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 日期:2010年1月25日
2010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355.26億元(初步統計數),增長10.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人均生產總值32600元,增長10.4%;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3.63億元,增長11.98%;
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10.4億美元,降幅由年初的28.66%收窄至15.9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34億元,增長17.4%;
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75億元,增長12.3%;
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取得初步成果,在推進珠三角一體化中位居前三名;
全市各級財政“三農”投入32億元,增長15.16%;
各級財政繼續加大民生支出,總計投入45.7億元,增長22.5%;
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3萬人,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90%。
2009年主要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我市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面對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經濟形勢,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主軸,紮實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良好,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成長好於預期。
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355.26億元(初步統計數),增長10.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經濟成長目標。人均生產總值32600元,增長10.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3.63億元,增長11.98%。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8.4︰58.1︰33.5調整為2009年的7.8︰57.4︰34.8。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提高到34%;核能、風電、綠色(半導體)光源、醫藥、船舶等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增加值增長4%。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
——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突破。
實施《規劃綱要》開局良好,與廣佛、珠中及港澳合作全面展開。市區一體化穩步推進。四市發展提速明顯,發展差距縮小。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534元,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實際增長12.7%和12.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2%以內。全市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比上年增加2.23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擴大到99.4%,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開展兩險一體化試點,保障水平提高。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對口支援四川汶川雁門鄉恢復重建工作提前完成。
落實對口援建專項資金2.12億元,建設援建項目51個,以全省第二的速度提前完成省下達我市的援建任務。
過去一年,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保增長。
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抓好減輕企業負擔等政策落實,出台重點園區工業投資項目“零收費”、“以商引商”和促進房地產發展等鼓勵投資政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2.07億元,增長25.3%,增幅創近16年新高,全市省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及電網建設投資額位居全省第一;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37億美元,增長13.0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濱江新區建設全面鋪開,完成投資7億多元,道路、水利等13項基礎設施工程開工。開展城中村改造試點工作。爭取商業銀行1540億元授信支持,落實貸款634億元。出台扶持外貿出口政策,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促銷會展,成功舉辦摩博會、傳統家具精品鑑賞會和首屆進出口商品展銷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10.4億美元,降幅由年初的28.66%收窄至15.99%。積極落實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直接拉動內需3億元。房地產市場暢旺,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349.64萬平方米,增長5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34億元,增長17.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2%。
(二)大力推進《規劃綱要》實施。
加快推進與珠三角核心城市的交通一體化進程,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取得初步成果,廣珠輕軌江門支線、江肇高速和佛開高速擴建江門段、雁山互通立交、東海路至南環路延伸線完成年度投資計畫,廣珠鐵路江門段、崖門5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鶴南西江大橋獲省立項批覆,江門至番禺高速公路及江珠高速北延線獲省批准開工建設,江羅高速、江珠高速與港珠澳大橋連線線、中開高速及新會支線等交通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廣佛江珠輕軌及江恩輕軌、崖門全潮3萬噸級航道整治工程開展前期工作,廣州南沙至江門鐵路進入可研論證階段。深入推進珠中江區域合作,17個專業領域合作全面開展,珠中江三市跨市公交線路開通,在珠三角率先實現珠中江三市年票互認;實施西江水環境共治,完成市區21家污染企業搬遷。主動融入廣佛經濟圈,與廣州、佛山分別簽訂了加強重點領域合作和推進一體化合作協定。實現住房公積金珠三角八市互貸。加強與港澳、新加坡合作,與香港四大商會、香港貿發局、香港品質保證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開通澳門虛擬機場和江門直達香港、澳門旅遊直通車,推進“世界文化遺產兩日游”。加大市區一體化推進力度,實現市域年票制、社會保障卡“一卡通”和計程車三區通行,啟動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在《南方日報》公布的《2009年度珠三角競爭力排行榜》中,江門在推進珠三角一體化中位居前三名。
