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制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
竹絲扇,扇面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未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鹵漆、梁平竹簾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巨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發展歷史
竹絲扇始於龔氏,故俗稱“龔扇”。至今已逾百多年歷史,是自貢著名的小三絕之一。 清光緒年間,由民間藝術家
龔玉璋在繼承其父龔爵五技藝基礎上創製而成。在1886年四川
勸業道周孝懷創辦的寶川局“賽寶”會上一舉奪魁,選送進皇宮,光緒皇帝賜名“宮扇”。
“龔扇”製作選料之精,做工之巧,藝術品質之高,工藝之複雜,堪稱藝術珍品,譽為“天下第一扇”。“龔扇”選用一年青陰山黃竹為原料,以特製工具加工出來的竹絲,透明瑩潔,薄如蟬翼,再按名家書畫行絲走蔑,精心穿、吊、鑲、破,巧妙結構,再現原作神韻,扇面竟似綾綢。敲打扇把有如鼓聲。使觀嘗者誤認為素絲織錦。採用白牛角做扇把,飾以絲質“流蘇”,更顯質地高貴,色紋柔和統一,即大增風彩。這種用自然物質製作的民族文化題材、形式、風格樸實、細膩、瀟灑、技藝高超的竹絲製品正是東方藝術、民間傳統工藝品的極好代表。著名文學大師、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初認竹絲扇誤認為是素絲織錦,讚嘆為“真是巧奪天工”。
自貢“龔扇”被譽為“中華第一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珍貴的民間藝術品。
“龔扇”發源於四川省自貢市,產於清朝同治年間,迄今已有130 多年的歷史。“龔扇”發明人系龔爵五,現已傳至第五代。光緒末年,四川勸業道道台周孝懷為振興工商業在成都建勸業場舉辦勸業會、賽寶會,徵集各州縣手工藝品。龔爵五以竹絲編制一床重僅幾兩的蚊帳,連同竹編團扇參加賽會,周孝懷將團扇轉呈慈禧太后,慈禧大悅,並獎給“金牌”一枚,賜名《
宮扇》,從此“龔扇”(亦稱“宮扇”)聞名遐邇。
“龔扇”的第二代傳人龔玉章將“龔扇”工藝發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論是山水人物、花鳥魚蟲,還是行草書法、蠅頭小楷,都能編制在僅有六寸圓的小團扇上,而且不失原作之韻,時人嘆為“此扇只應天上有”。
“龔扇”的第四代傳人為龔玉文長子龔道義和次子龔道勇及龔長榮之女龔菊芬,第四代傳人將竹絲直徑從0.025 毫米縮小到0.01~0.015 毫米。
“龔扇”的第五代傳人為龔道義之女龔倩和龔道勇之女龔瑤妤以及龔菊芬之子龔平。年輕的“龔扇”第五代傳人繼承並發揚“龔扇”技藝,精品不斷。
產品特點
龔扇一向以薄似蟬翼著稱,所以又曾被贊為“
蟬翼扇”。扇面僅幾錢重,龔扇採用四川特產的一年青慈竹,以無竹花心,無黑黃斑紋,竹質老嫩適中者為宜。竹絲細如髮絲,薄似蟬翼,能透光顯影。
龔扇是工藝竹編扇,呈桃形,直徑約25厘米,扇面質薄如絹,柔似綢綾,光滑如鏡。用象牙或牙骨做扇柄,飾以絲製“流蘇”,玲瓏剔透。正面對光看,扇面現白色,花鳥人物忽隱忽現;向左側視,花紋閃青色,樹葉現白色;向右側視,花紋現白色,樹葉閃青色,更為難得的是輕叩扇柄,有悅耳鼓聲,令人玩味不已。這樣的
扇子至少能保存百年。
產品工藝
龔扇製作工藝複雜,是工藝竹編扇,呈桃形,直徑約26厘米,選用陰山歲竹為原料。從備料制絲到編織都是一雙手和一把刀的全手工操作。龔扇用薄0.01--0.02MM的竹絲對照名家字畫,用700--2000根以上的竹絲,形神兼備地將圖案躍然於扇面之上。扇面內容取材豐富,有山水人物、傳說故事等。除編織畫面外,還要編織邊條,上木模,縫鎖扇邊緣和上膠等,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龔扇被譽為“中國一絕”,其秘訣是:龔扇從開始到完工分為五個步驟,由製作大師一人完成,而其最大秘訣在於精益求精。第二代傳人龔玉璋嫌竹絲粗了,打制了一套刮刀、尖刀、撥針等專用工具,然後用開、減之法,將竹絲刺成絨毛狀在畫面上表現麻雀的老嫩,用開、破的編織技巧將狀如髮絲的竹絲再行局部刺破,來處理畫面人物的眉毛;用青、白竹絲本色來巧妙處理畫面、書法、圖案的明暗。這樣,細微處見神韻,明暗間見匠心,山水人物、飛禽走獸、書法花卉,皆“活”於扇面。據說,曾有一位巨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這個看似無理的要求,龔玉璋經過嘔心瀝血地反覆試驗,終於達到了。第三代傳人龔長榮編制的《貂蟬拜月》,巧妙地運用龔扇向光、逆光的不同特性,讓扇中縷縷輕煙似有若無,含蓄神秘。
