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內容:政府工作報告

日期:2004年3月24日在江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主講人:王南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4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 日期:2004年3月24日
2004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2003年工作回顧,2004年工作任務,

2004江門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3年工作回顧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經受住非典和強颱風等嚴峻考驗,團結一致,銳意進取,三個文明建設有新發展,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完成731.1億元,增長(與上年同比,下同)11.1%,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11:48:41調整為10:49:41,人均GDP達19157元,增長10.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4億元,增長16.3%,增幅自1994年以來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1.1億元,增長17.7%;外商直接投資8.5億美元,增長15.5%外貿出口總額36.5億美元,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77.8億元,增長12.0%;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完成了預定目標。
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實現1539億元,增長16.2%,是7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重工業增速首次超過輕工業。機電、紡織化纖、造紙、食品等產業快速增長。產值超10億元企業達到11家,大長江、開平滌綸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當年先後獲得“中國機車產業示範基地”、“中國(新會)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和“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等稱號。大長江機車產銷量雙超100萬輛,躍居全國機車行業的龍頭。新增“李錦記”、“味事達”等一批全國、全省名牌產品。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8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97.2億元,增長22%,占全市工業總產值19.3%,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32,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糧經作物比例調整為48:52。農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帶動農戶19.8萬戶,增長31.3%。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有新發展,89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個產品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鎮級經濟發展較快,鎮級財政收入增長21.4%,財政收入超千萬元的鎮(辦事處)達40個,比上年增加8個。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全年農民減負2.9億元,農民人均負擔從144元下降到26.7元,減負幅度達81.5%。
第三產業穩步發展。成功舉辦了2003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恩平市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受非典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旅遊、餐飲等行業全年發展比預期的好。汽車、住房、通訊、旅遊、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和體育健身等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01.9億元,增長11.5%。
二、內外源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制定實施了《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配套政策,為民營經濟營造了寬鬆的發展環境。全年新增私營企業3096戶,個體工商戶2.5萬戶,分別增長22.2%和10.7%;私營企業新增註冊資金30.3億元,增長50.6%,其中註冊資金超千萬元的有29戶,超億元的4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20億元,增長28.2%。個體和私營經濟實現稅收13.1億元,增長24.6%。新增有進出口經營權的民營企業147家,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6.7億美元,增長1.5倍。
外向型經濟再創新高。舉辦了電子信息業合作交流會、機電產品博覽會、新會五金不鏽鋼產品展銷會以及開平牛仔服裝節和衛浴展等招商活動。新批契約利用外資11.0億美元。引進了亞太紙業等29個超千萬美元的外資項目。新引進了世界500強之一的泰國正大集團。中油BP江門石油有限公司、江門聯和發動機、開平中暉纖母粒、新會中集、大長江等5家企業躋身全國外商投資企業500強。外貿出口上新台階,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達79家。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1%和51%。
改革攻堅取得重大突破。市直國企完成改制47家,累計改制188戶,完成目標任務的88.7%。完成了美雅集團和恩平廣聯泰等一批重大項目的產權轉讓和重組。在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時,妥善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做好職工安置等各項配套工作。穩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深化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市資產管理局。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有新發展,理順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對市直納入規範公務員收入的單位實施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管理。
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建設再創佳績
重點工程建設取得新突破。加快推進48項重點工程建設。亞洲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台山電廠1號機組(60萬千瓦)順利併網發電;開陽高速公路通車,我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303公里,居全省地級以上市首位;江中、江鶴二期、江珠高速公路建設及江肇高速公路、廣珠輕軌江門支線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城鄉建設又有新變化。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開展了一系列城市美化、綠化、亮化工程,26項江門市區城建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金匯、金凱悅、麗宮等五星級酒店及五邑華僑廣場會展中心等重點項目加緊建設。濱江大道建設拉開序幕。在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投資環境報告》中,我市被列為A類地區,位居全國23個大中城市的前列。城鎮化建設繼續推進,新撤併3個鎮,2000年以來累計撤併22個鎮,撤併率達23.9%。完成了5箇中心鎮的規劃修編。水環境綜合整治初見成效,潭江水質保持較好水平。市區全年空氣品質日報優良率達98.9%,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243萬畝生態公益林保護良好,建成8個省級生態示範園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江新聯圍睦洲堤段、錦江水庫等16項加固工程以及104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四、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公共衛生建設有序展開。我市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部署,沉著應對,靠前指揮,精心組織,措施果斷,取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勝利。建立起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制定了防治非典應急工作預案。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衛生監督三大體系,建立疫情信息網路系統,增強了政府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力。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市人民醫院功能大樓等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良好。農村公共衛生設施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35.1%。
