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舷號:351,英文:Type 033G Submarine,北約代號:Wuhan-class,譯文:武漢級),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以033型潛艇為基礎研製的配備反艦飛彈的改型潛艇,增設了六座箱式飛彈發射筒使艇的上層建築線型變化較大,降低了水下航速和水下經濟續航力,艇內安裝了用於飛彈發射的新設備。

033G型潛艇是中國第一艘能發射反艦飛彈常規潛艇,也是最後一艘水面發射反艦飛彈的潛艇。351號潛艇於1985年飛彈發射試驗成功。

本級艇僅建成一艘,於1980年在武昌造船廠開工改造,1983年交付中國海軍北海艦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033G型潛艇
  • 外文名:Type 033G Submarine
  • 前型/級:033型潛艇
  • 次型/級:035型潛艇
  • 研製時間:1970年-1980年
  • 服役時間:1983年7月
  • 設計單位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 服役艦隊:中國海軍北海艦隊
  • 北約代號(英):Wuhan-class Trials Submarine
  • 北約代號(中):武漢級試驗潛艇
  • 所屬國家:中國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033G型潛艇(舷號:351,英文:Type 033G Submarine,北約代號:Wuhan-class Trials Submarine,譯文:武漢級潛艇),是中國701所研製設計,選定一艘033型潛艇在武昌造船廠開工改裝,完成發射反艦飛彈試驗並定型後,交付中國海軍北海艦隊的第一艘具備發射反艦飛彈能力的常規潛艇。。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

歷史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海軍主戰潛艇還是參照蘇聯R級潛艇,大批量仿製生產的033型潛艇。而033型潛艇主要裝備的反艦武器仍是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水平的老式直航魚雷,雖然魚雷速度較快,但有效射程短、命中精度差,不利於發揮潛艇部隊的威力,同時潛艇作戰時的自身安全也很不理想。而當時世界各國海軍主要裝備的新型攻擊潛艇,無論是常規動力潛艇還是核動力潛艇都已具備了發射反艦飛彈的能力,有些甚至還具備水下發射飛彈的能力,使潛艇的對海攻擊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
中國海軍當時所面臨的作戰任務,同樣需要一種具備發射反艦飛彈的新型攻擊潛艇。因此為了提高現有潛艇的戰鬥能力,同時順應世界常規潛艇新的發展趨勢,中國軍方決定為當時的海軍主戰潛艇,即033型潛艇裝備反艦飛彈武器系統,以加強其海上遠程攻擊力。要在033型潛艇上試驗裝備反艦飛彈,首先需要選一艘033艇,作為改裝試驗艇,承擔搭載反艦飛彈的方案探索和相關試驗,這便有了033改型試驗艇的出現,中國稱其為033G型,而世界其他國家一般稱其為“武漢”級。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水上航行

