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年以來湖北大九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氣候演變

13萬年以來湖北大九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氣候演變

《13萬年以來湖北大九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氣候演變》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蕭家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3萬年以來湖北大九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氣候演變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蕭家儀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湖北神農架西部的大九湖盆地保存了我國亞熱帶亞高山濕地早於末次間冰期以來連續完整的湖沼相沉積地層,記錄了古東亞季風氣候演變史。本項目對大九湖盆地長約40米的連續沉積岩芯,利用孢粉分析氣候代用指標,展開200-500年解析度的古植被和古環境演變研究。在AMS14C等測年數據和氣候地層旋迴框架下,重建13萬年以來湖北西部神農架連續的植被演替序列和季風氣候演變歷史。根據孢粉的序列,輔助數據處理和模擬等方法,定量恢復末次間冰期以來冷暖乾濕氣候條件下溫度、降水的配置和數值。研究亞熱帶山地敏感植物種群對氣候波動和千年尺度的氣候事件的回響。與黃土、青藏高原湖泊沉積記錄、海洋沉積物和石筍記錄綜合對比,探討我國亞熱帶內陸地區13萬年以來對全球高緯冰量變化和歲差周期不同信號的動力學機制。

結題摘要

本項目利用孢粉分析,探討了我國華中神農架地區MIS5階段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古植被與古環境演變。研究認為:神農架林區MIS5末期與MIS3階段針闊混交林發育,溫度較現代下降4°C以上;MIS4、MIS2的LGM階段,繁茂的暗針葉林(冷杉林)遷徙至海拔1700m及以下,溫度較現代下降6°C以上;冰後期與全新世早期,植被逐步過渡為闊葉林,溫度較現代略低。氣候演變中溫度變化與格陵蘭冰芯、葫蘆洞氧同位素曲線相符,也可以與我國的黃土和青藏高原氣候演變對比。但從現代神農架林區的植物群垂直地帶性分布與氣象條件分析,MIS4、MIS2階段最為寒冷、濕潤;MIS5末期與MIS3階段偏溫、偏乾;冰後期與全新世早期溫偏乾。與江西大湖與閩北南屏剖面末次冰期古植物群的生態分析,認為在LGM階段,可能中國南方內陸山地是比較濕潤的,證據是三地分布植被的優勢種群是要求環境偏冷(涼)、濕的植物群冷杉林、水青岡林和榿木林。使得LGM階段濕潤的機制是,除了偏弱的夏季風,海陸位置的相鄰,造成較豐沛的春季降水。山區的雲、霧使得地表蒸發減少,地表溫差減少,喜涼(冷)濕植被適宜生長。 本項目研究達到了研究目標。創新點在於我國南方山地的植物群演變和氣候演變有區域性的特點:末次冰期氣候變化的模式是冷濕。LGM階段環境濕度與現今相似或更大。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