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是嘉蔭縣人民政府200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嘉蔭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6年
  • 地區:嘉蔭縣
  • 性質:工作報告
一、2005年及“十五”時期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全縣上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把加快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線,以加快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齊心協力,迎難而上,全面完成了“十五”計畫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2005年,縣屬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3億元,比2000年增長86.9%,年均增長13.3%。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4億元、1.8億元和2.4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20.4%、139.2%和31.8%。“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9億元,是“九五”時期的4倍。2005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945萬元,比2000年增長252.7%,年均增長28.7%,地方財政收入在全省縣級排位中由2000年的第65位前移至第57位。2003年和2004年,我縣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財源建設先進縣”。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三色經濟”健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6億元,比2000年增長130%,年均增長18.1%。以優質大豆為主的金色經濟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1.6萬畝,其中優質大豆60.2萬畝,大豆平均畝產117公斤;北藥種植和改培面積完成7.8萬畝,實現產值5040萬元;種植綠色食品30.2萬畝,綠色食品產量達3萬噸,實現產值5000萬元。“綠標”申報工作取得新突破,共有8種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及產地獲得省、國家和國際有關組織認證。以絨山羊為主的銀色經濟穩步推進。積極探索絨山羊產業發展新途徑,絨山羊產業逐漸向規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狠抓絨山羊提質擴面工作。完善了省級種羊場建設,對15個良種擴繁場進行了測定核實和動態更新;建立了擴繁場和絨山羊種群檔案,加大絨山羊改良力度,優質絨山羊覆蓋率達到40%。積極推廣絨山羊標準化養殖。實行舍飼精養、圍欄圈養和區劃輪牧相結合,累計建成規範化養殖小區8處,羊舍282棟,實現舍飼5萬隻。2005年,我縣分別被國家和省確定為“絨山羊生態養殖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加強疫病防治。縣鄉畜牧服務熱線“110”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畜牧各項防疫應免率均達100%。絨山羊存欄量由2000年的8000隻迅速發展到35萬隻,實現產值6500萬元,為農民人均增收873元。2005年,畜牧業產值實現9008萬元,是2000年的5.3倍。以民有林為主的綠色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按照“林子長起來,民眾富起來”的目標,堅持穩定所有權、放活使用權,加快“三林”流轉、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還林步伐,民有林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截止2005年末,全縣累計發展民有林100.2萬畝,其中:民有林流轉69.3萬畝,退耕還林6.8萬畝,荒山荒地造林24.1萬畝。民有林的造林、撫育和管理工作不斷得到加強。
工業生產運行良好,非國有經濟不斷壯大。2005年,全縣地方工業增加值實現6538萬元,比2000年增長45%,年均增長7.7%;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6.6億元,比2000年增長96.5%,年均增長14.5%,非國有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0%。實施重點企業包扶責任制,扶持和鼓勵企業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重點扶持了華銀供熱公司、萬通祥木業等4戶產值超千萬和10戶產值超五百萬的非國有企業,目前這些企業對地方工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2005年,萬通祥木業生產的“盛嘉牌”實木地板塊被評為黑龍江省名牌產品。
旅遊開發步伐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積極打造精品旅遊景點,整合精品旅遊項目,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為我縣旅遊業增加了新的亮點。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拓建完成一期工程,景區線路延長3公里。2005年,積極克服因湯嘉公路升級改造給旅遊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全縣接待遊客1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80萬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6%和205%。此外,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政通訊、商飲服等第三產業也呈快速發展態勢。
――城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十五”期間,相繼完成了黑龍江省幹流朝陽堤防、江邊公園、縣一中和商服一條街等重點工程建設,累計完成基本建設項目261項、市政建設項目29項,投資額超過了前二十年的投資總和。2005年,黨政辦公樓、文體活動中心、嘉蔭商城及熱電廠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建設面積達6.4萬平方米,累計投資7654萬元。硬化城區道路11條,主次幹道硬化率達96.6%,比2000年提高45.8個百分點。城區綠化面積累計達到84.1萬平方米,綠化率達23.5%,比2000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我縣先後被評為“全省城市園林綠化先進縣”和“省級園林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程96.2公里、投資5.1億元的湯嘉公路和全程9.8公里、投資2000萬元的嘉蔭口岸路全面開工建設;全程43公里、投資4264萬元的保興至烏拉嘎通鄉公路竣工通車;王家店、東升村和育強村12公里通村路建成並投入使用;綏嘉線、黑嘉線橋涵改造、青山鄉建華橋和通河鎮至黑嘉公路12公裡邊防巡邏路及橋樑建設順利完成並投入使用。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總長度4200延長米、投資917萬元的黃魚臥子護岸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十五”期間,全縣累計招商引資5.57億元,華銀、萬通祥和世界生態村等30餘戶企業先後落戶我縣;累計對上爭取資金8.39億元,爭取項目500餘項;嘉蔭口岸累計過貨3.5萬噸,全縣進出口貿易額實現497.5萬美元,過貨量和貿易額分別為“九五”時期的3.5倍和6.2倍。2005年,對外開放成效更為顯著,其中招商引資實現1.55億元;對上爭取實現2.05億元;嘉蔭口岸進口木材2.1萬立方米,同比增長654%,木材進口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對俄農業開發及勞務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俄方註冊成立了烏爾米公司和奧嘉公司,共耕種俄方土地3500公頃,分別實現產值1330萬元和164萬元。