文化名市建設全面啟動。《江門市建設文化名市規劃綱要》起步實施。華僑博物館、電視中心、體育公園、城市雕塑等一批文化設施建設啟動。聘任了21位五邑籍院士為我市科技顧問,舉行了“星光大道”命名儀式。粵劇《再打金枝》獲得全國“映山紅”戲劇節最高獎項。
科技教育事業湧現一批新亮點。創建了“國家火炬計畫江門新材料產業基地”,新增3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建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0家。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848件,同比增長68%。信息化綜合指數達5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五邑大學招生2521人,新增4個碩士點。高考錄取率達87.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適齡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4.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創建省一級中國小4所,地市一級中國小17所,增加地市一級以上中國小優質學位2.55萬個。完成了96所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
其他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推動了社區內單位文化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建成“星光老年人之家”153個。體育事業有新發展,江門五邑籍運動員在世界、國家級賽事上獲得好成績,舉辦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國內賽事。新聞、出版、檔案、民政、宗教、人防、殘聯、老齡、氣象等各項事業有新進步。外事、僑務、台灣事務工作取得新成績。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2405元,增長11.1%。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960元,增長3.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增長15.4%。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集體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385條貧困村,已有116條村實現了脫貧。計畫生育工作鞏固提高,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2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降至3.04‰,全面完成了省下達的人口控制和計畫生育指標。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婦幼保健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企業養老、失業、醫療參保人數分別達42.5萬人、37.0萬人和38.8萬人,參保率分別為96.6%、97.9%和105.2%。全面建立了鎮(辦事處)、社區勞動保障工作機構。全市新增2.7萬個就業崗位,1.1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就業形勢穩定。全市享受定恤定補重點優撫對象6432人,全年發放定恤定補資金1591萬元;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9萬人,全年發放低保救濟金2500萬元。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重點打擊“雙搶”、盜搶機動車等犯罪活動。社會治安防控網路進一步完善。“禁毒03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健全信訪工作制度,落實信訪責任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五、政府自身建設有所增強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推進。各級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持重大問題與人民政協協商。建立和拓寬了政府與市民溝通渠道,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54件,政協提案139件。建立起全市辦理人大、政協提案建議工作網路。全面推行政務、廠務、鎮務、村務公開。普法宣傳教育更為廣泛,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村民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行政執法監督。法律服務、監獄、勞教工作得到加強。統計、審計和監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政務管理和機關作風建設有創新。頒布了《江門市人民政府工作規則》。以市政府辦公室為試點,導入ISO管理體系,創新機關管理體制,形成新的績效評價體系。實行政府目標管理,制定考核目標175項,完成171項。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電子政務。建設部試點的12319城建服務熱線取得良好效果。政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紮實推進。完善政府採購制度,進一步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工作。
各位代表,回顧一年的工作,我們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大和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和中央、省駐我市各單位及駐軍部隊團結奮鬥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廣大外來投資者和建設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關心支持江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鄉親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過去一年政府工作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問題,主要是: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比先進地區有明顯差距;縣域、鎮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鄉發展矛盾擴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夠快;政府服務在不少方面不盡人意;安全生產措施還不夠落實;等等。對這些問題,市政府正高度重視,科學謀劃,加大解決力度。

2004年工作任務

