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高端論壇
- 舉辦地點 :廈門
- 舉辦方:華僑大學等
- 參與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
- 舉辦時間:2016年12月17日
2016年12月17日,由華僑大學、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共同主辦的“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高端論壇”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召開。論壇聚焦東協,圍繞“東協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開研討。
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緬甸、斯里蘭卡、印度、土耳其、澳大利亞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政要、前政要、知名學者,我國相關部委、學者專家、企業家、智庫、媒體代表等50餘人參加了研討和交流。
泰國前國會主席、泰中文化經濟協會會長頗欣·蓬拉軍,斯里蘭卡石油部長參迪瑪·維拉科迪,泰國國會前上議院議長尼空·瓦拉帕尼,土耳其退役海軍上將、土耳其科克大學海事論壇創始人拉馬扎·古德尼茲,斯里蘭卡—中國社會文化合作協會主席、南亞-中國友好合作協會副主席英德拉南德·阿貝塞克拉,泰國駐廈門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孟坤,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永權,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副司長黃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王欣,香港海上絲綢之路協會副會長王錦彪,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出席論壇開幕式。
賈益民表示,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華僑大學在國務院僑辦的指導下組建成立了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成立兩年多來,學院取得了一些成果,並穩步推進,積極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建設及合作出謀劃策。他稱,與會的嘉賓都是各國政府的重要決策者、重要政府智囊或相關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希望嘉賓們能在本次論壇上暢所欲言,共同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共商、共建、共享出謀劃策。
李向陽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與深化,許多新問題不斷出現,需要中國與沿線國家進行更多的溝通。他稱,“一帶一路”是一個整體,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合作機制,需要在統一的框架下進行設計;參與“海絲”建設的地區是我國發達地區,他們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空間更大,有更悠久的合作歷史。他認為,圍繞“海絲”開展合作所面臨的挑戰,超過經濟領域本身,如何在擱置爭議的前提下,構建一個和平機制,為“海絲”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至關重要。
許永權表示,為更好地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各方還需要發掘現有的智庫平台,攜手打造“智力絲綢之路”。他建議,要發揮“一帶一路”國際智庫聯盟的作用;要以“海絲”沿線國家作為對象,開展前瞻性的研究,推動各方發展戰略對接;要利用現有區域合作框架下的智庫交流配套體系,做好溝通協調;要利用各種平台積極宣傳,凝聚共識,共同塑造積極友好的社會民意基礎;要通過智庫交流推動人文交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現實基礎。
黃崢表示,福建省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既有豐富的海絲文化積澱,又同沿線各國特別是東協國家的僑胞血緣相連,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有獨特優勢。他建議,各方共同支持辦好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把民心相通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發揮好華僑華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增強智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智力支撐作用。
王欣希望,在“海絲”建設中,各國實行雙向的交流,並且吸引更多不同層次的人士和機構參與進來,著重從學術、文化角度進行研究,形成綿延的力量,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
會議期間,頗欣·蓬拉軍、李向陽、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研究所所長黃靖、李焯芬、參迪瑪·維拉科迪、尼空·瓦拉帕尼、拉馬扎·古德尼茲、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趙可金分別作主題演講。
與會嘉賓還圍繞“東協與海絲建設”“國別參與海絲建設”“海絲合作、機遇與挑戰”“南亞、南海與海絲建設”四個議題進行深入研討。
賈益民為論壇閉幕式致辭。他稱,與會專家學者在論壇中展開了廣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研討,在一些問題上取得了重要共識。他表示,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面臨著諸如政治風險、國際關係、道德風險等挑戰。他建議,“海絲”沿線國家應致力於建設符合本國特點和具有國際特徵的經濟體系,建立“海絲”建設的評價機制、預警機制、安全體系、動力機制和保障體系,從而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他希望與會嘉賓今後繼續關注“海絲”建設的研究,讓“一帶一路”倡議繼續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華僑大學副校長曾路主持論壇開閉幕式。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高端論壇”作為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常態化舉辦的絲路論壇,旨在為“海絲”沿線國家的專家、政要、企業家、資深媒體人等搭建一個戰略研討、凝聚共識的高端平台。據悉,研究院還將出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藍皮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輯刊,舉辦“海絲”沿線國家高端人才系列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