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首屆“全球化與拉美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 舉辦地點:上海大學寶山校區
2015年 7月7日-8日,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調查諮詢委員會和《拉丁美洲研究》雜誌社主辦,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參與協辦的首屆“全球化與拉美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召開。來自中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烏拉圭、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美國等國的十餘位拉美問題研究專家,與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及國內多所拉美問題研究中心、權威媒體、學術期刊和相關社會團體的三十多名學者,圍繞“全球化與拉美社會”,就全球化浪潮衝擊下的拉美社會發展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拉美經濟發展模式、中國拉美問題研究現狀、中拉關係發展的歷史及前景展開熱烈討論。
羅宏傑教授在歡迎致辭中表示,拉美地區是全球繁榮與增長的新興力量,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拉雙方交往日益頻繁,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的新局面。他指出中國和拉美地區面臨著共同的發展任務,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資金、資源和勞動力的全球配置過程中,這兩個新興增長極越來越密切地聯繫在一起,雙方在彼此經濟發展和對外戰略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相互借重的合作共識不斷加強。最後,羅校長強調,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一貫重視拉丁美洲研究,並已與拉美地區的多個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聯繫。
外交部拉美司參贊張潤則結合自己20多年來在拉美方面的工作積累,側重介紹了中拉關係近年來發展的一些新情況,並特別向與會的中外學者深入闡述了我國領導人倡議構建的“1+3+6”的務實合作新框架和中拉產能合作“3×3”模式。他表示,我國將和拉美國家一起,深挖合作潛力,創新合作方式,化挑戰為機遇,推動中拉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不斷邁上新台階。在下一步,雙方將加強互相對話,鞏固中拉關係的政治基礎;落實合作措施,推動中拉經貿關係提質升級;鞏固中拉友好的民意基礎;加強人文交流,完善整體合作機制,構建全方位中拉合作網路。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調查委員會的福圖納多·馬利馬奇(Fortunato Mallimachi)在發言中表示,長期以來,無論中國還是拉美,都只能通過西方歐美世界的學術研究來看待認識彼此,即便隨著中拉經濟之間的長足增長,這種通過第三方來認識彼此的情況依舊沒有得到改善。在這種情況下,中拉雙方某種程度上都陷入了西方學術構建的範式,給他們兩者之間的直接交流帶來了困難。而這次會議,便是中拉雙方學術界對這種長期以來存在狀況的改善,只有當中拉雙方願意了解對方並真正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直接對等交流時,一種異於西方意義上的全球化才最終有可能實現。
在有關中拉關係的議題方面,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兼浙江外國語學院拉美所所長徐世澄教授從全球化對拉美經濟、政治、社會及對外關係四個方面所產生的影響總結了全球化對拉美帶來的衝擊。他認為,全球化促使拉美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對外更加開放;使其政治更加民主化,促進拉美左派崛起;使其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中產階級人數增加;並使其對外關係更為多元化。同時,全球化也導致了以下後果:拉美經濟不穩定性增加,民主受到挑戰,民眾抗議浪潮頻繁,社會出現分化,貧富差異問題依然嚴峻。總體而言,由於拉美各國應對全球化的戰略策略不同和各國經濟實力、治理能力不同,全球化對拉美各國帶來的利弊不盡相同。這些都為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反思和應對機制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借鑑經驗。
上海大學全球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江時學教授在發言中,重申了“全球化是把雙刃劍”這一觀點,總體利大於弊,。他指出全球化使拉美政局更為穩定,政治更為民主化、透明化,更加尊重“遊戲規則”,同時在文化上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更大,在經濟上也更容易獲取資本、市場和技術。最後,江時學又提出了以下多個議題:全球化之於拉美——天使或魔鬼?’“中心-外圍”依附理論是否已經過時?為何拉美的 “反全球化”的呼聲最高?民族主義和全球化如何攜手並進?何為文化安全,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獲得文化安全?卡斯楚是否會改變他所認為的“全球化是一種帝國主義的世界秩序,表現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剝削和文化征服”這一觀點?中國和拉美如何在擁抱全球化的進程中相互學習?如果沒有全球化,中拉關係有可能發展到今天這一階段么?在隨後的問答環節,與會的師生學者圍繞著這些話題展開了進一步討論,來自烏拉圭“拉美人文經濟研究所”的內斯特·科斯塔(Nestor Da Costa)教授對此深有感觸,向大家介紹了“南共市”這一拉美經濟組織某種程度上對烏拉圭經濟的妨害,而來自中國社科院的郭存海教授也通過中國人在拉美形象的調查研究,向大家表明中國在拉美的軟實力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之後,南開大學的韓琦教授,智利聖地亞哥大學的克里斯蒂安·帕克(Cristian Parker)以及墨西哥學院的羅貝爾托·布朗卡爾特(Roberto Blancarte)展開了對拉美天主教的討論。三者通過梳理各自國家中天主教在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向學者指出了天主教在拉美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的重要性,向國內學界開啟了一個進行拉美研究的全新視角。
來自烏拉圭國立大學的歷史學教授阿爾多·馬切西(Aldo Marchesi)分別將20世紀60年代在拉美興起的左派浪潮以及21世紀拉美政壇的集體左轉看做全球化進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並通過幾位著名拉美政治人物的在這兩段不同時期政治角色的轉變,勾畫了一副拉丁美洲左派六十年代以來的變化進程。具體來說阿爾多教授認為,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拉丁美洲的左派不再專注於對某一種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的宣傳以及追求,他們的政治目標變得更加現實,更加專注於具體的社會問題,比如減少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等等。那么,這么一種“具體問題至上”的拉丁美洲的左派是否還能稱為“左派”?他們是否背叛了之前自己的理想?六十年代革命理想在現今的拉美左派政府中還有哪些蹤跡我們依舊能夠尋覓?這些問題的思考對於我們理解評估新世紀的拉美政壇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上海大學歷史系的郭長剛教授在對一系列影響美國國際外交政策的政治理論進行梳理後,指出了美國西方政府運用體系性暴力注重闡述了近年來中國政府“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構想以及在此框架下與拉美各國所需要建立的聯繫,並指出了這一計畫對於回應美國新時期的外交政治戰略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時也宣告了隨著第三世界的發展,一種非西方意義上全球化出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