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如皋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如皋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如皋市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14日在如皋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陳曉東代表如皋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如皋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如皋市市長陳曉東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14日
  • 報告背景:如皋市第十六屆人大第四次會
  • 報告地點:江蘇如皋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政府目標任務,政府建設,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市政府在中共如皋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4年,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4億元、增長10.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45億元、增長12.2%。我市名列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第28位、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第19位。農業轉型加快。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豐”。新增設施農業3萬畝,高標準農田占比達59.5%,新認證“三品”51個,建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4家、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省“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各1家。新增“全託管”經營主體103個。獲批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杯盆景大賽、首屆全國長壽農產品博覽會。工業運行平穩。完成全部工業應稅銷售805億元、增長6.6%,工業增值稅20.6億元、增長3%。工業用電量32.5億千瓦時、增長8.5%。淨增規模企業34家,其中億元企業16家。建築業施工產值900.8億元、增長18%,完成地方稅收3.53億元。服務業提速增效。預計實現服務業應稅銷售650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億元、增長12.2%。蘇中國際貨櫃碼頭開通外貿航線,吞吐量突破1萬標箱。“大如皋”手機APP旅遊移動信息平台上線運營,新增3A級景區2家,旅遊收入增長17.1%。顧莊社區入選“中國最美村鎮”,長江藥用植物園成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完成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引進金融機構、組建小貸公司各2家,新增貸款80億元,年末貸存比62.2%、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
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預計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8.5:51:40.5。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分別達30.7%、43.5%。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32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8家,居南通第一。科技項目立項447個,其中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各2個。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家、外資研發機構2家。新認定馳名商標3件、著名商標7件,主導制訂並發布國家標準3個、行業標準9個。華燦電訊成為南通首家登入“新三板”企業,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3家。兩化融合力度加大。規模工業企業信息化投入1.4億元,增長16%,在建超30萬元信息化項目11個,新增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1家。生態文明建設穩步實施。萬元GDP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6家印染企業中水回用工程建成運行。生態紅線全面劃定。林木覆蓋率達24.41%。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71%。創成蘇中蘇北首家節水型城市。
三、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活力更加強勁。改革舉措紮實有效。深化行政審批管理體制改革,制定並公布“5張清單”。全面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新登記公司制企業和註冊資本分別增長58.5%、12.2%。深化和擴大“營改增”試點,2375戶試點企業累計減稅1076.5萬元。農村改革試驗項目有序推進。建立現場辦公會議制度,政府性投資項目及債務規模得到有效壓降,企業資金鍊風險防範進一步加強。開放型經濟難中求進。“一會兩節”成功舉辦。我市成為省外商投資項目快速審批試點市。到賬外資3.5億美元,居南通第一。新批外資項目47個,其中超5000萬美元項目5個。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2億美元,其中出口25.5億美元。外經營業額2.22億美元。新增服務外包執行額9.48億元。離岸外包實現零突破。建成首家省級境外產業合作集聚區。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預計固定資產投入430億元、增長14.2%,其中114個億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38.4億元。固定資產抵扣稅2.88億元,增長34.6%,增幅居南通第一。新增裝機容量22.28萬千伏安。載體功能加快提升。保稅物流中心(B型)成功獲批,如皋港獲得國際商貿代碼。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科技部答辯。國家火炬計畫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成功獲批。電子信息科技創業園、輸變電裝備及軟體產業基地加快建設。
四、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獲省政府批准。中心城區搬遷78萬平方米,房地產開工175.4萬平方米、竣工94.2萬平方米。完成健康東路、府西路、福壽東路東延和寧海路雨水管道、中央商務區泵站等市政工程。備用水源高標準建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通過省級驗收。45萬平方米龍遊河生態公園建成開放。新增綠化面積82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8%。紮實開展“951”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城市整體面貌進一步提升,創成省城市管理示範社區1個、示範路2條、優秀物業小區1個。交通建設穩步發展。丁磨路、雪袁線、334西延、王石線、馬九線一期建成通車,連申線橋樑改造基本完工,蒲黃線東段、皋高線西延、高鐵站擴建工程加快推進,新增如皋至北京、重慶、蘭溪、昆明等地列車停靠線路。小城鎮建設成效明顯。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完成行政村莊建設規劃。建成“十個優”項目36個。“四位一體”長效管護工作高效運行,村莊環境整治全域通過省級驗收,建成國家衛生鎮2個、省“康居鄉村”三星級41個、省生態村3個。白蒲鎮朱家橋村成為國家級“美麗鄉村”試點村。白蒲鎮、搬經鎮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