――各項改革順利推進
“十五”期間,完成了28戶國企產權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免徵農業稅等各項政策,保證了“一免兩補”政策落實和轉移支付資金及時足額到位;行政機構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結束;供熱、供水、環衛、城管等單位改革平穩推進。2005年,鄉鎮機構改革、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和林業局內部機構改革順利完成;縣醫院改革和中國小工資分配製度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機關幼稚園、蠶蜂總站等職能弱化單位撤併完畢;農村信用社改革不斷深入。
――人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十五”期間,全縣共創建省級文明村3個,省級文明鄉鎮1個,省級文明單位(標兵)5個,市級文明村(標兵)14個,市級文明單位(標兵)34個,縣級文明村(標兵)27個。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6299元,比2000年增長61%,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999元,比2000年增長105.3%,年均增長15.5%;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6975元,年均增長6.7%。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2.6平方米;農村住宅磚瓦化率達64.3%,比2000年增長21.5個百分點。城鎮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5%,排水服務率達到50.1%,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城鎮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3%,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5%。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城鄉供電質量明顯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十五”期間,不斷最佳化學校網點布局,撤併學校73所;投資3735萬元,新建和改造學校教學樓、食堂和宿舍3.3萬餘平方米,全縣中國小校舍磚瓦化率達100%,教學條件明顯改善;積極引進教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購置教學設備,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高考升學率72.6%,中考升學率65.9%,分別比2000年增長25.7個百分點和13.4個百分點。認真落實“村村大學生”(培訓)計畫,積極開展“一幫一”愛心助學活動,全縣國中生輟學率2.7%,比2000年下降3.2個百分點,國小無輟學學生。文化體育事業不斷進步。新建了文體活動中心;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田徑運動會;加強了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整頓,取締了違章網咖和遊戲廳;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多次開展了中俄文化、體育交流,增進了彼此友誼。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投資1435萬元建設了疾病防控中心和人民醫院,加強了農村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面鋪開,進一步提高了城鄉醫療服務水平。加大計畫生育工作力度,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分別下降到4.15‰和 9.31‰,生育符合政策率提高到96.99%。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嘉蔭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通過考核驗收並正式命名。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53戶國企並軌工作順利完成,下崗失業人員累計實現再就業2071人。建立了有效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救助體系,及時下撥救災資金,確保低保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並建設了三處“愛心超市”。雙擁工作成績顯著,實現了省級“雙擁模範縣”四連冠。食品藥品和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進一步加強,市場秩序不斷規範。加強審計監督,規範了財經秩序。深入推進依法治縣進程,“四五”普法工作順利通過省級直檢驗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狀況良好。2005年,我縣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平安縣”和“經濟發展法制環境先進縣”。認真做好信訪工作,積極為民眾排憂解難,民眾上訪案件減少,保持了社會穩定。此外,外事、僑務、民族宗教、邊防、檔案、縣誌等事業均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一個時期,是我們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個時期,是揚正氣、樹新風、促改革、謀發展並為今後打下堅實基礎的一個時期。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親切關懷、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委統一部署、科學決策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攻堅克難、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向全縣人民及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產業化進程較慢,農副產品加工和流通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農業生產仍處於初級階段,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延伸。二是工業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不高,工業企業對全縣經濟成長的拉動力不強,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三是就業、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社會保障壓力較大。四是稅源基礎薄弱,財政增長後勁不足,財政資金調度困難,地方財政主體稅源缺乏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時期的主要奮鬥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繁榮社會各項事業和繼續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邁進的重要時期。未來五年,我們要緊緊抓住發展“三色經濟”、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壯大第三產業、改善基礎設施、擴大對外開放、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工作重點,同心同德,乘勢而上,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勝利完成“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
