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下種種尷尬,最困難是教育背景薄弱,最尷尬是上司比你年輕,最無奈是期望薪酬高一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35歲以下種種尷尬
- 最困難:教育背景薄弱
- 最尷尬:上司比你年輕
- 最無奈:期望薪酬高一些
眾說紛紜“35歲以下”,透視“35歲以下”種種尷尬,最困難:教育背景薄弱,最尷尬:如果上司比你年輕,最無奈:期望薪酬高一些,附屬檔案,特別提醒,
眾說紛紜“35歲以下”
METTER-TOLEDO公司於小姐接受採訪時談到:“我們覺得銷售與管理人員的合適年齡是30-35歲。至於為什麼一定是剛好35歲,那也是看到別人都以此為界限。這樣考慮,是因為35歲以下人的精力比較充沛,工作經驗適度,一般40歲上下的對工作就已經感到厭倦了。另外,35歲以下的人受教育程度較高,也比較好學。”
中青旅尚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樺先生,已經過了35歲。他認為,35歲正處於人生比較關鍵的時期。在“而立”與“不惑”之間,也可能是人生的一個徘徊區。用人單位對年齡有這樣一個限制,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讀者就這個問題發表了個人看法:“我個人覺得年齡限制不好,但目前這樣要求也不違法。”
據了解,儘管勞動部門一再要求用人單位要適當降低招聘條件,同時我國《勞動法》里也提示招聘時不能提到年齡、種族的限制,但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客觀條件下,也無法明令禁止。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門的,比如學歷越高越好、相貌要求“較好、清秀”等等。雖然這些規定對用人單位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但是同一位子競爭的人多了,用人單位自然就很“挑”了。
對此,華信惠悅諮詢顧問公司人力資源顧問楊小闖“不同意在招聘中使用這樣的字眼兒”。她說:“像‘35歲以下’這樣的年齡限定,在已開發國家是一種歧視行為。除非企業有特殊原因,否則35歲的人很可能正是你最需要的。”
一些人力資源專家認為,35歲的人一般都已結婚,有家庭的負擔,這是求職遇到的最大困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往往也有不少公司在招聘管理人員時,很欣賞已婚的“35歲人士”,因為他們往往更有責任感和事業奮鬥的動力。
透視“35歲以下”種種尷尬
事實上,我們也不能迴避這樣一對矛盾:既要生活“甜甜蜜蜜”,事業又能“海闊天空”,其實真難!畢竟,人在35歲時會面臨一些諸如家庭、健康、事業等相關負擔的加重,很少有人能面面俱到,處理得十分完美。
最困難:教育背景薄弱
進入外企較早的肖南在人力資源領域做了多年。他把昨天的外企人與今天的“新人類”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分析:“35歲以上的一批人最早進入外企時,要求簡單:能講英語、有工作經驗,甚至不強調是什麼經驗,都行。今天,外企來中國是要紮根,看的是個人的核心能力。誰越早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專業人士,成功就會越早。比如過去招聘一個人力資源經理,條件可能是:有一兩年HR工作經驗,熟悉HR工作流程就行了。現在就會這樣要求:薪酬、福利設計專員,最好是理工科背景,或培訓專員,有職業生涯設計兩三年經驗等,非常細緻。涉及到某些具體領域,相關的工作經驗都不重要了。譬如招聘一位HR部門的稅務專員,要求可能是:來自五大會計師事務所,有稅務經驗的專業人士,是否做過人力資源工作沒有關係,因為對於年輕一代來說,現成的東西他們很快就能學會。”
肖南說:“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時,專業經驗不是這么獲得的,要靠自己的摸索,才能生存至今。”
一位年近三十的軟體工程師說起自己上微軟的msce培訓班的經歷,不勝感慨:“全班居然我最大,同學裡還有正在上高中的。比如JAVA這樣的技術,我們工作中很少使用,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沒有一個不會的,他們要比我們知識結構新得多。”從教育界轉行成為IT業職業經理人的朱樺先生認為:“IT行業年輕化是一個趨勢。從事這個行業30歲以下的人,幾乎是憑著自己的決心和毅力走過來的。”
一般說來,新興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更傾向於年輕人,因為他們更合適新經濟的特徵。
最尷尬:如果上司比你年輕
在外企,35歲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年齡,心情會有些複雜:世界觀已經形成,工作經驗豐富,思想觀念也很OPEN,到別的外企很可能是你的老闆比你年輕,雖然經驗並不比你豐富,這就比較尷尬。
一位25歲的電視人說:“如果老闆對你不滿意了,要提早準備走人。如果事業不算非常順利,男人在這時希望換工作的可能比女性多一些。”對於35歲換工作的問題,他說:“35歲,要換工作一般都是升遷。找工作?很可怕!”