(三)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紮實推進“四大百億工程”,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75億元,增長12.3%。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新增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1個省級專業鎮、10個省市級工程研發中心、4箇中國馳名商標、1家出口免驗企業、6個省名牌產品、14個省著名商標,獲批籌建3個省級檢驗站。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技改投資增長35.1%,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1家,新增民營科技企業40家,恩平市紡織工業基地和沙湖新型建材工業城列入省十大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整合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企業發展,出台綠色(半導體)光源產業政策,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省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等大項目招商取得實質性突破,台山核電一期正式動工,上川島風電、信義特種玻璃、錦興紡織、富華重工、華泰紙業、亞太紙業等一批投資超10億元的工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產業園區建設力度,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成功競爭成為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工業園並獲得5億元扶持資金,在建及已建項目24個,總投資17億元。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14個百分點。金融服務業發展加快,實現增加值39.34億元,增長26.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長42.9%,增幅創歷史新高,存貸比增至44.7%,比上年提高7.6個百分點;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恩平滙豐村鎮銀行、民生銀行江門支行以及3家小額貸款公司開業運營,新增2家證券公司和1家保險機構進駐我市。企業上市工作步伐加快,1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驗收,新增1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實現增加值185億元,增長15.6%。成功舉辦2009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旅遊業保持快速增長,實現總收入104.02億元,增長14.84%;旅遊外匯收入4.1億美元,增長4.5%。提高節約集約發展水平,關停小火電5萬千瓦、小水泥90萬噸。大力實施減排工程,完成減排項目76個;新建成10家污水處理廠,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由上年的52%提高到60%以上。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獲省綜合考評第一,開發利用園地山坡地補充耕地2.6萬畝,廣海灣處置香港拆建物料新增填海面積1500畝。新會區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四)紮實推進“三農”工作。
全市各級財政“三農”投入32億元,增長15.16%。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增9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35萬農戶,占全市農戶數的49.3%,比上年增加3萬戶,戶均增收1960元。加快普及農業科技套用,引進農業新品種70個,推廣新技術42項,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成農村信息直通車服務站。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成效明顯,省人大機電排灌議案通過驗收,完成農田整治6.9萬畝,解決了5.8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深入實施“千企扶千村”工程,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4.5萬人,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92萬人。紮實推進村莊整治。全面鋪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海洋與漁業經濟實現新發展,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增長32.62%。成功申報“中國錦鯉之鄉”。
(五)致力改善民生。
在財政收入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各級財政繼續加大民生支出,總計投入45.7億元,增長22.5%。以增加就業為重點,全市新安排就業5.3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3萬人,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90%。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計畫,開展各類職業培訓7.1萬人。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增加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2.3萬被征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試點,市區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分類施保、家庭病床醫療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部分大病門診醫療費用納入統籌基金按住院標準支付。殘疾人工作邁入全省先進行列。加大教育強市建設力度,全市各級財政教育投入21億元,增長12.43%,完成2個教育強市(縣)和21個教育強鎮(街)的申報工作;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落實中國小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穩妥解決代課教師問題。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生指標,蓬江區、新會區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家庭分別新增554戶和189戶。做好住房公積金繳存擴面工作,提高住房公積金最高貸款限額,實現跨行按月自動提取還貸。完成農村800戶泥磚房和華僑農場1730戶危房改造任務。紮實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順利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復檢。成功舉辦廣東省第二屆體育大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第六屆僑鄉書香節和市樹評選活動。“義工”活動、“一元愛心日”、扶助貧困家庭等慈善活動蓬勃開展。加強基層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信訪工作保持總體平穩向好態勢。大力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由上年的106個增至155個。開展城市綜合管理規範化試點工作,在解決占道經營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僑務、外事、港澳、對台、民族、宗教、老齡、統計、審計、新聞、出版、檔案、方誌、氣象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六)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