相關人物
龔爵五
龔扇始祖龔爵五是清末自貢鹽場的挑煤工人,貧寒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捨棄對美的追求。一年夏天,龔爵五在鹽場看見一個從樂山來的商人手裡拿著一把漂亮的竹扇,他羨慕不已。龔爵五琢磨著自己編,他用劃得細如髮絲的竹絲在扇面上編出了花鳥蟲魚、人物山水。漸漸地,從自流井到樂山
五通橋,鄉紳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龔扇為榮。
龔玉璋
第二代傳人
龔玉璋子承父業,將龔扇發揚光大。龔玉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巨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玉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於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在畫稿上,他採用名家書畫,提高扇面畫品風格,他的代表作《仙山古松》被國家列為民間工藝美術珍品,永久保存。
第三代傳人龔長榮、
龔玉文(原名龔長生)也頗有建樹。龔長榮所編的《馬尾松石》扇獲得“史達林藝術獎章”、《嫦娥奔月》等作品在美國費城展銷,被譽為“中國第一扇”。
龔道勇和龔菊芬
第四代傳人
龔道勇和龔菊芬,把竹絲的直徑從0.025毫米縮小到0.01~0.015毫米,編織的扇面更輕薄,更透明。
龔道勇,四川自貢人。1962年出生,“龔扇”第四代傳人。1999年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榮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龔道勇先生出生於“龔扇”世家。從十多歲起隨父學藝。在父親的精心教導及嚴格要求下,技藝深得其父真傳,在從事竹編30多年的生涯中,他勇於探索,大膽創新,使竹絲的厚度由0.025mm降至0.01-0.015mm比 頭髮絲還薄,竹絲的寬度也下降了30%。並打破傳統只編團扇的常規作法,發展為團扇、方屏、微型等扇型、使該作品在質地方面有了一個巨大的飛躍。
龔道勇先生製作的作品《
梅花仙子》2000年獲杭州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系竹編類最高榮譽)。2001年《茶花仕女》方屏獲該會第二屆精品會銅獎。《喜鵲仙子》2004年獲四川省優秀旅遊紀念品金獎。同年《梅花仙子》獲杭州西湖博覽會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箜篌圖》於2007年1月被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龔道勇先生作品,蜚聲國內外,享有天下第一扇之美譽。是觀賞和收藏的極佳珍品。現在他們的工作室在四川自貢花派製衣廠
“龔扇”已傳承第五代龔瑤妤。第二代龔玉璋先生1953年出席中國第一次藝人大會,1955年當選為四川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59年中國群英會上受到朱德元帥接見,其作品被列為國家珍品收藏。第三代龔長榮、龔玉文先生分別被授予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第四代龔道勇分別於1999年和2006年被授予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和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父(龔玉文)父子均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實屬全國罕見。龔道勇製作的《箜篌圖》已於2007年1月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龔扇”技藝是龔氏的榮耀,更是國之驕傲,中華燦爛文化之絕技,如今有後來者。年輕的龔扇第五代,龔菊芬之子侯鑫(藝名:龔平)、龔道勇之女龔倩、龔道勇的女兒龔瑤妤已經開始繼承發揚龔扇技藝。侯鑫(龔平)師承其母,代表作有《貂蟬拜月》、《啼鳥》、《熊貓圖》;2005年8月,創作的《飛天》龔扇,獲四川省旅遊商品設計大賽銀獎。9月,獲第七屆中國“三品”博覽會金獎。