2004年是實現“十五”計畫目標的關鍵一年。作為珠三角後發地區,我們既要正視與珠三角先進地區差距拉大的嚴峻形勢,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又要樹立“後發爭先”的強烈意識,增強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從國際國內環境以及我市近年來的發展變化看,江門正進入新的大發展機遇期,具備了後發爭先的基本條件:一是隨著高速公路網路的不斷完善和港珠澳大橋的規劃建設,我市交通條件顯著改善,成為港澳及珠三角通往粵西和大西南的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日益顯現;二是CEPA以及“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戰略的實施,使我市作為珠三角西部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更顯重要;三是我市豐富的土地資源,紮實的產業基礎,獨特的僑鄉優勢,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優良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為承接已開發國家和珠三角先發地區產業轉移,利用外資民資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四是我市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更重要的是,當前我市政通人和,心齊氣順,全市上下加快發展的願望非常強烈。只要我們因勢利導,善於借鑑先發地區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充分發揮我市的後發優勢,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能開創我市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指針,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四次全會、市委十屆二次全會及張德江書記視察我市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推進工業強市、民資外資富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戰略的實施,實現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相統一,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相統一,增加投入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統一,為完成“十五”計畫,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主線,努力實現“六個爭先”:一是以抓好高速公路、電廠、港口航道建設為重點,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爭先;二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勢製造業、現代物流業、旅遊業為重點,發揮“榕樹效應”,實施名牌戰略,努力實現產業發展爭先;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方式方法,內外源並舉,努力實現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爭先;四是以“三化”解決“三農”問題為重點,努力實現城鎮化建設爭先;五是以發掘僑鄉文化底蘊,打造僑鄉品牌為重點,努力實現文化名市建設爭先;六是以轉變觀念、制度創新、科學決策、以人為本為重點,建設高效廉潔的民本政府,努力實現政務環境建設爭先。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穩中略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3‰以下,城鎮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增長7%,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4%。
我們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 加強產業建設,提高綜合競爭力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找準我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突破口,實施錯位發展,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製藥和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加快推進,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電子外部設備和新興信息技術,把我市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印表機和線路板的重要生產基地,儘快改變我市電子信息產業落後的局面。進一步加大火炬計畫、重點產品計畫、科技成果推廣計畫的實施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繼續推進“5e”工程。發揮政府科技顧問的作用,培育以“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依託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大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民營科技園區的建設力度,推動高新技術企業與民營科技企業快速發展,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打造優勢製造業“航母”。推進重點產業基地建設,壯大產業集群。要把紙業、機車及零配件、化纖、貨櫃、五金衛浴等打造成為全國規模一流的產業基地,把不鏽鋼製品、紡織服裝、平板玻璃、鋁材、食品、電池、製鞋、電聲器材等打造成為省內規模一流的產業基地。大力培育和扶持發展石油重化工、汽車配件、化學製品和珠寶加工等產業。推進亞太紙業、大長江擴產、維達擴建、名冠、益勝浮玻二線、華爾潤、華泰、依利安達五期、潮連鑽石島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繼續辦好機電產品博覽會、水暖衛浴設備展銷會、不鏽鋼製品展銷會、牛仔服裝節。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增創國家、省級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提升我市製造業的競爭力。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抓住CEPA實施的機遇,加強與港澳在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旅遊業、會展業和中介服務業上的合作交流。以新會港、台山廣海港、高沙碼頭、外海外貿碼頭為依託,建設現代物流基地。近期積極做好香港大昌行在新會港建立進口農產品物流中心和保稅倉的相關工作。加快發展旅遊業,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打造溫泉、沙灘、人文、生態等品牌,辦好2004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抓好開平碉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發展假日經濟、旅遊經濟和會展經濟,培育和擴大住房、汽車、通訊、教育、文化、醫療、體育健身和旅遊休閒等消費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二、增創招商引資新優勢,發展壯大民營經濟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方式方法,引入現代企業行銷理念,抓好招商引資工作。一方面要瞄準世界500強,設立項目專責小組,組織小分隊“敲門招商”;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中小企業工業園等方式,吸引中小企業的集聚。繼續發揮政協委員、海外社團和行業協會(商會)等的橋樑作用。運用產業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網路招商、以僑引商、以商引商等多種方式,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建立招商引資工作層級責任制,把投資項目跟蹤服務工作落實到人。要重視招商引資獎勵政策的兌現。積極鼓勵外資、民資企業增資擴產。
提高園區建設水平。按照“有效益、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統一規劃,最佳化整合全市工業園區資源。鼓勵外資民資開發建設上規模、上水平的工業園區。完善工業園區配套設施,提升承載能力和接受輻射能力。進一步最佳化園區軟環境,設立綜合性的投資服務機構,積極導入ISO質量管理體系,創新管理方式。市區重點抓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沙工業走廊、銀洲湖區域3個工業園區,各市集中抓好1-2個核心工業園的建設,為吸引產業集聚,擴展產業鏈條,發展園區經濟起示範作用。
努力擴大出口。積極貫徹國家調整出口退稅的政策措施,做好新形勢下外貿出口工作。推進外貿主體和出口市場多元化,鼓勵支持民營企業自營出口、擴大出口。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我市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裝配業務,利用國際資源加快發展。
繼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落實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鼓勵發展科技型、出口創匯型、就業型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型企業,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今年民營經濟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和出口總值的比重爭取達35%和25%。進一步健全民企服務體系,切實幫助民企解決管理、融資、信息、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上新台階。
