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武漢7歲“多動症”男孩小明踢了同班同學的隱私部位,隨後,多位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也被小明打過。
2024年4月1日,該班其他46名學生的家長聯名向學校提出“請願”,讓小明轉學。
2024年4月12日,該校區的負責人表示,雙方家長已於4月1日達成和解,該學生已於當天被家長帶回家暫時上網課。班主任每天都會關注他的學習,五一假期之後會返校上課。4月12日,男孩所在學校表示,涉事男孩並未確診“多動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3·29武漢“多動症”男孩欺負同學事件
- 發生時間:2024年3月29日
事件經過,事件回應,事件處置,專家建議,
事件經過
- 多次欺負同學
2024年3月29日,武漢某國小一年級某班家長群,家長吳某(化姓)說,自己孩子當天在學校被新來的轉學生小明踢了隱私部位,“踢了3腳,孩子特別疼”。不久,便有家長跟著回覆說,自己的孩子也被小明打過。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吳某的話在群里發出後,他便詢問了自己孩子,這才得知小明自轉入該班後,便多次欺負其他同學。
“小明最初的幾次打人都被叫過家長,當時他和他家長的道歉態度都比較好,還寫了保證書。”該家長告訴記者,彼時,其他家長也願意原諒小明,給他改正的機會。“但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小明不僅沒改,反而幾次三番地無故毆打其他同學,甚至威脅同學不準告訴家長。”
另一學生家長也向記者表示,她的女兒長期被小明欺負,因性格內向,害怕被報復一直沒敢說。該家長說,等到這次有家長在群里說了小明的事後,她才追問孩子,“原來他(小明)天天打我孩子,還威脅說‘不準告狀,如果敢告狀就要弄死她’。”
“上著課他就突然拿書去砸別人,或者是拿鉛筆去丟別人。他還會在課堂上大聲地說話,甚至走來走去,孩子們還怎么安心學習?”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告訴記者,因為小明長期無故毆打同學,讓本就只有7歲的同學們開始懼怕上學,“(孩子)早上都說不想去學校了。”
- 家長集體請願
2024年4月1日,該班其他46名學生的家長聯名向學校提出“請願”,讓小明轉學,否則不敢讓自家孩子繼續上學。家長們希望,學校可以勸誡小明在4月30日前完成轉學,並同步在教室安裝監控。在對方辦理完轉學手續前,小明媽媽應履行承諾,將其帶回家教導。
事件回應
- 王女士
2024年4月,王女士說,自己此前曾帶小明去醫院檢查過,“顯示多動症,但醫生說80%孩子都有,也沒給開診斷證明或是開藥。”也因此,王女士認為,小明的種種表現只是因為他想跟同學玩,但他不能正常地去交流,“然後才用手拍一下或打一下(同學)”。現在她也在嘗試去諮詢心理醫生,“就是手機上別人給推薦的,還沒(帶他)去做專門的測試。”
- 校區負責人
2024年4月12日,該校區的負責人表示,4月1日學校已經與家長溝通了孩子的行為,並提出希望家長先將孩子帶回家去。這個孩子年僅7歲,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學校安排了網課,班主任每天也會關注孩子的學習。同時,學校也希望家長給孩子足夠的包容,通過教育慢慢轉化。班主任每天都會關注他的學習,五一假期之後會返校上課。
2024年4月12日,男孩所在學校表示,涉事男孩並未確診“多動症”。
事件處置
2024年4月2日,在警方的協調下,小明媽媽向此前被打的一學生家長簽了一份安全保證書,承諾一旦再發生毆打、辱罵、恐嚇等傷害全班同學的行為,就主動讓小明轉學。
專家建議
要解決這一困境,最關鍵的還是及早進行科學的針對性治療,讓多動症孩子真正走出病症困擾。目前,社會上對於兒童多動症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比如,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異常表現並不在意,認為孩子的“好動”不過是一般的調皮搗蛋;有些家長存在較深的病恥感,拒絕承認孩子“有問題”;還有人心存僥倖,覺得這些反常行為會隨著孩子成長慢慢自愈。這些誤區,直接導致了低就診率。2015年公布的《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顯示,我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患兒的就診率不足10%,確診後也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兒接受規範治療。
正如專家所說,“多動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此不了解、誤解和漠視而貽誤了最佳干預時機。”只要及早介入,方法得當,多動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一旦久拖不治,多動症就可能延續到成人階段,在工作表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互動上產生困擾。
事實上,兒童多動症不算很罕見。相關行業報告就顯示,我國ADHD兒童患病率達6.26%。也有專家指出,每一百個孩子中就有5-8人會發生多動症。進一步加強醫院、學校和家長聯動,普及對多動症的正確認知,推動孩子得到及時、科學治療,顯然極有必要。
對此,要求學校都專門開設“一個人的班級”,為多動症孩子“開小灶”。這固然會有一些現實負擔,但這不意味著學校不能發揮能動作用。對於多動症兒童的常見臨床表現、治療原理等,學校老師應有基本常識和判斷力,在發現異常時,可以及時督促家長尋求治療,減少常見的顧慮。同時,增強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邀請專科醫生進校園,針對多動症的分類、表現、不同治療方式、常見誤區等開展科普講座,提供疾病諮詢和義診服務等,也能有效增進家長和學生對多動症的了解,以科學的態度進行治療。
比起簡單直接讓多動症兒童轉學、退學,多方合力幫他們走出病症困擾,回歸健康狀態,才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思路,才是對所有人的負責態度。
“多動症患兒普遍在智商表現方面並沒有明顯問題,但在入讀國小有學習任務以後,出現諸如坐不住,破壞課堂紀律,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乃至攻擊性行為,相關‘症狀’才變得明顯。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出於‘面子’等因素,僅理解為是‘淘氣’的表現,並不接受,或拒絕認為是一種疾病,以至於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孩子的相關問題持續在班級出現導致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