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20世紀中國哲學論要
- 作者:郭慶堂 等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01日
- 頁數:444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18177
- 字數:507000
- 紙書價格:78.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20世紀是中華民族主動融入世界歷史的世紀,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時期,也是中國哲學由古代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時期。
這100年,中國社會變化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進程之猛烈、情節之曲折都為以前數千年文明史所不及,可以說是天翻地覆、滄海桑田。
在這種轉型中,哲學起了什麼作用?處於什麼地位?扮演了什麼角色?哲學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變化有什麼影響?哲學自身的進程又如何?
這就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
20世紀中國哲學,是指在20世紀的中國產生、流行並為中國人所詮釋、理解的各種哲學思想,包括中國自身產生的和來自國外的各種派別、思潮、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20世紀中國哲學論要》就是對這些派別、思潮、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進行檢視,擇選其中重要的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人的觀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哲學思想予以分析論述。對20世紀中國哲學的歷程,可以從三個視角進行審視:西方哲學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故本書分為三編:西方哲學在中國、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20世紀中國的變革充滿著痛苦與艱辛,也伴隨著荒誕與奇蹟,既有暴風驟雨般的劇變,也有和風細雨式的演進,既有跨越式的前進,也有策略性的後退,雖然不無遺憾,但畢竟取得了重大成就。只有對20世紀的中國變革進行哲學思考,對影響20世紀中國變革的哲學思想進行梳理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汲取精神精華,才能把握好21世紀中國社會的行程,才能預見21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前景。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編 西方哲學在中國
第一章 引進西方哲學變革社會融入世界歷史
第一節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概言
一、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
二、日本是西方哲學初入中國的重要橋樑
三、清末民初“向西方學習”的內在邏輯
第二節 初步傳播西學的成果
一、西方進化論與社會政治思想
二、西方科學與人本哲學
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文化
第二章 藉助西方哲學革新文化批判封建傳統
第一節 西方哲學與新文化運動
一、倡導西方科學與民主精神
二、以西方觀念重估中國傳統價值
三、新文化運動與西方哲學傳播
第二節 直面西方哲學——西方著名哲學家在華講學
一、杜威來華講學
二、羅素來華講學
三、杜里舒來華講學
第三節 西方哲學的翻譯與研究
一、科學主義哲學翻譯與研究
二、人本主義哲學的翻譯與研究
三、古典哲學的翻譯與研究
第三章 研究西方哲學會通中西創建哲學體系
第一節 從激情走向成熟的西學傳播
一、深入開展西學譯介
二、古希臘哲學研究
三、西方近代哲學研究
四、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第二節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哲學體系的建構
一、生命哲學與新唯識論
二、新實在論哲學與新理學
三、邏輯分析方法與《論道》
四、新黑格爾主義與新心學
第四章 拒斥西方哲學閉關自守推崇“鬥爭哲學”
第一節 學術政治化與批判西方哲學
一、“一邊倒”形勢下傳播西方哲學
二、西方哲學的政治化批判
三、西方哲學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扭曲
第二節 西方哲學傳播的曲折發展
一、努力衝破蘇聯模式
二、艱難處境中的可貴研究
第五章 汲取西方哲學全面交流展開學術對話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哲學的重新繁榮
一、西學傳播的撥亂反正
二、西方哲學翻譯的新景象
三、改革開放初期的西方哲學熱
第二節 中西哲學的對話與交流
一、西方哲學的重新理解與評價
二、西方哲學研究的紮實推進
結語 西方哲學百年傳播的反思與展望
一、西方哲學自身的傳播
二、西方哲學傳播與馬克思主義
三、西方哲學傳播與中國傳統哲學
四、西方哲學傳播的展望
第二編 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
第一章 民族意識的覺醒與封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解體
第一節 封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失效
一、儒學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
二、重建合法性依據的失敗
第二節 封建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退位
一、清末新政對儒學的根本性破壞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對儒學的進一步衝擊
三、新文化運動對儒學在思想觀念中的滌盪
第三節 傳統哲學範式的轉型
一、從經學思維方法到科學思維方法
二、從價值本體論到存在本體論
三、從倫理型知行觀到知識型知行觀
四、從“子民”意識到“國民”意識
第二章 整理傳統文化構建“中國哲學”學科
第一節 “哲學”一詞的傳人
一、“哲學”一詞的由來
二、“哲學”一詞輸入中國
第二節 王國維對“中國哲學”學科建立的貢獻
一、初創“中國哲學”系統
二、初創中國哲學學科的基本範式和研究範式
三、歸納總結了“中國哲學”的特性
第三節 胡適對“中國哲學”學科建立的貢獻
一、明確了哲學和哲學史的含義
二、揭示了研究哲學史的目的
三、劃分了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階段。
四、論述了審查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第四節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學科建立的貢獻