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完成市、縣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6個減到32個。進一步擴大縣級管理許可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把85%的審批權下放各市、區。新行政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涉企審批全部進入中心辦理,行政審批進一步提速;實行網上審批服務的政府部門擴大到80個,審批事項和網上服務流程分別增至330個和758個。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配合做好“人大代表約見市長”工作,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38件、政協提案141件,滿意率分別達97.06%和99.29%。堅持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聯繫,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持續推進ISO質量管理工作。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取得成效,開展明察暗訪,被暗訪到存在問題的7個部門一把手向社會進行公開道歉。實現行政辦公經費五個“零增長”。推進廉政建設,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大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整治以及打傳、打假、打私力度,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全市安全生產總體狀況良好,各類事故穩中有降。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人防“101”工程建設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們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挑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全面落實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結合江門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是我們應對危機、促進發展的致勝法寶;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群策群力、團結奮鬥,是我們戰勝困難的強大動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和外來建設者,向駐我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市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9年底開展的“政府工作大家評”問卷調查活動,反映出政府工作與市民民眾的期望還有一定的距離,政府工作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長期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集聚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外貿進出口降幅大於全省平均水平,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保障民生任務艱巨,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市民民眾對社會治安、城市管理、環保設施建設、機關作風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滿意度不高。對政府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加以解決。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11%;
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
進出口總額增長6%;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6.5%;
全社會R&D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1.3%;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2010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規劃“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一年。當前全球經濟進入復甦期,我國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持續,但同時也面臨著已開發國家市場需求恢復緩慢、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等困難。我們既要保持經濟成長的連續性,又要抓住機遇,為今後長遠發展優結構、上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2010年市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及歷次全會、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和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為實施“十二五”規劃奠定良好基礎。
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排完成省下達的“十一五”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進出口總額增長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6.5%;全社會R&D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擴內需、增出口,增強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動力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安排市重點項目152項,年度投資405.14億元,比上年增長43.14%。全力配合廣珠輕軌江門支線、廣珠鐵路江門段、廣州南沙至江門鐵路、江肇高速、佛開高速擴建、江羅高速、江珠高速與港珠澳大橋連線線建設。加快推進廣佛江珠輕軌及江恩輕軌、江門至番禺高速公路及江珠高速北延線、中開高速及新會支線、鶴南西江大橋、西環路隧道、新台高速南延線的前期工作,爭取提前動工。加快崖門5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台山核電、台山電廠二期、新會雙水發電廠熱電聯供機組、新會LNG發電廠首期、川島風電等能源項目建設。加快城鄉水利防災減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增中央投資水利工程等項目建設。抓好小型水庫、小堤圍、機電排灌、灌渠等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設新會崖門國家一級漁港。
大力推進城鎮化。發揮規劃龍頭作用,大幅提高控制性詳規覆蓋率。以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為重點,制定“三舊”改造規劃及年度實施計畫,大力推進“三舊”改造工作。規劃建設市域綠道網,最佳化人居環境。基本解決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問題樓盤、問題地塊等歷史遺留問題。落實農村居民轉移落戶城鎮的政策,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擴大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保障範圍,將市區保障標準由人均住房建築面積10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加大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市級財政安排廉租住房建設資金3035萬元,比上年增長95.05%。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提高繳存標準和覆蓋面。扶持發展建築業,力爭用2—3年時間振興江門建築業。加快無線城市建設,實現無線寬頻網路覆蓋市區政務、商務重點區域以及核心園區。