五、民生事業優先保障,人民福祉日益增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5%、11.6%。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就業1.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7%。社保擴面超額完成,五大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就業“直通車”全線貫通。五道醫療保障線得到加強。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公建民營”模式入選中國養老模式創新與老齡事業發展十佳典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普通高考本二上線率71.7%,達全省平均水平2倍以上,高居全省縣(市)榜首。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市)順利建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示範區通過驗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明顯。單獨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成功舉辦市十運會暨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如皋盆景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建成全國文化先進縣(市)。預計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3%。檔案館創成國家二級館。文明城市創建紮實開展,成為南通唯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的縣級城市。中心城區水系暢通一期工程和農村公路、橋樑新建改造工程等10件惠民實事較好完成。
六、治理方式創新突破,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民主法制建設進程加快。“六五”普法深入推進,司法救助700餘人次、法律援助1547件、矛盾糾紛調處4235件。1人榮獲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一級英模稱號。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率、規範性檔案報備率、重大決策事項規範執行率均達100%。社會治理紮實推進。社會治安形勢持續改善,公眾安全感達96.7%。信訪維穩工作不斷加強,公眾訴求渠道進一步暢通,市長公開電話辦結率達99%,赴京、去省人數分別下降50.8%、71.8%。農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有力,民眾飲食用藥更加安全。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機構改革穩步推進,部門職責進一步理順。電子政務建設和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加大,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行政複議案件辦理全面公開。辦理人大代表建議317件、政協委員提案380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99.2%。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十項規定,紮實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政府系統“四風”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制定《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見》,把改進作風的要求上升到制度層面。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支持執紀執法機關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強化審計監督,核減支出10.3億元。調整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和市代建中心管理體制,政府採購監管、招投標和代建工作進一步規範。出國(境)審批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徵兵任務圓滿完成,榮獲省雙擁模範城稱號。積極支持群團組織發揮作用。

2015年政府目標任務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既要看到經濟下行壓力、增長動力不足、資源環境制約等諸多挑戰,更要看到我市交通格局的深刻變化、載體功能平台的日趨完善、多重國家戰略的疊加優勢等有利條件,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特徵,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用“非常態”之功,謀“新常態”之策,努力打造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如皋。
今年(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勇當蘇中全面小康領頭雁的奮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始終把“兩增加兩提升”作為工作衡量標準,致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創新驅動發展,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切實強化風險防控,聚焦六大重點工作,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5年(2015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工業應稅銷售增長10%左右,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外貿進出口33億美元,服務業應稅銷售增長1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4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在新常態下更加注重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圍繞“邁入高鐵時代、打造節點城市”的定位,探索充分釋放規劃紅利的新思路,全力打造新城市、新農村、新平台、新載體、新業態,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在新常態下更加把握巨觀環境、發展大勢。全面認識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徵,自覺遵循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新規律新要求,搶抓我市面臨的黃金戰略機遇期,堅定發展信心、積極主動作為,努力保持“穩”有定力、“調”有實效、“改”有秩序的辯證統一,推動全市經濟行穩致遠。在新常態下更加強化發展質量、經濟效益。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主動性,注重結構調整、狠抓改革開放,在經濟增速“換一檔”的同時,實現創新驅動“進一步”、轉型發展“快一拍”,追求有質量、講效益、利民生、重生態的發展。在新常態下更加重視公共服務、民生改善。突出民生的普惠性和針對性,加大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供給,努力讓人民民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在新常態下更加自覺依法行政、科學施政。堅持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處理問題,營造規範有序的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便捷高效的服務環境,積極打造法治政府和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做好今年(2015年)工作,市政府將著重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主動迎接高鐵時代,著力構建富有特色的產業體系