在領導層越來越年輕化的某些行業,超過35歲的非管理人士,的確不如更年輕的雇員受歡迎。
獵頭專家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做了一個分析:“有的人選擇被管理的角色,有的人選擇管理的角色;如果大學畢業後在同一行業工作10年,仍不在管理的職位上,那么,從35歲才開始選擇管理的職業前景,往往不被看好。對於公司來說,35歲以上的普通職員,對於剛剛起步的公司或大型跨國企業來講的確顯得年齡偏大,特別是在那些工作壓力很大的職位上,他們往往有不太適應的表現。例如,不能快速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甚至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出現健康問題。但是對於管理職位來講,35歲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經驗,花更少的時間處理更大更難的問題。一般來講,企業只要用人得當,即便他在35歲才加入一家公司,也可以勤勤懇懇地為企業工作5到10年”。
最無奈:期望薪酬高一些
年紀大的人對自我價值、權利要求更成熟。很多年輕人對養老保險等一些權益並不完全在乎,而比較成熟的人會考慮得更全面,如養老、醫療、住房、培訓、權利等等。生活成本高也高,子女教育開支、住房等,所以期望的工資水平一般也比剛畢業的要高。同時,人生觀、世界觀、工作方法、習慣基本已經形成,很難改變。這些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求職的難度。
現在,也有很多企業對天才不惜投入。民營企業已經在工資待遇總體水平上超過國有企業,但是總量還不是很多。一位海內外知名公司的資深人士介紹:“我們的待遇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招聘分兩種情況:大學招聘,一般是研究生或MBA學歷,要求最好是從零以驗開始。還有一種是專業經驗招聘,而這種情況就不是看年齡了,也招過36、37歲左右的人,但國外這個年齡開始從事金融業的人很少。”他指出:“年輕化不論在國內國外都是一種趨勢。像金融業,在國外的從業人員,主要是30歲左右,一般35歲基本已達到事業的頂點。如果在那個年齡還沒有達到,就可考慮離開了。招聘時,我們並不就年齡做規定,因為這是一種歧視,但是最後發現:嚴格的招聘考試之後,入選的都是年輕人。”的確,一般35歲以上而被這樣的企業看中的人物,也多是靠獵頭說服牽引而來。
一般來講,35歲的人考慮轉換工作確實比較謹慎,第一看錢,第二看發展,起碼比現在薪水超出20%以上才會換,到40歲以上就很少動了。成本普遍高於年輕人,這是僱主更願意投資年輕人的原因。設定35歲這道坎的人,存在“顯性理由”。
中央電視台一位剛從記者轉換為編輯的年輕人說:“真正好的產業都是黑髮人的產業。像證券業、IT業,工作要求高效率、反應快、迅速下決斷,電視台也是這樣,生活節奏比較快,對體力要求比較高,包括領導都比較年輕,一些製片人也就30多歲。”
也許看到就業之不易,70年代末出生的“小太陽”們更明白成功的現實定義。在他們中間,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不辭辛勞,早早賺錢,早早退出,早早擺脫為生存而奔忙的狀態。這也許將給就業市場帶來新的刺激和動力。
附屬檔案
遇到這個坎兒怎么辦?
我們向一些處於這個微妙年齡的人群了解了一下。他們的辦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求助於自己的關係網。一般說來,這個年輕已經積累了一個穩定的關係資源,這個時候就要派上用場。
2、 毛遂自薦。在一些專業網站上,或者一些媒體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相當條件的人在不遺餘力地推薦自己。
3、 通過獵頭服務。科銳公司網路部經理馬峰認為:“獵頭公司可以告訴你的是:‘你適合做什麼?’‘還欠缺什麼?’在推薦給僱主之前,有的獵頭公司已經在培訓你了。”但在目前情況看來,獵頭服務比較集中的是IT、醫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4、 現在的相關媒體和招聘會比較多,信息豐富。可以通過它們擇業。這是一個常見而且相當普遍的辦法。
5、 網上投遞簡歷,參加網上招聘會。
特別提醒
1、 在三十歲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有比較明確的人生目標。除非現在從事的行業已經完全沒有發展前途,否則不要輕易進入陌生的行業。儘可能地選擇自己業已熟悉的行業和職位,除非有非常合適的工作,否則不要輕易跳槽。
2、 過了三十歲,就應該有危機感。自己應不斷地充電,增加適應工作的能力。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
3、 對於新工作可能帶來的利弊有一個比較全面地審視,充分徵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見再作決定。如果真要換工作的話,在求職時要特彆強調自己工和的成績與經驗。
4、 在這個年齡段,換工作儘量選擇管理層的職位,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豐富經驗。35歲“黃金年齡段”的人往往具備他們的一些優勢,在企業中能發揮指導、帶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