“十一五”期末,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6億元,年均增長1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500美元,年均增長9%。
----整合資源,減少能耗,地方工業增加值實現1.3億元,年均增長14.7%。
----完善縣級財源體系建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940萬元,年均增長10.9%。
----鞏固提高“普九”成果,積極發展幼兒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8710元和5670元,年均增長分別為6.7%和7.2%,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
----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三、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全面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不僅直接關係到“十五”發展規劃的順利延續,也將影響到未來五年發展的良好開局。2006年,縣政府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一屆十二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大力發展“三色經濟”,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最佳化環境,擴大開放,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快速發展,全力開創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全面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開好局、起好步。2006年,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14億元,同比增長10%;農業總產值實現6.58億元,同比增長1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畫完成4億元,同比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740元,同比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60元,同比增長6.5%。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地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在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等方面實現突破。
加強農業結構調整。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為工作中心,以發展壯大“三色經濟”作為促農增收的主要手段,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步伐。
一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在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上尋求突破。合理調整優質大豆、北藥和綠色食品的種植比例,不斷最佳化種植業結構。以優質大豆為重點,全面增加種植業科技含量。2006年,全縣總播種面積101.6萬畝,其中優質大豆62萬畝,糧豆薯總產量13.2萬噸,同比增長6.4%。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套用水平。加強與大中專院校及農場的合作,發揮好專家大院的作用,抓好農業科技培訓、園區示範和科技入戶工作,在優質大豆種植基地推廣大豆窄行雙條密植、大豆接種根瘤菌和平衡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力爭優質大豆平均畝產達到127公斤。要建立縣級科技示範園區3個,鄉級科技示範園區6個,科技示範戶100戶,科技入戶示範項目21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8%。全面推廣農產品優質化,種植業優質品種覆蓋率和糧食產品優質化率達到45%,種植業標準化率達到10%。以規模化發展為導向,促進綠色食品提檔升級。加大綠色食品開發力度,在品質、品牌和效益上做文章,做大做強世界生態村、嘉禾綠色產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點企業,打響“小興安嶺”、“白樺麗人”等一批綠色品牌。加大“綠標”申報力度,擴大綠色食品行業和產業覆蓋範圍。綠色食品種植35萬畝,同比增長16.1%,實現產值7000萬元。以種藥富民為目標,加強北藥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和推廣五味子人工栽培和水飛薊優質高產技術,北藥種植和改培面積達到8萬畝。繼續加強北藥基地建設,加大GAP認證力度,通過強化技術服務和栽植管理,促進北藥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大力發展產業中介組織,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依託我縣產業資源,挖掘和培養經濟人隊伍,拓寬信息渠道,減少中間環節,力爭優質大豆、北藥和綠色食品等實現訂單生產,確保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同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爭取引進2個農產品加工企業,儘快形成企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格局,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是加快畜牧強縣進程,實現絨山羊養殖質量規模同步增長。遵循“適當擴大發展規模、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強化管理,改善品質,提高效益,促進以絨山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全縣畜牧業產值實現1.17億元,同比增長29.9%,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7.8%。不斷提高絨山羊品質。狠抓絨山羊良種擴繁和改良工作,加強對種羊場、擴繁場的規範管理,引進和培育優質種羊。幫助養羊戶建立種羊系譜檔案,發揮優質種羊作用,加強良種交流,不斷提高改良率,絨山羊優質化率達到45%。擴大絨山羊養殖規模。堅持“多戶養、戶少養、養好羊、好戶養”的原則,積極推廣絨山羊養殖成功經驗,用典型實例激發民眾的養殖熱情,擴大養殖規模,確保絨山羊存欄量達到40萬隻。大力發展標準化養殖。實行舍飼精養、圍欄圈養和區劃輪牧相結合,注意總結和推廣捨飼精養中青貯、精料和乾飼料按比例搭配的餵養方法,進行科學飼養和標準化養殖。加大養殖小區管理力度,完善服務配套設施,做好防疫、防火、科學養殖和良種繁育等工作,使小區成為科學飼養示範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2006年,落實青貯玉米種植1500畝,完成草場圍欄1萬畝。提高防疫服務水平。充分發揮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特別是村級畜牧獸醫點和畜牧“110”的服務功能,開展經常性的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宣傳,培養一批鄉村養羊“明白人”。擴大免疫範圍,重點做好以絨山羊為主的疫病和“禽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完善產業服務功能。繼續抓好招引聯工作,通過引進和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羊絨及羊肉加工企業,延伸絨山羊產業鏈條,提高絨山羊養殖的比較效益。加強與鄂爾多斯集團的聯繫,確保華豐屠宰加工廠早日投產達產。充分發揮絨山羊養殖協會的作用,提高養殖戶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保護的能力,構築和完善絨山羊產品行銷網路。