按照最佳化增量、調整存量、提高質量的要求,堅持進退並舉,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
1.培育壯大戰略性產業。在大製造上,推動以南通鍛壓、華東油壓為龍頭的液壓成套裝備產業和以思源電器、如高高壓為龍頭的智慧型輸變電裝備產業,加大產品開發和品牌創新力度,提升系統和總成套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企業。在智慧型化印刷裝備、數控制造、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及早謀劃,培育新的增長點。在大物流上,加快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不斷完善港江河、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著力發展港口物流、電商物流及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積極打造蘇中區域國際物資集散中心和分撥配送中心。依託一類開放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和特色產業優勢,加強與重要港口、國內外船公司、知名物流企業合作,全面對接上海自貿區,大力拓展市場空間,實現貨物吞吐量4000萬噸。在大健康上,探索都市型健康養生產業集聚發展模式,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生物醫藥、健康食品、醫療器械、健康旅遊等產業,推動發展健康諮詢、特色醫療、養老服務等健康服務業。加快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長壽旅遊度假區、長壽生物科技產業園建設。支持博愛、榮華向高端護理院和療養院轉型發展。在大數據上,搶抓4G網路建設機遇,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全市寬頻IP城域網出口頻寬達1000G。招引大數據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和數據存儲、分析、套用企業,形成數據服務產業集群。做大SAP、凌志軟體、軟通動力、順豐等“種子”企業的規模,力爭實現信息產業產值11億元。
2.扶優培強支柱性產業。做強船舶海工及配套產業。搶抓國家支持船舶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鏈配套拓展,推動產業向“高技術、高配套、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支持骨幹企業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型、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鼓勵企業通過重組、兼併和聯產等方式,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產業競爭力。做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鼓勵陸地方舟、江蘇英田釋放產能、拓展市場,推動康迪新能源電動汽車儘快形成產業化生產,探索並推廣縣域板塊電動汽車微公交模式。支持汽車零部件企業與科研院所、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加快新品開發力度,提升綜合配套能力。做精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醫藥新材料、複合新材料和建築新材料4大特色板塊,梯度培育納米材料、節能環保材料、醫用材料等高成長性板塊,推動產業由低端向高端、由分散型向集約型發展。做優紡織服裝產業。支持泰慕士、丁紡等企業創新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向產業鏈研發設計、行銷物流兩端延伸,注重自主品牌打造,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引導企業密切跟進自貿區和“兩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生產性服務業上,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知識流程外包、供應鏈管理、物聯網、雲計算、數字文化、環境服務等業態,培育一批新興服務業集聚區。壯大樓宇經濟和後台服務產業,打造一批高端商務載體。努力在融資租賃、創投風投等金融服務業上取得新進展。在生活性服務業上,運用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經營方式,改造提升商貿餐飲、家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擴大市場覆蓋面和占有率。打造月星家居、紅星美凱龍等商貿聯合體,發展大型精品百貨店和大中型專業專賣店、品牌折扣店、綜合市場等業態,以品牌服務、高端服務吸引消費。在特色旅遊業上,突出體制創新、規劃引領、產品開發、品牌行銷和龍頭景區打造,推動旅遊與工業、文化、商貿融合,加快發展古城旅遊、長壽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積極在“吃、住、行、游、購、娛”上做文章,不斷豐富產品和業態,爭創省級長壽旅遊度假區,提升綜合競爭力、吸引力,力爭旅遊綜合收入增長20%。
4.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持續最佳化“234”產業布局,做大花木盆景產業、做優鄉土果蔬特色農業,新增高效設施農業2萬畝。樹立全產業鏈理念,培育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行銷類農業龍頭企業。強化載體平台建設。以爭創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為契機,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物質裝備、科技支撐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循環農業、有機農業。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增強質量、品牌和市場意識,推動產供銷無縫對接,提高農產品綜合效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大力發展全託管、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的“農場主”和職業農民,激發農業發展活力。鼓勵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增添現代農業發展後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好“毛細血管”問題,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達90%。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高標準農田占比達61.5%。積極推廣套用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8%。
二、積極實施創新驅動,著力增強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轉型升級的原動力,加大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的力度,推動產業層次向中高端邁進。