一、闡明了中國哲學史的獨立性
二、強調了“寫的哲學史”的人文性
三、確立了中國哲學史編寫的基本體系
第三章 融合中西思想建構現代哲學體系
第一節 梁漱溟的新孔學
一、孔學乃“樂天知命”之人生哲學
二、孔學的核心精神是“仁”和“剛”
三、孔學“似宗教而非宗教”
第二節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一、體用不二的本體論
二、翕闢不二的宇宙論
三、心境不二的認識論
四、性習不二的人生論
第三節 馮友蘭的新理學
一、新理學的“形上學”
二、新理學的境界說
三、新理學的文化觀
第四節 賀麟的新心學
一、新心學的本體論
二、新心學的知行合一觀
三、新心學的心性合一論
四、新心學的方法論
第五節 金岳霖的新道論
一、道是“式一能”
二、“道”與“本然世界”
三、“無極而太極是為道”
第四章 極“左”思潮泛濫傳統文化研究遭到重創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傳統哲學研究
一、孔子研究
二、道教研究
三、佛教研究
第二節“文化大革命”與學術研究“失范”
一、“破四舊”對傳統文化的全方位衝擊
二、“批林批孔”運動與中國學術研究的扭曲
第五章 承繼歷史精華 致力於傳統哲學思想現代化
第一節 “文化熱”的興起及傳統文化研究的繁榮
一、“文化熱”興起的背景和特點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研究的繁榮
第二節 牟宗三的道德哲學
一、重建儒家道德的形上學
二、重續儒家道統
三、“新外王”說
第三節 張岱年的“文化綜合創新論”
一、“文化綜合創新論”的哲學基礎
二、“文化綜合創新論”的內容
三、“文化綜合創新論”的方法
第四節 張立文的“和合學”
一、和合與和合學的基本內涵及其關係
二、和合學的體用
三、和合學的邏輯建構機制
第五節 塑造論哲學與中國哲學的重新解讀
一、塑造論哲學體系
二、塑造論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哲學
結語 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的未來走向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
二、繼承傳統,深化研究
三、融合外國哲學之精華
四、立足國情,整合創新
第三編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第一章 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初步解讀
第一節 中國人初步解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唯物史觀
一、唯物史觀的傳入
二、李大釗論唯物史觀
三、陳獨秀論唯物史觀
四、胡漢民論唯物史觀
五、中國人選擇唯物史觀的客觀必然性
第二節 三次重大問題的論爭及其哲學意義
一、問題與主義的論爭及其哲學意義
二、社會主義的論爭及其哲學意義
三、無政府主義的論爭及其哲學意義
第二章 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解讀及中國化的初步嘗試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內容的全面解讀
一、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化解讀的嘗試
二、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解讀
三、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早期探索
二、中國共產黨早期探索中的錯誤及原因
第三節 毛澤東的早期哲學探索與理論貢獻
一、毛澤東的早期哲學探索
二、毛澤東的早期哲學貢獻
第三章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系統化
一、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毛澤東政治哲學與軍事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實踐論》、《矛盾論》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系統化
第二節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一、人民戰爭辯證法思想的全面展開
二、政治鬥爭策略的精闢概括
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
四、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科學預見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延伸與曲折
第一節 “過渡”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啟蒙運動
二、唯物辯證法在過渡時期的運用和發展
三、矛盾分析法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探索
第二節 “十年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探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與普及
三、“左”傾思想的發展及其哲學表現
四、毛澤東的哲學新探索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繼續革命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歪曲和背離
二、政治野心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篡改
三、黨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捍衛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開拓與創新
第一節 實踐理性的重新確立
一、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實踐理性的權威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節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貢獻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主要矛盾理論
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改革開放理論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類社會矛盾理論
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理論
結語 走向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
二、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創新
徵引文獻舉要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