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以來中國電影的文學研究

1979年以來中國電影的文學研究

《1979年以來中國電影的文學研究》是2019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79年以來中國電影的文學研究
  • 作者:陳鴻秀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9年
  • 頁數:30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26664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電影的文學性可分為不同的維度,,其常規維度表現在人文內涵、情節邏輯、形象塑造與台詞編織等方面;一“追加”維度表現在有感染力的插曲,主題曲、隱喻象徵的手法等方面。
  電影有改編與原創兩條途徑,1979年以來,中國第三、四、五代電影人均傾心於文學改編,他們執導的電影大多源於現當代文學,也存在為數不多的原創作品。整體而言,改編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略勝一籌。與前幾代導演相比,第六代導演創作的電影在文學性傳遞方面呈現出迥異的風格。
  中國類型電影成長過程中喜憂參半,新世紀以來部分青春片與喜劇片有輕視文學性傾向,進而影響市場效益。
  電影的文學性既有“守成”的一面,亦有變遷的一面,值得探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電影與其他敘事藝術的關係
第一節 文學、電影與戲劇的概念
第二節 電影與文學
一、小說給予電影的營養
二、電影對文學的滲透
三、小說向電影的敘事轉換
第三節 電影與戲劇
一、戲劇對電影的影響
二、電影與戲劇的區別
三、電影對戲劇的影響
第四節 文學與戲劇
一、文學與戲劇的區別
二、文學與戲劇的聯繫
第二章 電影的特性、電影的文學性維度
第一節 電影具有哪些特性
一、電影“三性”——文學性、戲劇性、視聽性界說
二、文學性、戲劇性、視聽性的互生互滲
三、文學性、戲劇性、視聽性與不同風格、類型的電影
第二節 電影“文學性”的維度表現
一、基本的文學性維度
二、“追加”的文學性維度
第三節 中國電影“文學性”的地位變化
一、電影的文學性與電影文學的文學性
二、新時期以來我國電影“文學性”地位的變化
第三章 1979年以來改編電影與原創電影的文學性比較
第一節 第三代導演創作與文學性:以謝晉為代表
一、1980年代謝晉改編電影的文學性
二、1990年代謝晉改編電影的文學性
三、1979年以後謝晉原創電影的文學性
第二節 第四代導演創作與文學性
一、吳貽弓、吳天明改編電影的文學性
二、其他第四代導演改編電影的文學性表現
三、吳貽弓、吳天明原創電影的文學性
第三節 第五代導演作品與文學性
一、張藝謀“紅色三部曲”的文學性表現
二、張藝謀“純情”三部曲的文學性表現
三、張藝謀寫實主義電影的文學性
四、張藝謀原創電影文學性的不足
五、其他第五代導演作品的文學性呈現
第四節 第六代導演的創作與文學性
一、賈樟柯電影的文學性表現
二、其他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文學性
……
第四章 1979年以來中國類型片發展與文學性
第五章 電影文學性的守成與變遷

作者簡介

  陳鴻秀(1964.1-)江蘇省寶應縣人,碩士。現任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當代影視學與電影史。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電視研究》《理論學刊》《青海社會科學》《藝術百家》《電影藝術》《電影新作》《學術界》《文藝評論》等刊物獨立發表科研與教研論文50多篇。出版教材一部(《影視基礎教程》2008年第1版,2016年經原出版社要求已再版),專著兩部,主持並完成江蘇省教育廳項目2項、江蘇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