1.構築區域創新體系。實施智慧財產權強市工程。建立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機制,著力打造一批擁有核心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8.7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超過33%,PCT專利申請量突破20件,新增馳名商標2件、著名商標8件。拓展科技開放合作。支持企業爭取國家、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鼓勵企業採取收購等多種方式,引進國際知名企業研發設計和產業化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推動產業創新國際化進程。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發揮科技鎮長團作用,大力推動“校企聯盟”建設,促進創新要素與生產要素在產業層面有機銜接和融合。鼓勵主導產業、優勢企業對接科研院所,重點打造船舶海工、新能源汽車、化工新材料、花木盆景等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加快集聚科教資源,推動一批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完善科技金融環境。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及風險資本參與的多元科技投融資體系。依託科技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蘇科貸和卓創風投,吸引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對接。
2.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15家,產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44%以上。推動熔盛重工國家級船舶聯盟、雙錢輪胎重大平台及力星鋼球國家級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推廣及產業化。建設高水平研發平台。鼓勵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普遍設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台3家。著力推動兩化融合。依託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和信息化專家庫的資源優勢,健全信息化諮詢服務機制,推動更多的中小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提升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工業企業信息化投入增長12%以上,培育省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4家。落實科技創新政策。結合國家、省有關科技和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配套出台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的產業技術、政府採購、人才引進等政策,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規模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標桿企業”。
3.做強創新載體平台。提升創新載體示範作用。強化國家級輸變電、綠色新材料、軟體特色產業基地和省鍛壓裝備、軟體科技產業園、省創新型鄉鎮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促進功能,提高產業集群效應,建設創新驅動先行區。發揮2個國家級、3個省級創業中心的作用,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伺服器建設,新增入駐企業80家。推動重點創新載體建設。積極爭創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液壓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力爭3年內建成省級綠色船舶海工、紡織新材料、光電科技和汽車及零部件科技產業園,著力打造創新型經濟高地。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積極推動哈爾濱工程大學如皋研究院和北京大學如皋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各類公共測試中心、研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中試基地建設,健全信息、諮詢、法律、擔保等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無障礙就地轉化。
4.集聚創業創新人才。大力引進人才。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企業需求為重點,繼續實施“雉水英才”和“1222”人才引進計畫,注重吸引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緊缺人才和創新團隊,力爭引進國家級人才10名,以“雙創計畫”為代表的省級人才20名。注重培養人才。加快培養契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型技工人才,新增高技能人才2900名。培育一批懂管理、善經營、會創新、敢競爭的新型企業家,更好發揮企業家現代管理才能,打造“百年企業”。支持人才創業。圍繞人才創業創新需求,著力打造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服務、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台”,努力為各類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和集成化支持。最佳化綜合環境。建立完善與自主創新成果價值相對應的分配機制、人才資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償轉移制度,充分保護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推進“人才安居”、“人才安心”工程,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激發加快發展的市場活力
認真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總體要求,積極融入國家新一輪開發開放戰略,更好地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1.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推進誠信如皋建設,構建覆蓋全市的企業法人信用信息系統。發揮價格機制導向作用,全面梳理政府服務價格,研究制定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目錄。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加強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設,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機制,完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加快深化財稅金融改革。構建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加強預算信息公開、政府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和績效評估。取消競爭性領域的支持政策,實行專項資金資本化投入、公司化運作。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規範政府性投資項目及債務管理,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落實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積極招引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業態,鼓勵企業上市和“新三板”掛牌。加快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複製上海自貿區“經驗清單”,積極承接後台基地、外移外包、加工貿易等“溢出”項目。深入推進外商投資項目快速審批、加工貿易屬地管理聯網審批試點工作,構建投資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推動國家級開發區、中心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探索一類開放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國家級開發區等優質平台的功能共享和效益放大途徑。