三、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壯大縣域經濟
全力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以工業化為龍頭,以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產業化為依託,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完善農村經濟服務體系,發展專業鎮,培育特色經濟,加快貧困村脫貧步伐,推動鎮村經濟較快增長,實現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認真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穩定281萬畝基本農田,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和生態農業。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活躍各種農業專業化組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力爭年內50%的鎮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業信息網建設,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形成農產品種養、加工、流通“一條龍”,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最佳化林業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改善以水利、公路、電網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漁業、臨海工業、海洋運輸業和濱海旅遊業的發展水平。
加快城鎮化進程。以中心鎮建設為重點,科學制訂規劃,繼續抓好並鎮並村工作。新會、蓬江、江海三區要按省定的標準,今年內把符合條件的鎮、村,基本完成改為辦事處和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工作,其他各市也要做好這項工作。增強城鎮吸納農村人口、安置農業富餘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抓好規範農民建房的試點和推廣工作。
深化農村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健全減輕農民負擔責任制和監督機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涉農收費一律公開;繼續抓好農村中國小亂收費和農民建房亂收費等專項治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加快取消農業稅的步子。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保障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鼓勵農民在承包期內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權。加強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為貧困村和被征地農民免費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深化鎮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激勵型財政體制,推廣市區財政收入增長分成的做法,理順各市(區)對鎮(辦事處)的財政管理體制。
四、加快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改革目標
深化國有企業和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大力度,以甘化集團、中旅集團、汽運集團、浮玻集團、農藥廠等企業改制為重點,爭取年內全面完成市直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切實做好改制、重組、破產國有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經營、監管的有效形式。做大做強市公用設施投資控股公司、市基礎設施投資控股公司等企業。建立行政事業資產流動制度,加強對閒置資產的管理和調度,盤活國有資產,提高資產運營效益。加強市產權交易中心建設,規範國有資產交易行為。
推進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全面推行社會投資基本建設項目登記備案制度。培育投資中介服務機構,建立民間擔保中心。積極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改制上市。加快發展產權、信息、勞動力、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大力培育地方稅源,嚴格規範非稅收入管理,確保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強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把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作為財政支出安排的重點。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財政抗風險應急預警機制,繼續做好防範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工作,妥善清理政府債務。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抓好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要為台山電廠一期1、2號機組滿負荷發電,3、4、5號機組加快建設,二期工程早日上馬創造必要條件和提供大力支持,做好崖門電廠籌建的前期工作,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加快推進江珠、江中、江鶴二期高速公路建設,做好江肇高速、廣珠輕軌江門支線籌建的前期工作,爭取在二、三年內,實現我市與港澳和珠三角其它地區一個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加快廣海港、新會港二期建設和崖門航道疏浚,推動臨港經濟的崛起。
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規劃。《江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要在年內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濱江新區規劃實行國際招標;按照“一流的規劃單位,一流的研究成果”的要求,組織制定全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加大規劃實施力度,精心組織市區三大組團規劃的實施,抓好濱江大道、東海路至南環路、江海路二期、江禮大橋、會展中心、五星級酒店、垃圾處理場等城市重點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改善江沙沿線交通和景觀。經營好土地、交通、環境、信息、公用設施等城市資源,實現城市建設的良性循環和滾動發展。
加大環保工作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大環境建設與小環境配套有機結合,在現有243萬畝公益生態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造林面積,在城鎮建成區營造點(小區)、線(道路)、面(公園、公共綠地)結合的無處不綠、處處有樹的綠化環境,形成“城在林中,城中有林”的生態格局。大力推進江門河、天沙河、會城河、紫水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狠抓污染源治理,加快各市、區和中心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確保西江、潭江兩大幹流江門段水質不加重污染。採取有效措施整治機動車尾氣和噪聲污染。鞏固工業污染源整治達標排放成果,嚴防和及時遏制反彈。完善環保管理機制,落實年度環境保護責任制和各項環境整治任務,確保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目標的實現。建立和完善森林、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保護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
六、建設有僑鄉特色的文化名市,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加快發展具有僑鄉特色的文化教育事業。大力弘揚“開拓創新、文明開放、勤勞創業、團結奉獻”的僑鄉人精神。以創建文明城市為契機,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辦好首屆“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使其成為發揮僑鄉新優勢,建設文化產業,打造旅遊品牌的有效載體。同時,做好第五批榮譽市民的授榮工作。繼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創新,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辦學,整合教育資源。在普及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進一步辦好五邑大學等高校。搞好江門職業技術學院、一中新校區、技工學校擴建的建設。抓緊完成江南國小、啟明國小的改薄工作。扶持農村教育,切實解決失學兒童問題。抓好市直幼稚園的改革工作。高質量建設好美術館、華僑博物館、電視中心、名人館和星光大道等重點文化工程。搞好以五邑僑鄉為題材的歌曲、戲劇、小說、畫作、電視片的創作評選活動。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保護、挖掘、開發民間文化資源。鼓勵多渠道投資興辦文化產業,扶持文化龍頭企業。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
