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地質科學院尼泊爾Ms 8.1級強烈地震學術報告會是2015年4月29日中國地質科學院舉辦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中國地質科學院尼泊爾Ms 8.1級強烈地震學術報告會
- 舉辦地點: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Ms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尼泊爾方面受災嚴重。受此波及,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聶拉木縣等地震感強烈,有部分房屋倒塌,受傷和受災人員不斷上升。4月29日,我院舉辦了尼泊爾8.1(Ms)級大地震學術報告會,交流探討此次地震的有關科學問題。
會議由吳珍漢副院長主持,王小烈書記作了簡短講話。他指出,舉行尼泊爾8.1級大地震學術報告會,一是紀念在歷次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同胞們和國際友人,並向此次地震中受難的同胞表示慰問;二是交流探討大地震發生的構造背景、機理及對周邊的影響。他強調,科學家要有造福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地學研究工作要為國家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發揮出科技造福人類的作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作了題為“2015尼泊爾8.1級大地震發震構造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的報告,介紹了地震基本信息、構造背景及歷史地震、同震破裂帶的存在與否、發震構造及破裂機制、地震對周邊地區影響及未來地震趨勢等內容,初步研究認為,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塊向北低傾角逆沖形成的,破裂向東擴展,應力向東遷移,可能不出現同震地表破裂帶。地質力學所彭華研究員的團隊代表介紹了尼泊爾8.1級地震前後,我國地應力台站實時監測情況,監測數據顯示地應力在大地震整點時明顯降低,水位在地震後也有降低,但比地應力降低時間滯後很多.吳珍漢研究員報告題目是“尼泊爾8.1級強地震形成機理及災害效應”,介紹了地殼深部構造與地震關係及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建議加強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深部探測研究及藏南、藏東、喜馬拉雅山地區地震監測,為認識強震發生機理和做好減災防災工作提供重要依據。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運泰院士到會交流並從地球物理的角度介紹了尼泊爾博克拉地震的震源機制、地震破裂過程及與汶川地震的對比情況等,提出了值得關注的科學問題。董樹文研究員在討論中建議地科院組建尼泊爾地震科學考察團,一是研究科學問題,二是為尼泊爾方面提供救災防災和災後重建方面的建議,三是推動雙方在深部探測領域的合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自汶川地震以來,一批科學家致力於地震構造與發震機理研究,發起並實施了“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培養了一批人才,為地震地質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發生後我院均進行了科學考察和震情會商等活動。此次召開學術報告會,也是我院啟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回響機制的舉措之一,下一步院將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
參會的專家學者、研究生等50餘人積極交流互動,相互啟迪借鑑,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