2.加快項目有效投入。全力聚焦招商引資。始終堅持“招商引資”第一要事,持續加大招商選資力度,整合優質平台資源,瞄準國際國內“500強”企業,堅持一二三產並舉,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積極開展精準化、專業化招商,大力招引主導產業的上游高端項目和下游品牌項目,加快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質態。堅持引資金與引業態、引技術並重,著力提高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功能機構和研發平台的招商比重。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力推進康迪新能源汽車、東升石材等46個億元以上續建項目快竣工,著力推動佐源製糖、威格電機等58個億元以上新建項目快建設,大力促進普萊克斯、東方日升能源等14個億元以上儲備項目快落戶。發揮設備投入抵扣增值稅、技改貼息等政策槓桿作用,引導規模以上企業技改投入不低於應稅銷售的10%,確保技改面達50%以上。積極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產出效果好的重大項目,淨增規模企業50家、億元企業20家。切實強化要素保障。健全銀政企協作聯動、風險共擔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新增貸款90億元以上,貸存比提升3個百分點。積極向上爭取重大項目點供或獨立選址用地指標。加大閒置土地盤活處置力度,鼓勵企業建設多層廠房,集約集中使用土地。強化錯峰管理,促進科學、節約、有序用電。深入開展校企對接合作,著力化解用工難題。
3.提升園區載體功能。開發區在科技創新、招商選資、功能平台、生態環境等方面向一流開發區看齊。認真抓好“區中園”、“特色園”和“共建園”建設,超前布局綠色能源、健康產業、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增加全市貢獻份額,著力打造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高新區圍繞爭創國家級高新區的目標,加快推進園區功能和形態開發,增強集聚、創新和服務能力,重點引進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龍頭項目,著力把軟體和信息服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光電科技等“主業”做精做強,力爭在場外交易、“新三板”上取得突破。如皋港區大力推進“港工貿”、“港產城”一體化,重點推動船舶、新材料、物流等特色基地和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依託張家港合作園區導入蘇南的優質項目和資源,實現港口、產業、城市互動並進,發揮全市經濟成長發動機的作用。如皋工業園區堅持走都市型經濟發展之路,規劃建設智慧新城區、現代商貿物流區、新興產業區、現代農業和花卉苗木示範區,重點發展商務商貿、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打造充滿活力的高鐵經濟圈。各鎮工業園按照“有一流規劃、有種子企業、有專業人才、有特色功能”的要求,推動園區專業化、差異化發展。繼續扶持醫療器械園、紅木雕刻園和黃酒產業園做專做精做特。
4.最佳化開發開放環境。最佳化通關環境。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和作業方式改革,提升港口現代化管理水平。深化“大通關”體系建設,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聯合通關試點,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改革,不斷提升通關效率。提升港口功能。做好長江-12.5米深水航道改造工程對接工作,提升港口碼頭靠泊等級,打造“大船品牌”。建成如皋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不斷拓展保稅業務。加大岸線資源整合力度,推動碼頭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效益最大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與大港口、大企業開展合作,大力發展貨櫃物流業務,提升港口核心競爭力。堅持外向開拓。引導外貿企業用足用好各類政策,通過技術改造、品牌經營、人才引進等手段加快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全力支持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稀缺物資,擴大進口總量。提升恆康、九鼎、六建、雙馬等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推動江蘇滌諾日化建設省級境外產業合作集聚區。實現外經營業額1.5億美元,新增出境勞務2500人,境外投資額1.2億美元。
四、注重城鄉統籌發展,著力彰顯宜居宜業的城市魅力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建設長三角養生居住目的地。
1.突出規劃引領。完善城鎮規劃。牢固樹立“規劃科學是最大效益”的理念。按照現代化中等城市定位,完善控制性詳規,完成城市水環境、給排水系統等專項規劃。堅持“多規合一”,科學編制城市“十三五”近期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執行,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健全交通網路。高效率做好鹽通城際、北沿江城際和高鐵南站規劃對接工作。以南通西站樞紐建設為契機,高標準完成如通快速通道、226省道南段規劃設計。高質量建成高鐵站和蒲黃線東段、皋高線西延工程。加快開工建設355省道東段,爭取將345國道、403和404省道納入省建設計畫,做好疏港鐵路申報立項等前期工作。最佳化調整公交運行線路,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和乘坐率。提升建管水平。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落實“五方主體”質量終身責任,規範建設工程審批程式。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加快完善環衛設施,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小區物業管理,試點推行差別化停車收費政策,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廣大市民滿意度,創成省優秀管理城市。
2.做優中心城市。科學界定3個片區功能定位,突出綜合開發、組團發展,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大力實施路網加密工程,建設志頤北路、觀風南路、濱河東路,同步完成雨污管網和綠化亮化。加快城市水系綜合治理,推進如泰河兩岸綠化、亮化景觀建設,完成紅星河、姜橋港等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引進健康養老、商務辦公等主題地產,推動萬都、雨潤等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快東大街深度開發利用,實施中山東路兩側、宏壩市場周邊的搬遷改造,推動新生、仙鶴、高新區等農貿市場建設。推進皋南、錦繡、海北新村等老小區改造工程,改善民眾生活居住環境。樹立經營城市理念,科學把握城市搬遷、土地出讓節奏,完成中心城區搬遷80萬平方米,房地產新開發120萬平方米。堅持“減存量、調結構、強功能”並舉,完善搬遷推進機制和補償政策,穩步實施貨幣化安置,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積極打造城市生態亮點,因地制宜建設城市小綠地、小遊園、小廣場,合理布局文化休閒、體育健身等設施,打造“城市15分鐘生活圈”。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統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最佳綠色旅遊城市等創建工作,積極做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申報工作。
3.打造特色城鎮。按照做強中心鎮、做精特色鎮的思路,發揮連線城市和農村的紐帶作用,強化核心區開發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強化產業支撐,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小城鎮內涵式發展。4箇中心鎮按照各自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現實基礎,完善規劃、提升功能、集聚產業,力爭建成全市產業集聚發展的集中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實踐區和城鄉一體化的示範區。6個特色鎮合理確定發展規模,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加大招商建鎮力度,實現優勢產業與特色城鎮互動並進,著力打造產業重鎮、生態小鎮、旅遊名鎮。加強城鎮綜合管理,注重對老集鎮的功能完善和環境治理,不斷提升城鎮建設管理水平。