研製歷程

設計方案
由於受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限制,033G型潛艇並沒有採用水下發射技術,而是在033型潛艇的圍殼兩舷側的上層建築內布置了反艦飛彈發射筒和相關的液壓俯仰調整裝置。在作戰時,潛艇浮出水面後,發射筒通過液壓裝置升到15度仰角,即可發射反艦飛彈。試驗艇艇配備反艦飛彈的同時,艇內仍然可以攜帶與033型潛艇數量相當的魚雷,其整體對海攻擊能力大有提高。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發射反艦飛彈
033G所使用的反艦飛彈是20世紀70年代末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種鷹擊-8反艦飛彈,與此前的“上游”系列和“海鷹”系列反艦飛彈比較,“鷹擊-8”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抗干擾能力強以及可掠海飛行的特點,在潛艇上安裝的技術難度相對較小。而且體積小的特點可以最大程度減小艇體線型變化對潛艇航行性能的不利影響。
飛彈選擇
033G型潛艇研製時在飛彈選型上,最初有關部門曾考慮在試驗艇上搭載“上游一號”甲型反艦飛彈。但是上游一號反艦飛彈的尺寸較大,而且採用了不便於儲存維護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給潛艇的整體布局和作戰使用帶來諸多不便,這一構想最終未被採用。隨後,有關部門重新制定了033G型試驗艇的改造設計方案,選擇了當時正在研製中的“鷹擊”8反艦飛彈,該飛彈採用圓柱形彈體,軸對稱三角形彈翼,整體尺寸要比採用面對稱彈翼、腹部並聯外掛助推發動機的“上游一號”飛彈小得多。而且,“鷹擊”8反艦飛彈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在儲存維護上更為方便,於是701研究所(即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和海軍綜合論證後決定在033G型試驗艇上加裝“鷹擊”8反艦飛彈。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
發射方式
033G型潛艇飛彈的發射方式選擇,為確保研製可靠性,研製單位決定分兩步走,首先進行水上發射試驗,然後再做水下發射研究。可是受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033G型試驗艇最終並沒有採用水下發射技術,而是採用了水上發射飛彈的技術方案。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局部
此外研究人員對發射筒的安裝形式也提出了兩種方案,一是升降式,即飛彈平時處於水平狀態存放,發射時打開發射筒艙蓋,飛彈由液壓機構上仰一定角度,呈傾斜狀態發射;另一種為固定式,即飛彈平時就是以上仰一定角度狀態存放,發射時只需打開發射筒艙蓋,飛彈即可直接射出。經過比較,雖然固定式方案風險較小,省去了一套飛彈發射筒內的升降機構,構造簡單卻對潛艇外形改變較大,影響潛艇的總體性能。主要是增大潛艇水下阻力,降低潛艇水下航速,也影響到經濟航行狀態時的續航能力。經過評估,中國軍工單位最後選擇了升降式方案。即在選定的033改型試驗艇的指揮台圍殼兩舷側面,布置反艦飛彈發射筒和相關的液壓發射裝置。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上的鷹擊-8反艦飛彈發射筒
1976 年,以701所李建球、楊煥生為主對033型常規動力潛艇進行加裝“鷹擊”8(代號:YJ-8,出口型號:C-801)反艦飛彈的改進設計,並由馮雲龍為主設計了艇上的飛彈耐壓存放發射筒,即在上層建築內左右舷各增設了3座箱式“鷹擊”8反艦飛彈耐壓發射筒,在指揮台圍殼後部安裝了可伸縮的358G飛彈火控雷達。033G改進型潛艇於1978年完成改裝設計。
靶試定型
033G型潛艇的改裝建造於1980年12月10日在武昌造船廠開工。海軍為此專門撥付一艘新建的033型潛艇,縮短了改裝工期。改裝後的033G潛艇於1982年11月27日下水。033G型潛艇於1985年上半年,完成了各項試驗項目,並進行了首次海上打靶試驗。潛艇發射飛彈實彈準確命中靶船。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又進行了2次實彈發射也均獲得成功, 艇上裝備的新型雷達、火控及射擊指揮儀也表現出了穩定的狀態。033G型試驗艇證明該艇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試驗目的。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發射反艦飛彈
通過試驗表明,033G型潛艇戰時處於水面狀態,在海情不大於4級,航速不大於8節時、發射筒升起15度,仰角發射,飛彈可單射、2發齊射或6發齊射。實施飛彈進攻時,艇在水面暴露的時間不大於6-7 分鐘。
80年代中後期,科研人員又對潛艇採取了一些降噪隔音措施,使潛艇的噪聲下降了12分貝,提高了潛艇的隱蔽性,同時加大了艇上聲吶的探測距離。經過進一步完善的033G型潛艇於1986年6月通過了國家的設計定型,其技術性能完全符合當初制定的各項設計指標。隨後,033G型潛艇正式服役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舷號351。

總體評價

033G型潛艇沒有建造後續艇,由於其發射反艦飛彈的方式較為原始,不僅破壞了原033型潛艇良好的流線型艇身,增加了航行阻力和噪聲,同時無法滿足水下發射飛彈的不足也使其生存能力大為下降。而當時蘇聯以及歐美國家所研製的新型潛艇已經具備了反艦飛彈水下發射的能力(通過垂直發射或魚雷管發射),有很強的攻擊隱蔽性和突然性。相對而言,033G型潛艇的技術已經明顯落後,難以適應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潛艇技術發展和海上作戰環境的要求,因此在351艇上驗證成功的“鷹擊” 8反艦飛彈發射系統,最終也沒有用於改裝中國海軍當時的主戰潛艇
033G型潛艇
033G型潛艇圖
033G型潛艇作為中國第一代裝備潛艦飛彈的潛艇,可以打擊幾十千米外的水面艦艇,提高了艇的作戰能力。在服役過程中為中國攻擊型潛艇的飛彈發射試驗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為中國常規潛艇實現飛彈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同時通過該項目的鍛鍊和積累,為中國潛艇發展水下發射反艦飛彈技術積累了有益的設計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