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點圍繞公務員隊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在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等環節上下功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營造人才集聚和發揮才幹的環境,暢通人才流通渠道。抓好人才市場和“江門人才網”建設。
協調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加快釜山公園二期、體育公園、體育綜合訓練館等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進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抓好全民國防教育,提高國防動員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水平。完善防空設施建設管理。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台務、殘聯、宗教、老齡、檔案等工作,促進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七、加強公共服務工作,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做好非典、禽流感和其他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進一步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及醫療救治體系,完善應急處理機制,提高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能力。加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積極推進醫療衛生改革,整頓醫療亂收費。打擊取締無證行醫,規範醫療市場秩序。加強鄉鎮衛生院和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建設,最佳化組合農村醫療網點。加強農村醫務人員培訓,提高農村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年內要達到60%。普及公共衛生和健康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市民養成健康文明的公共衛生和生活習慣。建立國家衛生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持久深入地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提高全社會公共衛生水平。
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全面落實就業與再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加大就業崗位開發力度,全年新增1.6萬個就業崗位。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協調提供小額就業擔保貸款。對“4050”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加強勞動監察和勞動關係協調,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社會保險市級統籌步伐,推進全民社保計畫。重點抓好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的參保工作,做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並軌的後續工作。逐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管。對農村年人均收入1560元以下的困難民眾全面實行低保。落實為被征地農民購買養老保險的工作。
切實關心人民民眾生活。繼續抓好“十項民心工程”建設。根據財力,適當提高公務員和教師的收入水平。切實幫助困難民眾解決子女上學、就業、就醫、住房、打官司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在歷年解決集體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委會和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民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基礎上,今年要實現50條村脫貧的目標,爭取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貧困村脫貧的問題。抓好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農村飲水工程和以解決水庫移民住房為重點的農村安居工程建設。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法等法律法規,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做好救助管理和救災救濟工作。加強信訪工作,認真解決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
認真抓好安全生產。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推行註冊安全主任制度,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決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監獄、勞教工作。突出抓好“禁毒03工程”。積極推進安全文明社區、“無毒”社區的建設,淨化社會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疏導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八、提高行政能力,建設民本政府
加強政府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為適應現代化建設加快發展的需要,今年機關作風建設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要以建設學習型、服務型、法制型、實幹型、廉潔型政府為目標,以營造交通、政務、人才、法制和生活“五好”環境為基本要求,倡導“親民、為民、務實、清廉”作風,並從制度、措施上狠抓落實。一是簡政放權,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搞好市縣政府機構改革。二是實施管理創新,在試點的基礎上,有步驟地在市直機關導入ISO質量管理體系。三是重點抓好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投標、政府採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等制度的落實,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四是保持政府與人民民眾聯繫渠道的暢通,自覺接受人民民眾監督。完善政府為民眾、為企業服務的平台,及時解決企業、基層與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解決“文山會海”,提高行政效率。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推進依法行政和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切實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民主協商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發展電子政務,辦好“五邑網上論壇”,健全新聞發布會制度,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維護人民民眾當家作主的權利。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完善行政監督制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各位代表,我們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同心同德,精誠團結,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江門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大城市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