三是提高民有林管理水平,不斷鞏固林業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營造“綠色銀行”,真正實現“林子長起來、民眾富起來”的根本目標。2006年,全縣計畫完成荒山荒地和封山造林5萬畝。加強民有林規範化、科學化管理。做好退耕還林地規劃設計,民有林管護、撫育和補植、補造工作,對造林地塊進行嚴格檢查驗收,按驗收結果兌現有關政策。對按94二類普查計算蓄積的民有林,要根據森調部門重新調查的數據逐一核實,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強化資源林政管理。加強對森林採伐限額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木材流通領域證照的發放和管理,徹底堵塞木材非法購銷渠道。加大涉林案件查處力度,對虛報造林面積、擅自毀林復耕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肅查處。科學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確保全年無大的森林火災。加快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試點工作進程,確保生態管護區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引導民有林經營者、退耕還林農戶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加大五味子、人參等北藥的林下種植和改培力度,大力發展蜂、鹿和林蛙養殖,擴大袋栽木耳種植規模,最大限度地增加經濟收入。
四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充分挖掘農村內部增收潛力。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國轉移步伐,鼓勵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幫助農民開闢增收新途徑。2006年,完成勞動力培訓和轉移2000人,勞動力轉移人數比上年增長33.3%。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著力解決貧困人口致富門路窄和開發資金不足等問題,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力爭全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元以上。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村容整潔”為工作重點,不斷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國家投入、縣財政補貼和鄉鎮、村屯、農戶自籌相結合的原則,加大新農村建設投入力度。全年共投入資金6800萬元,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制定上,要樹立“村屯建設、規劃先行”的思想,以最佳化鄉村環境、改變鄉村形象、提高鄉村品味、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堅持科學性、多樣性、適用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村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方向及現有建設布局,科學合理的制定各具特色的村屯建設規劃。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實施好五項工程。一是實施“雙通工程”。結合交通部門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的實施,加強通村路和村屯巷道建設。計畫投資6020萬元,建設通村公路170.2公里,其中水泥路92.7公里,砂石路77.5公里;補貼資金352萬元,硬化37個村屯的村中道路102條,面積17.6萬平方米,農村道路改造率達到32%。二是實施“康居工程”。補貼資金258萬元,新建農村磚房486棟,面積5.16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1.3%,比2005年提高7個百分點,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82平方米。三是實施“改水工程”。投資63萬元,完成6個村屯的自來水入戶和5個村屯的改水工作,解決11個村屯的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到55%,村鎮飲水合格率達到84%。四是實施“綠化工程”。廣泛開展“美在農家”活動,加大綠化、美化力度。投資31萬元,完成村屯綠化1048.8畝;投資47萬元,完成村屯美化16.2畝,人均綠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五是實施“節能工程”。大力實施農村沼氣“一池三改”項目,選擇積極性較高的鄉鎮、村屯和農戶開展試點工作。補貼資金35萬元,建設生態家園示範村9個、示範戶145戶。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繼續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和管理工作,加快青山鄉上馬村中低產田改造步伐,重點做好向陽鄉、烏雲鎮、保興鄉土地整理和王家店灌區引渠清淤護砌、黃魚臥子護岸建設工作,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穩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加快農業機械化建設步伐,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管理,不斷完善東湖村、王家店村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農機作業合作社2個,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3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以“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為工作目標,全面繁榮農村各項事業。繼續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推進農村各項公共事業全面發展。在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上,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積極救助農村貧困學生,改善農村中國小教學條件,合理調配師資力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上,新建一批村級活動室,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舉辦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在發展農村衛生事業上,積極改善鄉鎮醫療衛生條件,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加大鄉村醫生培訓力度,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開展,不斷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結合“文明村鎮”創建和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爭創建省級文明村(標兵)4個,市級文明村(標兵)18個,縣級文明村44個;十星級文明戶1000戶,7星級以上文明戶達到總戶數的60%。推進農村政治文明建設。認真落實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全面實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讓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加強村民培訓,提高村民代表和理財小組成員理事、理財能力。加快縣鄉廣播電視聯網步伐,提高農村有線電視和寬頻入戶率。
(二)放手發展非國有經濟,提升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
2006年,工業增加值實現7200萬元,同比增長10.1%;非國有經濟增加值實現7.31億元,同比增長10%。