4.建設美麗鄉村。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和省村莊建設規劃編制試點為契機,合理規劃村莊布點,穩步推進新型集居區建設,切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打造農民民眾的幸福家園。在保持原有村莊形態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河塘疏浚,開展村莊綠化,深化長效管護機制,解決好生活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回收轉運等問題,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對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保留農村歷史風貌和鄉村風情,打造一批自然生態型、歷史文化型和特色產業型村莊,培育一批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五、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的美麗家園
堅持把生態文明作為檢驗轉型成效的重要標桿,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努力打造生態如皋、美麗如皋。
1.引導資源集約。完善土地、水和岸線等節約集約利用制度,提高資源開發綜合效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完善新增建設項目用地聯合預審查制度,形成更為科學的建設用地、生態用地和發展預留地空間比例,爭創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支持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套用,鼓勵企業開展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改造,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倡導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推廣綠色建築技術,鼓勵綠色出行,營造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生態消費的良好氛圍。
2.實施生態保護。嚴格生態紅線管控,加快劃定重點開發、最佳化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空間,確保生態紅線劃得清、守得住,實現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深入推進綠色如皋建設,大力實施綠化造林工程,強化古樹名木保護,新增城市綠化60萬平方米,林木覆蓋率達24.5%。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市建設,廣泛開展基層綠色創建,確保國家衛生城市通過複查,力爭國家生態市、環保模範城市獲批。
3.狠抓環境治理。實施藍天工程,開展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和黃標車、燃煤鍋爐淘汰等專項治理,持續推進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確保空氣優良天數穩定在70%以上。實施清水工程,開展化工行業和電鍍企業專項整治,落實腸衣、蓄電池、小散污染企業長效管理機制,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紮實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斷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實施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開發區熱電廠,完成同源、恆發、港區三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成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污泥處置中心。推進污水管網延伸工程,強化鎮村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確保正常運轉。
4.落實制度保障。認真執行新環境保護法,把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深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預算管理,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強化環境經濟政策槓桿作用,探索實施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和環保準入清單管理制度,擴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面。持續開展環保“亮劍”行動,建立環境執法司法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確保不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
六、突出民生幸福工程,著力完善和諧如皋的保障機制
圍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以農村公路和農村橋樑改造工程、建設市120急救體系等10件政府為民辦實事為抓手,以廣大民眾滿意為標準,切實把民生實事辦到百姓心坎上,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民眾。
1.健全就業保障體系。大力促進就業創業。開展就業技能和崗位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放大就業“直通車”效應,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爭創國家級創業型城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000人以上、城鎮就業8500人以上。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推進社保擴面,力爭企業職工“五險”參保淨增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動態全覆蓋,新增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有序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銜接,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徵收和監管,確保基金安全。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城鄉低保、五保和孤兒供養標準,對社會弱勢群體實施“精準”扶貧,確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大力發展慈善、社會福利事業,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等志願力量參與,促進社會救助與政府救助相結合。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完善富民機制。堅持把增加居民收入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積極實施收入倍增計畫,認真落實富民政策,努力擴大居民經營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提升居民轉移性收入。完善集體契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嚴格控減農民負擔,切實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增強村級經濟實力。認真落實財稅、金融、土地保障等扶持政策,注重集體資產的盤活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為農服務型、異地發展型、休閒觀光型等集體經濟,力爭所有村(居)集體經濟收入超30萬元,其中40%的村(居)超60萬元。強化農村“三資”管理,規範村級收支行為,加大債務化解力度,村級債務下降12%。發展壯大建築行業。開展多元化經營,拓展高端市場,發展總部經濟,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提高建築業對居民收入的貢獻份額。施工總值突破1000億元,完成地方稅收4億元。
