.8 思考與實踐 313
第 17 章 PCB 編輯器首選項配置 314
17.1 General(常規)配置 314
17.2 Display(顯示)配置 317
17.3 Board Insight Display 配置 319
17.4 Board Insight Modes 配置 320
17.5 Board Insight Color Overrides 配置 322
17.6 Board Insight Lens 配置 323
17.7 DRC Violations Display 配置 324
17.8 Interactive Routing 配置 325
17.9 True Type Fonts 配置 326
17.10 Mouse Wheel Configuration 配置326
17.11 PCB Legacy 3D 配置 327
14.7 思考與實踐274
第 15 章 電路板進階最佳化 276
15.1 重新編號276
15.2 平面層分割277
15.3 布線密度圖279
15.4 補淚滴279
15.5 包地280
15.6 覆銅281
15.6.1 放置覆銅281
15.6.2 編輯覆銅283Altium Designer 原理圖與 PCB 設計精講教程
VIII
15.6.3 刪除覆銅 284
15.6.4 切除覆銅 284
15.6.5 分割覆銅 285
15.6.6 利用選中的對象生成覆銅 285
15.6.7 其他覆銅操作 287
15.7 思考與實踐 287
第 16 章 電路板後期處理 288
16.1 尺寸標註 288
16.1.1 線性標註 288
16.1.2 角度標註 290
16.1.3 半徑標註 291
16.1.4 引線標註 292
16.1.5 數據線標註 293
16.1.6 基準線標註 294
16.1.7 圓心標註 295
16.1.8 線狀直徑標註 296
16.1.9 放射狀直徑標註 296
16.1.10 標準標註 297
16.2 測量命令 298
16.3 DRC 298
16.4 板層堆疊圖例 303
16.5 3D 視圖顯示 303
16.6 生成 PCB 報表 304
16.6.1 網表(Netlist) 304
16.6.2 電路板信息 305
16.6.3 元件清單 306
16.6.4 簡易元件清單 306
16.7 檔案輸出與列印 306
16.7.1 智慧型 PDF 306
16.7.2 工程打包 309
16.7.3 列印 PCB 309
16.8 思考與實踐 313
第 17 章 PCB 編輯器首選項配置 314
17.1 General(常規)配置 314
17.2 Display(顯示)配置 317
17.3 Board Insight Display 配置 319
17.4 Board Insight Modes 配置 320
17.5 Board Insight Color Overrides 配置 322
17.6 Board Insight Lens 配置 323
17.7 DRC Violations Display 配置 324
17.8 Interactive Routing 配置 325
17.9 True Type Fonts 配置 326
17.10 Mouse Wheel Configuration 配置326
17.11 PCB Legacy 3D 配置 327
17.12 Defaults 配置328
17.13 Reports 配置329
17.14 Layer Colors 配置 330
17.13 Reports 配置329
17.14 Layer Colors 配置 330
17.15 Models 配置331
17.16 思考與實踐332
第 18 章 創建庫與元件 333
18.1 元件及其模型333
18.2 創建集成庫的基本步驟334
18.3 新建原理圖庫與元件符號334
18.3.1 新建原理圖庫檔案 334
18.3.2 原理圖庫編輯環境 334
18.3.3 創建元件的原理圖符號340
18.4 新建 PCB 庫與元件封裝347
18.4.1 新建 PCB 庫檔案347
18.4.2 PCB 庫編輯環境347
18.4.3 創建 PCB 封裝350
18.5 元件規則檢查354
18.6 生成集成庫355
18.6.1 建立原理圖符號與封裝之間的
連結關係355
18.6.2 生成集成庫檔案357
18.7 報表輸出357
18.8 從 PCB 工程生成庫358
18.9 思考與實踐358
第 19 章 FSK 通信演示系統設計實例360
19.1 實例簡介360
19.2 新建工程360
19.3 創建元件360
19.3.1 創建 USB-A 型插座 361
19.3.2 創建 USB 轉串口晶片
PL-2303SA362
19.3.3 創建 STC15W4K60S4
單片機363
19.3.4 創建液晶 12864 365
19.3.5 連結元件符號及其封裝366
19.4 繪製電路原理圖366
19.4.1 FSK_Demo 頂層原理圖 366
19.4.2 MCU 控制模組367 目 錄
IX
19.4.3 Transmitter 模組 367
19.4.4 Receiver 模組 367
19.4.5 Comm 模組 369
19.4.6 LCD_Display 模組 369
19.4.7 Power 模組 369
19.5 電路原理圖的後期處理 370
19.5.1 元件編號 370
19.5.2 工程編譯與糾錯 370
19.5.3 報表輸出 370
19.6 繪製 PCB 371
19.6.1 定義板層結構 371
19.6.2 定義板形 372
19.6.3 將原理圖數據更新到 PCB 372
19.6.4 元件布局373
19.6.5 放置安裝孔373
19.6.6 自動布線374
19.6.7 手工調整布線375
19.7 PCB 設計的後期處理375
19.7.1 重新定義電路板板形 375
19.7.2 整理元件標識符376
19.7.3 電路板覆銅377
19.7.4 DRC 377
19.7.5 生成智慧型 PDF 文檔378
19.7.6 列印輸出379
19.8 思考與實踐380
參考文獻
17.16 思考與實踐332
第 18 章 創建庫與元件 333
18.1 元件及其模型333
18.2 創建集成庫的基本步驟334
18.3 新建原理圖庫與元件符號334
18.3.1 新建原理圖庫檔案 334
18.3.2 原理圖庫編輯環境 334
18.3.3 創建元件的原理圖符號340
18.4 新建 PCB 庫與元件封裝347
18.4.1 新建 PCB 庫檔案347
18.4.2 PCB 庫編輯環境347
18.4.3 創建 PCB 封裝350
18.5 元件規則檢查354
18.6 生成集成庫355
18.6.1 建立原理圖符號與封裝之間的
連結關係355
18.6.2 生成集成庫檔案357
18.7 報表輸出357
18.8 從 PCB 工程生成庫358
18.9 思考與實踐358
第 19 章 FSK 通信演示系統設計實例360
19.1 實例簡介360
19.2 新建工程360
19.3 創建元件360
19.3.1 創建 USB-A 型插座 361
19.3.2 創建 USB 轉串口晶片
PL-2303SA362
19.3.3 創建 STC15W4K60S4
單片機363
19.3.4 創建液晶 12864 365
19.3.5 連結元件符號及其封裝366
19.4 繪製電路原理圖366
19.4.1 FSK_Demo 頂層原理圖 366
19.4.2 MCU 控制模組367 目 錄
IX
19.4.3 Transmitter 模組 367
19.4.4 Receiver 模組 367
19.4.5 Comm 模組 369
19.4.6 LCD_Display 模組 369
19.4.7 Power 模組 369
19.5 電路原理圖的後期處理 370
19.5.1 元件編號 370
19.5.2 工程編譯與糾錯 370
19.5.3 報表輸出 370
19.6 繪製 PCB 371
19.6.1 定義板層結構 371
19.6.2 定義板形 372
19.6.3 將原理圖數據更新到 PCB 372
19.6.4 元件布局373
19.6.5 放置安裝孔373
19.6.6 自動布線374
19.6.7 手工調整布線375
19.7 PCB 設計的後期處理375
19.7.1 重新定義電路板板形 375
19.7.2 整理元件標識符376
19.7.3 電路板覆銅377
19.7.4 DRC 377
19.7.5 生成智慧型 PDF 文檔378
19.7.6 列印輸出379
19.8 思考與實踐38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