最佳化非國有經濟發展環境。完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城市公共設施,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探索多種融資渠道,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國債貼息項目的對上爭取力度,努力解決非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要為依託嘉蔭口岸發展和從事旅遊經營的企業創造良好的從業環境,通過為企業提供優惠的政策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我縣落戶。
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以林木產品、農副產品和礦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企業產品科技含量,扶優扶壯特色產業,力爭今年再申報1-2個省級名牌產品。在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方面,依託俄方森林資源,加快永安木材加工小區建設步伐,提高小區企業生產加工能力,使口岸發展與小區建設相得益彰。幫助萬通祥木業、天達細木等木材精深加工企業做好產品開發工作,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使企業產品不斷提檔升級。在農副山特產品加工方面,突出綠色品牌,重點抓好黑木耳塊、嘉樺百年系列飲品、畜產品精深加工和市場開發工作,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產品附加值。在礦產品加工方面,努力擴大麥飯石、腐殖酸等產品的市場份額,實現生產規模和企業效益同步提高。
加大重點企業扶持力度。實施龍頭企業牽動戰略,落實領導包扶企業責任制,加大對華銀供熱公司、大地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的支持力度,在資金投放、市場融資、優惠政策等方面向重點企業傾斜。支持發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力爭產值超千萬的企業達到4戶,產值超五百萬的企業達到12戶。
(三)突出發展特色旅遊,做大做強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我縣旅遊資源優勢,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集中建設、規模發展”的要求,加強旅遊景區建設,整合旅遊資源,加大“優秀旅遊目的地”申報力度,強力打造嘉蔭“恐龍之鄉”、江城特色和界江風光旅遊品牌。拓寬景區建設資金籌集渠道,加快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永安東湖和保興鄉蘭花池等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開發黑龍江嘉蔭至名山段界江旅遊線路,完成茅蘭溝省級地質公園揭牌工作,確保江岸活動式碼頭投入使用。力爭完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4A級旅遊景區、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3A級旅遊景區、永安東湖2A級旅遊景區評定工作。將我縣旅遊景區和鄰近市、縣、區、局旅遊景點穿成串、連成線,推出幾條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利用湯嘉公路即將竣工的有利時機,根據不同的旅遊對象和時間,策劃層次分明、資源功能定位清楚和操作性強的宣傳促銷方案,開展促銷活動。同時,在鞏固現有對俄旅遊線路的基礎上,藉助嘉蔭口岸優勢,積極開拓俄方旅遊市場。2006年,全縣接待遊客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00萬元。通過做大做強旅遊業,拉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鎮居民創建優良生活環境
按照“歐風花海、江城特色、品味高雅、功能完善”的建設目標,鞏固和擴大園林城市創建成果,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檔次和品位,加快“邊陲名城”建設步伐。全縣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完成4萬平方米,重點做好嘉蔭賓館、江山小區、繁榮路商服樓等重點項目的新建和續建工作。加強朝陽鎮道路、供熱、供水、排水等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城區道路9條,面積1萬平方米;鋪設瀝青路1條,面積4360平方米,修補道路550平方米;鋪設排水管線2952延長米;城鎮主次幹道硬化率達到97.6%;排水服務率達到55%;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5%;新增城鎮集中供熱面積4萬平方米、物業管理面積5萬平方米。加強城區“淨化、美化、綠化、香化、亮化”工作。完成城區綠化面積7.1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26.2%;對友誼大街和江山路路燈進行更新改造,完成紅磚街和通江路等5條巷道的路燈安裝工作。繼續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在強化對綠化成果和公用設施保護、管理的同時,在城區交通要道安裝交通管制設施和監控設備,規範交通秩序,為市民創造一個清潔、文明、安全、有序的生活環境。加快朝陽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和烏雲鎮排水工程建設步伐,不斷增強城鎮功能。
(五)抓好財源項目建設,努力增加財政收入
積極鞏固現有財源。把財源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抓好以重點項目為核心的財源體系建設,確保基礎財源建設穩步發展。不斷培植新興財源。以非國有經濟為主體,圍繞工業支柱產業的發展選項目、拓市場、造優勢,拓寬增收渠道,實現財政增收途徑多元化。努力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堅持開源節流並重,不斷調整和最佳化支出結構,嚴控非生產性支出,確保機構運轉、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工資等支出;認真做好政府採購和市政建設資金審核工作,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審計監督,認真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嚴肅查處截留坐支和私設“小金庫”等違法違紀行為。狠抓預算外資金的收繳和管理,做好林地有償使用費和絨山羊資源補償費的收繳工作。加強稅收征管,做好以票管稅和代征代購工作,強化對重點企業、重點工程和重點稅種的征管,嚴厲打擊和查處偷稅、騙稅、抗稅、越權減免稅等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應收盡收。2006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240萬元,同比增長10%。
(六)充分發揮口岸優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推進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全面升級。抓住國家開展“中國俄羅斯年”活動和省政府推進對俄經貿戰略升級的有利契機,加強與俄比羅比詹猶太自治州、奧布盧奇耶區和阿爾哈臘區政府、杜馬及企業的聯繫,努力拓展雙方合作領域,爭取在民間貿易上實現突破。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口岸功能,發揮嘉蔭口岸對俄通道作用,積極為西鋼等大型企業從嘉蔭口岸過貨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口岸委的協調作用,增強聯檢部門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制定優惠政策,降低收費標準,簡化辦事程式,完善服務措施,創造更加“優質、高效、便捷、順暢”的通關環境。進一步引導、鼓勵和支持各類經濟成份赴俄從事森林採伐、農業生產、房地產開發和小額貿易活動。要依託口岸優勢,把永安木材加工小區建成對俄森林採伐和木材生產加工的前沿陣地,吸引更多的木材加工和經銷企業落戶,實現木材“過腹增值”。2006年,對俄勞務輸出115人,開發土地6000公頃,實現對俄勞務收入900萬元;嘉蔭口岸過貨實現5萬噸,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400萬美元。