3.完善公共產品供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推進學前教育新三年行動計畫,持續推動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不斷提升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最佳化專業設定和培養模式,引導鼓勵優秀畢業生本地就業。建成省首批教育現代化示範區和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統籌發展人口早期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終身教育。提升百姓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公共衛生保障和現代醫療服務水平。鞏固五道醫療保障線,確保民眾看得起病。推動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建成三級乙等醫院。鼓勵民營醫院轉型升級,促進醫養融合。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積極倡導優生優育,統籌開展婚孕檢查,促進人口健康均衡發展。支持發展老年事業,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豐富民眾文體生活。發揮公共文體設施功能,精心組織開展文體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如皋。開展文藝精品創作,認真做好《如皋市志》修編工作。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以上。
4.加強社會治理工作。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紮實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和法律素質。創新法治惠民舉措,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深化“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管理模式,加強基層民主管理和村務公開,著力提升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水平。健全村幹部待遇穩定增長機制,調動廣大農村基層幹部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狠抓安全生產監管。嚴格執行新安全生產法,全面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部門監管、屬地管理和企業主體責任,深入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堅決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的發生。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維護食品藥品市場秩序,確保全市人民飲食用藥安全。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深入推進“長安如皋”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排查、利益表達、協商溝通等機制,引導民眾依法理性維權。暢通信訪渠道,規範信訪秩序,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用好管好網際網路,正確引導網路輿情,打造清朗網路空間。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強化全民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工作,維護軍民團結。

政府建設

適應經濟“新常態”,政府必須有新作風、新狀態、新作為。我們將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激情、增強敢於擔當的意識、發揚勇於奉獻的精神,把最佳化服務、轉變職能和改進作風相結合,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強化公共服務職能,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和人民民眾服務。
一、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注重打造法治政府。始終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及“法定職權職責依法為”。堅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自由裁量標準和操作流程,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和審議意見,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規範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二、切實加快職能轉變,注重打造高效政府。按照“清單之外無審批”、“目錄之外無收費”的要求,嚴格執行“5張清單”,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深化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內涵,最佳化審批流程,創新審批方式,縮短審批時間,讓企業和民眾切實感受到便利。全面落實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等制度,提高行政運行和服務效率。加強三級政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政務平台,創新政務服務機制,讓老百姓享受到快捷、優質的服務。加大政府督辦力度,健全督查工作體系,推動政府運轉更加規範協調、辦事更加公正透明、服務更加高效快捷。
三、持續狠抓作風建設,注重打造務實政府。堅持把改進作風作為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保障,推動富民強市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對確定的目標、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務,精心組織實施,一項一項明確責任,一件一件抓好推進,形成上下聯動、協調配合、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運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積極應對、有效化解。倡導現場辦公,堅持深入一線,切實為基層和企業排憂解難。嚴格遵守信賴保護原則,對民眾、企業、社會作出的承諾,做到一諾千金、及時兌現,著力構建誠實守信的良好環境。
四、始終堅持廉潔從政,注重打造清廉政府。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紮實推進政府系統懲防體系建設,堅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最大限度地從源頭遏制腐敗現象。完善土地出讓、工程招投標、重大項目建設管理,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關鍵環節的監管力度。完善政府採購制度,嚴格程式、規範行為,推動政府採購實現全流程電子化操作。完善政府性投資項目的招投標和工程變更技術評審制度,提高政府投資使用效率。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十項規定,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回潮。全面落實新預算法,加強財政財務管理,嚴控“三公”經費,把公共財政更多用到發展最需要、民眾最受益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