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帶一路”與浙江青瓷學術研討會

2015‘一帶一路’與浙江學術研討會是2015年11月12-13日,在浙江慈谿上林湖畔舉行,會議由浙江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慈谿是市博物館主辦,來自各地的古陶瓷專家以及研究學者,對古瓷器起源地,古代制瓷業的技術輸出,對浙江青瓷學術地位,學術內涵,和浙江青瓷與‘一帶一路’等學術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一帶一路”與浙江青瓷學術研討會
  • 外文名:2015 "The Belt and Road" and Zhejiang celadon Symposium
  • 舉辦日期:2015年11月12-13日
  • 舉辦地點:中國浙江省慈谿市
  • 主辦單位:浙江省文考研究所、慈谿市博物館
為了回響國家關於“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進一步挖掘浙江青瓷文化的內涵,擴大浙江青瓷的學術影響,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浙江古陶瓷研究的關注,提高浙江青瓷的知名度,2015年11月12-13日,來自省內的20多位古陶瓷研究學者齊聚慈谿上林湖畔,對浙江青瓷學術地位、浙江青瓷文化的學術內涵、浙江青瓷對外影響—產品與技術的輸出、浙江青瓷與“一帶一路”等學術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會議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谿市博物館主辦,來自杭州、湖州、紹興、寧波、金華、衢州、溫州、台州、德清、龍泉、東陽、臨海等地專家分別介紹了各個地區近幾年在陶瓷考古與研究上的新收穫。與會專家認為浙江是瓷器的起源地,也是古代制瓷業的引領者,浙江制瓷業出現時間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序列之完整、技術之高超、影響之廣大,是國內任何一個省份與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中輸出的最大宗商品,是保留至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研究古代工藝與對外交流的最理想載體。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的制瓷業從夏商時期開始,延及明清,其主流發展過程可以劃分成四個大的階段:先秦時期的原始瓷、漢六朝時期的早期越窯、唐宋時期的越窯、宋元明時期的龍泉窯。浙江的古代的窯業不僅綿長悠久,而且種類亦相當豐富。除了這一主流窯業之外,杭州的南宋官窯、浙北的德清窯、浙中西地區的婺州窯、浙東南地區的甌窯亦各領風騷。同時受江西、福建地區窯業的影響,亦有相當數量的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窯址的存在。
唐代之前的中國制瓷業,基本集中在浙江地區,浙江的制瓷業幾乎等同於世界的制瓷業。進入隋唐以後,由於北方白瓷的發明,從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但一直延及明代早期,浙江的制瓷業一直居於時代的頂峰,引領著中國制瓷技術的發展。
地處東海之濱的浙江,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向以出能工巧匠以及各種名優物產而名動天下。在對外輸出的物品中,尤其以瓷器、絲綢與茶葉最為著名,並依海洋之利而多以海路的形式向外輸出,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最大宗物品。絲綢與茶葉因其有機質的屬性,保存相當不易,尤其是海上。而作為無機質的瓷器,得到了大量的保存:不管是水下的沉船、還是各地的港口、城址、海防遺址,瓷器都是最為豐富的出土物,更不用說北起韓日、南及東南亞、西至東北非的各個國家博物館所藏數量龐大的歷代浙江青瓷了。
浙江青瓷的輸出歷史相當地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北方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就是從以浙江為中心的越地輸入的,而輸入的途徑主要是從長江口出海北上至淮河口,再經黃河到中原地區。其中長江口到淮河口沿海航路的開闢,是日後瓷器大規模海外輸出的先聲,六朝時期浙江青瓷首次正式輸往海外的百濟地區,就是沿著這條航線再東折向朝鮮半島的,並由此拉開了浙江瓷器對海外大量輸出的序幕。
伴隨著越窯與龍泉窯青瓷在唐至明代鼎盛時期的到來,浙江青瓷也迎來了對外輸出的一波又一波高潮,其產品廣及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北非洲的諸港口與城市遺址中,並且占中國對外輸出瓷器中的絕對主流。龍泉窯還在元明時期首次出現為了海外市場而單獨形成龐大窯場的情況。浙江青瓷由此構成了“一帶一路”中海上對外輸出的最大宗商品。
浙江青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規模的輸出,不僅將大量的產品輸出到世界各地,同時亦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員的往來,不斷地拓寬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