加大招商引資和對上爭取力度。結合“十一五”發展規劃,積極收集國家有關產業信息和產業政策,圍繞我縣重點行業和產業,全力以赴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特別要抓住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契機,組織各部門加強與上級部門的對接,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和項目。要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創造留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發展空間。要在拓寬招商渠道、改善招商方式、擴大招商成果上有所突破。2006年,全縣招商引資實現1億元,對上爭取實現1億元。
(七)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民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幹部民眾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加強法制建設,繼續鞏固“四五”普法成果,全面啟動“五五”普法工作。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調整教學網噢點布局,調配師資力量,最佳化教育資源,鞏固“兩基”成果;深入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師、校長全員聘用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積極構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文體活動中心功能,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衛生城市和衛生鄉村創建力度,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計畫生育工作,做好市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的申報和創建工作,嚴格控制計畫生育各項指標。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抓好朝陽鎮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和其他鄉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的創建工作,鞏固和提高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成果。
(八)認真做好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各項工作,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再就業。認真落實就業政策,積極開展就業服務和再就業援助行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的穩定性。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工作。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努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2006年,全縣新增就業907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30人。大力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幫助職工在創業中增收致富。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力爭達到1.28億元。
切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鞏固城鎮社保試點成果,強化社會保險關係接續。抓好城鎮養老、醫療、工傷保險擴面工作,確保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穩中有升。進一步做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將城鎮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差標準由目前的65元提高到70元,並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加強社會救助工作,廣泛開展捐助活動,落實各項解困措施。
深入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創建“平安嘉蔭”為主線,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大對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的排查和綜合整治力度,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加快構建公共應急體系,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重點做好交通道路、森防城防、危化產品、煙花爆竹等行業和領域的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格安全執法,防止各類事故發生。加強安全生產教育,提高勞動者安全生產素質。
努力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辦公和服務場所條件,不斷提高服務能力。
認真抓好信訪工作。貫徹和落實《信訪條例》,建立信訪工作長效機制。認真對待民眾來信來訪,及時有效地解決人民民眾反映的問題,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
(九)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按照“勤政、務實、高效、規範、廉潔”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為經濟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係,強化政府巨觀管理、社會保障和服務職能,把政府的主要職能切實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把精力轉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來。要努力精簡和壓縮會議,加大政府決定事項的督辦檢查力度,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
提高行政執法水平。深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改革審批制度,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清理和廢止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地方性政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積極支持縣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
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嚴格遵守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增強領導幹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從源頭上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堅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執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反對各種奢侈浪費行為,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以忠於職守、廉潔奉公的實際行動,樹立“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