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奮進新時代·農村金融在行動調研報告

《2022奮進新時代·農村金融在行動調研報告》是2023年8月13日,國研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布在出席由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的經濟前瞻論壇2023年會·農村金融論壇時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2奮進新時代·農村金融在行動調研報告
  • 發布時間:2023年8月13日 
發展歷史,內容解讀,

發展歷史

2023年8月13日,國研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布在出席由中國經濟時報社主辦的經濟前瞻論壇2023年會·農村金融論壇時發布了《2022奮進新時代·農村金融在行動調研報告》。

內容解讀

《報告》指出,農信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也是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先行者,根據自身實際進行了廣泛而積極的探索,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但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信用體系等農村金融基礎滯後。農村信用體系是農村金融重要的基礎設施,目前仍是農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短板所在。不少農戶信用意識薄弱,徵信體系不健全,信用戶、信用村的評定依靠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一戶、一村地調查,費時費力,進展緩慢。
二是鄉村地區有效抵押品不足。農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面臨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抵押,為解決抵押物問題帶來了曙光,但因抵押物價值評估和債權實現等原因而困難重重。
三是數字金融能力不足。農業農村數位化水平對於提升農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質量起著基礎性作用。農村金融機構因規模小、投入少、金融科技研發與套用能力有限,數字金融服務能力有所欠缺,數字普惠產品與服務較少。
四是尚未形成常態化的市場機制。不同地區的涉農金融需求差異較大,農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總體尚未建立常態化的市場機制,缺乏自我驅動能力,創新能力不足。
《報告》認為,面向未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農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還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發力。
一是完善農村信用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鄉村地區涉農信息共享,率先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漸進而穩步地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最佳化農村支付環境與支付體系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符合鄉村需求特點的支付產品創新。
二是加快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最佳化鄉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加快農村信息數位化“新基建”,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為農村數位化“新基建”提供低息中長期貸款。鼓勵金融機構將成熟的數位化套用場景向鄉村地區下沉延伸,將數字普惠金融與現代農業產業鏈有機結合。
三是完善政策激勵。針對農信社、農商行等縣域農村金融機構大量的富餘資金沉澱為分散的“孤島”,難以實現較高效益運營的情況,可根據其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和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的“業績”,支持其省聯社獲得理財中心、資產管理公司牌照,作為對其賦能和助力的“政策激勵”。
四是普及鄉村金融教育。除了對教育發展提供足額的融資外,還應開展集中性的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推進金融知識納入鄉村教育體系,讓現代金融知識惠及廣大農民,賦能鄉村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