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HO3

2016HO3

震盪天星(469219 Kamo'oalewa)是一顆小行星,發現於2016年4月26日,其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

科學家們說這有可能是地球近百年來最穩定的一顆準衛星

概述圖中藍色線為地球軌道,黃色線為2016HO3軌道(相較於太陽),圖右側黃色小圈為相對地球的運行軌跡。

2016年4月27日,小行星2016 HO3被命名為Kamo'oalewa,該詞在夏威夷語中意為“震盪天星”。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天問二號將於2025年5月前後實施發射。天問二號任務的探測對象是國際公認的有其特殊性的天體,即近地小行星2016HO3。天問二號任務將實現對該小行星的採樣返回,這將是中國首次從行星際取回樣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盪天星
  • 外文名:Kamo'oalewa
  • 別名:2016 HO3
  • 分類阿波羅型小行星
  • 發現者:泛星1號小行星巡天望遠鏡 
  • 發現時間:2016年4月26日
  • 直徑:40米到100米 
  • 絕對星等:24.183 等
  • 距地距離:5.1672✕10 km
  • 半長軸:1.001229934908869
  • 離心率:0.1041429093
  • 公轉周期:365.9309688008125d
  • 平近點角:297.5321059117 度
  • 軌道傾角:7.7713956188 度
  • 升交點經度:66.5132579805 度
  • 小行星編號:469219
簡介,起源,探測計畫,

簡介

當2016 HO3環繞太陽時,它看起來也同時環繞地球運轉。雖然它和地球距離過遠,不被認為是地球真正的衛星。它卻可能是地球附近的近地天體或準衛星之中最穩定、最好的例子。
噴氣推進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主任保羅·喬達斯(Paul Chodas)表示:“雖然2016 HO3環繞地球運轉,但因為它仍然和地球一樣環繞太陽運轉,我們將它視為準衛星” “另一顆小行星2003 YN107曾經以類似的軌道模式在地球附近運行超過十年,但它已經離開地球鄰近區域。新發現的2016 HO3則和地球之間的狀態更加穩定。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2016 HO3已經有將近一個世紀是地球的準衛星,並且之後數百年繼續以現有模式在地球周圍環繞。”
在2016 HO3以一年時間環繞太陽期間,大約一半的時間較接近太陽,並且通過地球前方位置;另外半年則距離太陽較遠,並位於地球後方。並且它的軌道面和地球軌道面間有少許夾角,因此每年運轉時會各有一次升上地球軌道面上或沉入下方。實際上,這顆小行星正在和地球進行這即將持續數百年的“蛙跳遊戲”。
2016 HO3的軌道也在數十年間經歷了緩慢的來回扭轉。喬達斯表示:“這顆小行星環繞地球的環狀軌道每年都會向前或向後小幅度飄移。但當軌道飄移太過前方或後方時,地球重力會使小行星軌道反向修正,使小行星永遠不會距離地球超過地球與月球距離100倍以上。”“同樣的效應也阻止2016 HO3和地球的距離不低於38倍地球與月球距離。也就是說,這顆小行星正在和地球‘共舞’。”
2016 HO3最早於2016年4月27日由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贊助,夏威夷大學操作位於哈萊亞卡拉火山的Pan-STARRS 1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中發現。它的體積尚未完全確認,但可能是40到100米。

起源

這顆代號為2016 HO3的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為469219,由美國夏威夷泛星計畫望遠鏡於2016年4月27日發現。科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位於一個非常奇特的軌道上,它不僅像其他小行星那樣環繞太陽運行,也同時在一個非常遙遠的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行。科學家預測,在未來幾百年,這顆小行星會同時運行在環繞太陽和地球的穩定軌道上。可以說2016 HO3小行星是月球之外,地球的另外一顆“準衛星”或者“小月亮”。也正因如此,全世界科學家對它產生了極大興趣。
要知道,陽光照射到小行星上,因小行星的物質元素組成以及塵埃粒徑分布不同,會導致特定譜段的陽光被其吸收。因此小行星的反射光譜特性可以反映出小行星的表面物質組成與結構。如果利用光譜儀測量小行星對不同譜段陽光的反射吸收情況,就可以獲得小行星的光譜曲線,進一步可以推測小行星的物質成分。科學家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對這顆小行星進行了光譜測量。發現這顆小行星總體上屬於S型岩石質小行星(主要由矽酸鹽組成),但其光譜曲線在近紅外波段的斜率與其他小行星都不相同,反而與月球岩石的光譜曲線更為相似。因此科學家猜測,這顆小行星可能是一塊月球碎塊,隨著某次撞擊進入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經過複雜演化後,成為了一顆地球的“小月亮”。除了光譜相似之外,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能量也與地月系統軌道能量接近。
這顆小行星到底是不是一塊來自月球的石頭,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但種種跡象表明,其可能與地月系統存在一定的淵源。它的身份,可能只有在我國探測器從這顆小行星取回樣本,在實驗室分析後才能給出確定答案。

探測計畫

2021年6月12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北京舉辦新聞發布會。該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在會上表示,中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
在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1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探測器將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 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上述過程完成後,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探測器配置相關科學載荷,以飛越、伴飛、附著、採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採樣返回。
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具體包括以下科學目標:一是測定2016 HO3軌道、自轉、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二是探測2016 HO3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獲取小行星樣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對2016 HO3返回樣品開展實驗室分析研究,測定小行星樣品的物理性質、化學與礦物成分、同位素組成和結構構造;測定和研究小行星樣品的年齡;與隕石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返回樣品與隕石、地面觀測與遙感就位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
中國國家航天局還面向國內外公開徵集科學載荷和搭載項目方案,預留了200公斤運載能力用於向社會開放搭載,鼓勵中外科研機構聯合提出載荷技術方案,歡迎國外科研機構參載入荷方案徵集,按照“免費搭載,數據共享,經費自擔”的原則搭載國外載荷。
我國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是一次高起點、高難度、高顯示度的創新空間任務,將實現太陽系一帶一路”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重大工程的下一個標誌性項目,將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獲取大量科學數據和寶貴的小行星樣品;並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深空探測能力、推動行星科學的快速發展和航天強國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