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繼續搶抓出口訂單。積極與港澳貿發機構、境外商貿協會等合作開展商務交流活動,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專業會展,辦好珠中江進出口商品展銷會,完善投資貿易推介服務平台。積極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深度開發歐美及香港等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東協、俄羅斯、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支持企業走出去設立行銷中心。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設,創出口名牌。推動江門名優產品開拓國內市場,抓好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主的農村商業網點建設,落實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工作,促進住房、機動車、旅遊和教育文化消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二、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狠抓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招商。著力發展裝備製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抓好核電裝備製造、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綠色(半導體)光源、汽車零部件、石化、造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招商。加強對重點地區招商,深化與港澳有關商會和機構的合作,辦好粵台經貿交流會、摩博會等重大招商活動。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強化招商引資“窪地”效應。加大以商引商、產業招商和專業招商力度,完善重大項目招商資料庫,在引進大型國企、跨國公司上實現新突破。鼓勵企業增資擴產;對引進項目全程跟蹤服務,提高契約資金到位率,力爭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大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落實工業產業布局與發展規劃,整合最佳化全市現有各類工業園區,形成同類或關聯企業集群共生、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重點抓好市高新區、江沙工業走廊、銀洲湖園區、廣海灣園區、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以及江門市先進制造業江沙示範園、鶴山工業城等核心工業園區的建設。抓好15個國家級產業基地、6個省級產業基地、4個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建設,促進現有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上市,向非公有制經濟開放法律沒有禁止的各個領域,激活民間投資。
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實自主創新總體規劃,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建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機制。實施創新和科研團隊引進計畫,完善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設立“江門僑鄉傑出專家獎”,重獎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把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扶強做大行業內領先的優勢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作為重點,明確任務,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實施傳統產業科技計畫項目78項,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50項,新培育25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推動35家以上傳統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製造技術套用率達到80%以上。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爭取國家級機車檢驗檢測中心通過驗收,籌建國家機械裝備檢測重點實驗室,加快綠色(半導體)光源、製漿造紙、電聲產品等省級檢測站建設並爭取成為國家級檢測中心。鼓勵企業和高校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申報組建省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創建企業工程研發中心40家以上。積極組織企業參與省部產學研戰略聯盟。辦好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各類科技孵化器6家以上,並全面運營招商。大力實施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工程。加快市高新區“二次創業”步伐,爭取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科技創新環境建設,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重點抓好金融服務業、物流業和旅遊業發展。加快社會徵信體系建設,繼續鼓勵在我市新設金融機構,發展信用擔保機構,著力打造一流的金融生態環境。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推進南新區、新會銀洲湖和鶴山(沙坪-桃源)等現代物流基地建設,抓好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出口監管倉等各類保稅區域、場所的配套建設,推動傳統交通運輸倉儲企業向專業物流企業轉變,力爭物流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4%。打造國內一流旅遊勝地,創新旅遊主題和線路,不斷開拓旅遊市場,提升與港澳台、外省及國際旅遊合作水平,打響碉樓、溫泉、海濱“三張牌”,保持旅遊業強勢增長。建設市區新的會展中心,抓好綠色光源、麥克風、水暖衛浴等專業市場建設,擴大江門傳統家具精品鑑賞會、開平牛仔服裝節、水口水暖衛浴展銷洽談會、恩平麥克風及電聲視頻產品國際展銷會等會展品牌影響力。實施核心城區“退二進三”戰略,加快推進蓬江區中央商務區建設。
三、著力落實《規劃綱要》,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富縣強鎮事權改革,擴大縣級及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的管理許可權,強化縣、鎮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責。完善大部門體制改革,完成好省賦予我市的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任務。行政許可部門原則上都要進入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全面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的財政投入及保障機制。加快文化體制改革,重點抓好廣電網路和新華書店的重組。改革戶籍制度,逐步使農民工在住房租賃、醫療衛生、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積極融入珠三角一體化。堅持右聯珠中、左接廣佛,落實好籤訂的各項合作框架協定,加快推進《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強與廣佛珠中“十二五”規劃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大產業布局、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有關重大專項規劃的銜接。積極推進以交通一體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一體化。以落實年票互認、飲用水同網、通信一體化為重點,加快推進“珠中江”經濟圈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積極推進珠中江及澳門旅遊合作,打造珠三角西部統一旅遊市場。積極推進珠三角產業布局一體化,力爭啟動3-5個實質性產業協作項目。
