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2000理論·批評卷》是2008年4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靖波、戴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77-2000理論·批評卷
- 作者:周靖波、戴清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4月
- 頁數:629 頁
- 定價:8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435397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廣播電視誕生之初,就肩負有傳播文學藝術作品的使命。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節目形態日益豐富,逐漸出現了專門為這種現代電子傳播媒介創作的新型文藝體裁。藉助於媒介的傳播和接收之便,廣播電視文藝創作迅速崛起,作品數量和傳播範圍均為傳統形式所難以企及,時至今日,蔚為大觀。以至有人斷言,以電視劇、廣播劇、電視綜藝晚會、電視專題片等為代表的廣播電視文藝作品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最重要的日常審美形式之一。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文藝理論和批評也相伴而生,幾十年來不絕如縷。1998年,“廣播電視藝術學”進入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標誌著以前附驥於其他學科的廣播電視文藝教學和研究獲得了獨立的地位。隨著獲得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數目的增加,該領域的學術建設也顯得生機勃勃。從某種意義上說,廣播電視藝術學是目前最富於吸引力的專業之一,恐怕不無根據。
圖書目錄
上冊
導言
讓文藝廣播的花色品種豐富起來
淺談廣播劇
聲音造型初探
美感的耳朵對廣播劇的形式規範——關於提高廣播劇藝術質量的思考
從純聲音的藝術——廣播劇談起
淪廣播文藝的手體意識
廣播劇如何真正走出低谷?
廣播劇藝術結構美學論
談談電視劇
漫談電視劇的揚長避短
關於電視劇的“電影化”和“廣播化”
電視劇集問題初探
關於電視劇藝術特徵的探討
電視劇理論支點芻議
電視劇藝術的多樣化
電視劇審美感受的特殊性
關於電視劇觀念的思考——兼及電視劇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多元背景中的特性研究——電視劇二題
電稅劇:文體的擴張及其電視本性的回歸
向螢幕文化深層開掘——兼論電視劇的審美取向
論電視藝術的本質特性
電視觀眾的審美心理結構及其功能
應當“忠實於”什麼?——略論從長篇小說到電視連續劇的改編
短篇電視劇為什麼黯淡了?
略淪電視劇的豈_術定位
螢幕義化:當代意識燭照中的律動——中國新時期電視劇審美價值取向觀照
電視劇的敘事神話
“玩”的解構和戲劇的文化學分析——以“侃涮風格”電視劇為例的論述
電視劇藝術語言初探
電視劇的題材定位
兒童電視劇的美學特徵
電視劇的兩種敘事者
工業化塵產與電視劇藝術
電視劇觀眾非審美心理初論
短劇應有獨特的文體特徵
90年代廣東電視劇的文化特色和藝術成就
90年代:中國電視劇的成熟期
肩負起繁榮文藝的歷史責任——中央電視台電視劇創作播出情況調查
電視劇:生活話語與影像闡釋
電視劇的空間可能
戲曲電視劇藝術走向的探索
戲曲電視的“藝術共生”論
關於文學電視
電視與消費文化——解讀音樂電視(MTV)現象
電視綜藝晚會的形態莢感
關於“電視戲曲”的思考
提高戲曲電視劇的本體意識
少兒劇編導應該蹲下來拍戲
紀實莢與藝術美之比較
再論紀實不是真實
講好小“故事”很不易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和藝術
視像藝術的本體特性與載體演進
當代世界電視解讀模型論
在電視符號的背後——電視研讀筆記
電視話語審美視界的雙霞變向
電視媒介:被忽略的生態環境——談文化媒介生態意識
“電視薄劇”論綱
走向大眾建構大眾——論視聽(影視)“語言”文化時期的文化精神與交流特徵
論映像思維
論當前電視節日的假大空與淺薄俗——對中國電視節目病的分析、批評
“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建沒的四個浪潮
後電視時代,請學會選擇
下冊
廣播劇《二泉映月》藝術特色淺析
從《璇子》、《燕燕》淡淡對電視戲曲片的看法
脫棄陳骸 自標靈采——聽廣播劇《陳妙常》
一次成功的改編與創新——評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桃花扇》
從《一口菜餅子》到《神聖的使命》
第九藝術繪紅花——喜看電視報導劇《永不凋謝的紅花》
電視劇《最後一幅肖像》是有嚴鶯缺陷的作品
讓我們都來發光——評電視劇《螢火蟲》
把焦點對準人物——漫談《新岸》拍攝
永遠珍美的玫瑰——看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
黎明時的新星——關於電視劇《新星》觀眾反映的調查報告
病人類——評電視劇《希波克拉底誓言》
電視劇《那五》是個好傢夥
風俗長卷:熔鑄符歷史的沉思——《嚴鳳英》形象結構斷想
從《蹉跎歲月》到《家教》——談蔡曉晴的審美意識
各有特色的民族止氣之歌——《京華煙雲》小說與電視劇比較談
談電視劇《渴望》的婦女觀
《圍城》二層而說——兼評小說和電視劇
真實的和想像的——《上海-家人》小議
皇城根兒何以坍塌
北京通俗連續劇創作簡析——從《渴望》到《北京人在紐約》
市民劇:對市民文化的主體性審視——談《小墩子》的文化視點
從《渴望》、《編輯部的故事》看長篇室內電視劇的人
語言特徵
紀實性電視劇審美特徵——《九·一八大案紀實》引起的思考
真實世界經驗和通俗劇模式——對電視劇《孽債》的分析
說電視短劇
關於“逃避”的集體慶典——由《我愛我家》談情景喜劇
張大民:群體精神的歷史演化——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文化評析
《大明宮詞》的創新意義
無解之謎和永恆的解
《雍正王朝》是歷史正劇嗎?
積極正確地看待電視劇《太平天國》
剪柳春風導九秋——電視劇《莎菲女士日記》的改編與拍攝
諸葛亮在螢幕形象上的新創造——評電視連續劇《諸葛亮》的改編
小但取其貌,更要攝其神
忠於原著慎於翻新——改編系列電視劇《西遊記》的體會
螢屏上的藝術再現美——談古典名著的改編
平心論紅樓——電視劇《紅樓夢》觀後隨想
“夢”魂失落何處尋?——關於《紅樓夢》電視劇及其評價問題
不復有《聊齋》之神韻——粗議《聊齋》電視系列劇之失誤
大型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成就和意義
現代視角:電視劇《水滸傳》的深層改造
空問感情虛實——雜談幾部優秀電視劇的攝影
電視劇“通俗”淪
理想人格愛情模式海派心態——對市民劇接受熱點的文化學思考
從《坎坷》看通俗電視劇的藝術性
改革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思考
試論香港電視劇的情節魅力
我們是怎樣導演電視劇《有一個青年》的
努力尋找“雅”與“俗”的交叉點——我們組織創作《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的體會
塑造當代英雄
我對“生活”的認識
《北洋水師》編劇及導演閘述
《黑槐樹》:與陳腫利的對話
《中國商人》導演闡述
《中國地方戲曲》導演闡述
一個民族的生生死死——我拍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
溯同從之,道阻且長——回顧《東周列國》創作兼談歷史劇
擂響奮進的心鼓——電視政論片《世紀行》的藝術特色
歷史長鏡頭中的滄桑畫卷——《鄧小平》的魅力與電視文體啟示
從《望長城》到《生活空問》——電視紀錄片的文化思考
民間藝術的史詩——談電視紀錄片《流年》
觸摸歷史詮釋歷史——評《解放戰爭著名戰役系列片》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