加快推進濱江新區和市區一體化建設。積極拓展城市空間,最佳化市區戰略布局。投資23億元,加快濱江新區啟動區13項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年內建成雁山互通立交。建設新市民廣場、天沙河綠化景觀帶、豐樂山頂公園和市區旗桿石垃圾處理場等。推進實施全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加大公共運輸設施改造力度,完成里村大道建設,重點抓好大洞大橋、東華大橋、勝利大橋、禮東大橋、勝利南路、白沙大道東和市區公共停車場的建設,以及金甌路、江睦路、北環路和躍進路的擴寬改造,提高生態宜居水平。落實《推進市區一體化建設實施意見》,理順三區在自來水、清潔衛生、生活垃圾、有線電視、公交等方面的價格差,實現同城一體化。
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抓住先行先試機遇,努力在節約集約發展上實現新突破。編制發展低碳城市戰略規劃,探索建設低碳城市。嚴格執行節能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嚴格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強力推進淘汰落後產能工作。推廣建築節能,抓好半導體照明產品示範工程。紮實推進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文昌沙水質淨化廠二期、江海污水處理廠首期建成並投入運行,全面完成中心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18萬噸以上。完善土地儲備機制,開發利用園地山坡地補充耕地1.5萬畝,有計畫推進圍填海,加快實施新會銀湖灣區域和台山廣海灣建設用海規劃,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堅決處置閒置地,整合零散地、低效地,提高土地執法監管水平。加強礦政管理,做好地質災害防治。
四、著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2010年全市各級財政預算用於“三農”支出35.3億元,比上年增長21.03%。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辦好第二屆農業博覽會。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現代漁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和人才創業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和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高標準整治農田2.3萬畝。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推行食用農產品標識管理。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建設。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華僑農場發展。
大力發展農業現代服務體系。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農村日用消費品經營、農副產品購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網路體系。實現“農村信息直通車”覆蓋所有行政村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三農”信息服務水平。探索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和農業再保險機制、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進一步拓寬農業政策性保險種類和範圍,擴大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覆蓋面。引進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農信社發展為農村商業銀行。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開展宅基地、土地承包權、農村住房抵押借款試點。扶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信用合作。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
大力開展宜居村莊建設。年內村莊規劃編制完成率達到50%、村莊整治任務完成率達到40%。加快推進農村“五改”和“髒亂差”治理,完善“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和鎮村生活污水處理機制。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推廣套用“養殖—沼氣—種植”生態農業模式。
大力推進扶貧工程。深入推進“千企扶千村”、“萬人扶千戶”工程,完善企業、善心人士與貧困村、貧困戶對接服務平台。在所有行政村全面開通遠程可視招聘系統,年內培訓農村青年和農村富餘勞動力不少於4萬人,實現轉移就業不少於3萬人。採取“規劃到戶、責任到人”、“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綜合扶貧措施,確保到2011年底完成省下達我市的扶貧任務。
五、著力改善社會民生,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
各級財政投入49億元改善民生,比上年增長19.5%。大力營造全民參與“創文”的氛圍,廣泛開展“辦實事解民憂”活動,發動廣大市民民眾積極參與“創文”並享受“創文”成果。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財政投入6.44億元,比上年增長37.35%。擴大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將全市15%以上的農民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開展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一體化和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試點。落實城鎮職工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市級統籌,推進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探索珠中江醫療保險一體化機制。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健全欠薪預警保障制度,建立勞動保障與銀行發放工資聯網機制。加強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新增就業4.5萬人。實施創業帶動就業計畫,建立市級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舉辦青年創業項目設計大賽。提高職業培訓能力,實施技能就業、素質就業計畫,培養適應我市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能人才。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新建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60家。深入開展城鄉就業援助行動,解決好睏難群體的就業難問題。加快珠中江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
鞏固教育強市創建成果。各級財政預算教育投入2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4.77%。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布局、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監督制度。切實提高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創新發展職業教育,鼓勵發展民辦教育,重視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新增4個教育強鎮(街)。提升五邑大學和江門職院辦學水平。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落實中國小績效工資和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工作。
強化公共衛生服務。落實新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條件成熟的公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探索開展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推進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鼓勵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掛鈎。完善醫療應急體系,做好甲型流感等重大傳染疾病防控。加快中醫藥名市建設和民營醫療機構發展。
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完善城市綜合管理重心下移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對擾民問題的及時處理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以城市綜合管理為重點的滿意度問卷社會調查,並在媒體上公布,不滿意度高的相關部門要作公開回應。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全市“六好”平安和諧社區達80%以上。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以加強治安巡邏、整治網咖、打擊車輛盜竊和公車盜竊為重點,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建立社會治安滿意度與公安局及基層派出所班子成員考核掛鈎機制和“大走訪”長效工作機制,開展“民警進千家走萬戶”活動。加大衛生死角、機動車尾氣、油煙廢氣的治理力度。啟動“健康城市”創建工作。發揮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作用,加強基層信訪工作,完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實現社會管理信息共建共享。健全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和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抓好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治理,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持續遏制較大以上事故發生。
做好文化、體育、人口計生等工作。整合資源加大僑鄉品牌宣傳力度。組織策劃“今日江門”宣傳推介活動,打響珠三角一流投資熱土、廣東一流宜居城市、國內一流旅遊勝地、世界一流摩託名城品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動漫影視產業園建設;辦好2010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暨旅遊節和圭峰廟會;發揮五邑籍港台明星的效應。開展“雙百”優秀務工人員評選活動。推進城鄉青年中心和“義工”服務站建設,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改造提升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布展水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效機制。積極開展文化下鄉、進社區活動,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文化市場管理。發展慈善公益事業。普及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迎戰亞運會和省運會。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質量。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落實“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繼續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外事、港澳、對台、老齡、人防、統計、審計、檔案、方誌、氣象、紅十字會等工作和對汶川災區援建後續工作。
六、著力提高服務滿意度,進一步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做好2010年各項工作,是對政府施政能力的檢驗。我們要主動適應形勢發展的新要求,迎合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好地為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民眾服務。
大力提高行政效能。深入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重點解決“首辦效率低”和“執罰隨意性大”這兩個突出問題。建立首辦(首問)有效統計、跟蹤改進機制和不滿意事項有效投訴領導問責制,對涉民涉企部門每半年開展一次以首辦(首問)為重點的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納入作風建設考評內容。進一步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對一般性問題以“從寬、從輕、就低”為原則,實行主要領導把關,制訂具體的執罰操作辦法,解決執罰隨意性大的問題。紮實推進ISO質量管理工作。大力精簡會議,壓減檔案數量和篇幅,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強化績效考評,提高工作效能。
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科學決策水平。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配合人大開展好“人大代表約見市長”、“人大代表約見局長”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繫及工作通報,支持政協委員發揮參政議政作用。提高議案、建議和提案辦理質量。健全政府信息公開、規範性檔案管理、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複議、投訴申訴依法辦理等制度。抓好“十二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堅持經濟形勢分析聯席會議制度、經濟社會發展顧問諮詢制度、重大事項公開徵集意見和合法性審查制度,完善行政決策糾錯機制。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作用。
全面提高廉政建設水平。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進一步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嚴格執行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機關出國(境)費用、辦公經費預算零增長和一般性支出預算壓縮5%的要求。開展公務卡結算方式試點工作。建設農村黨風廉政信息平台。在市直機關試行廉政公積金制度。探索建立對貪污腐敗“零容忍”的檢舉監督機制。繼續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嚴懲腐敗分子,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困難和挑戰考驗著我們,責任和使命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江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實現江門僑鄉新的更大的發展,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更加滿意的答卷!
名詞註解
“退二進三”
即在三產結構調整中,逐步降低第二產業比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做法。
“三促進一保持”
即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