2008年,龔瑤妤編織的《昭君》竹絲扇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示會上獲銅獎。2008年,龔倩手工作品《紅線盜盒》在參加2008世界手工藝大會暨第16屆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大會中,榮獲亞太地區青年手工編織技藝大賽二等獎。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一民間絕藝,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對龔扇的扶持,2002年10月,市政府劃撥專項資金成立了龔扇竹藝有限公司,由龔倩出任經理,招收10名學員傳授技藝。
編龔扇,需要很長時間的耐心,還有專心的技藝研習,與現代青年心態反差較大,所以在招聘工人的時候大費周折,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中8人。
已經編了11年扇子的龔倩說:“爸爸在我16歲時就去世了,他臨終前囑託我一定要將龔氏手藝傳承下去。我也曾經煩躁過,有時候也想過放棄,但是一種責任感驅使著我要堅持到底。”
相關榮譽
“龔扇”作為藝術藝術珍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饋贈外國元首的珍貴禮品,1953年贈送前蘇聯領導人,同年參加德國來比錫國際博覽會獲蘭色紀念章,1972年贈送英國元首,1991年“中國一絕”專題片中央電視一、二合播出。台灣多家媒體曾先後幾次拍攝和播放了“龔扇”製作的全過程,並被《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工人日報》和各級地方媒體多次詳細報導和讚譽。曾赴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銷,受到國際友人的廣泛稱頌。
“龔扇”這朵藝術奇苑,在第四代和第五代的潛心繼承和鑽研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具爐火純青,出神如畫的境地,她獨有的民間藝術魅力,具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
相關典故
據龔扇第三代傳人,龔氏健在的最高長輩、84歲的龔長榮老人介紹,龔爵五是[清末]鹽場的挑煤工人,每天把煤從煤廠挑到鹽場,所得僅能餬口。有一年夏天,滿頭大汗的龔爵五在鹽場看見一個從樂山來的商人手裡拿著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看見這么漂亮的扇子,心裡羨慕不已。沒有錢買扇的龔爵五於是就琢磨著自己編扇。沒想到,這一琢磨,竟編出了後來被譽為中華第一扇的“龔扇”;
天資聰穎的龔爵五用劃得細如髮絲的竹絲在扇面上編出了花鳥蟲魚,人物山水,鄉紳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龔扇為榮。1886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創辦的“寶川局”徵集全省民間工藝品到成都參加“賽寶會”,龔爵五捧著自己精心編織的扇子到成都參賽,人們交口稱讚,一致推舉龔扇為“賽寶會”魁首,獲得光緒皇帝頒發的金質獎牌。1908年,龔扇被選進皇宮。後宮嬪妃的纖纖細手上握著一把玲瓏剔透的龔扇成為御花園新添的一道美景,龔扇從此名聲大震;
自龔爵五起,龔扇編織工藝代代相傳,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傳經五代。一把龔扇在龔家五代人手中越編越精,終於成為“中華第一扇”。龔爵五的兒子龔玉璋從小就跟父親學習編扇,成為龔扇第二代傳人。龔玉璋在父親編扇工藝的基礎上予以發揮。圖案更加複雜,人物更加傳神。1944年,大鹽商余述懷重金請龔玉璋編織了一把玉柄山水畫竹絲扇,龔玉璋花了好幾個月時間才編織完畢。余述懷將這把扇子送給蔣介石,蔣十分喜歡,終日把玩不已,這把扇子至今還收藏在
廬山博物館;
經過龔氏五代傳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龔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人們的青睞。1982年,龔扇作為四川出口工藝品赴美國費城展銷,參觀展覽的美國友人連聲驚呼“OK”,一位美國友人稱讚道:用這樣細的竹絲編出如絹一樣薄的扇面,還有如此美麗的圖案,真是不可思議!
龔扇這朵藝術奇葩,在第四代和第五代的潛心繼承和鑽研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出神如畫的境地,獨有的民間藝術魅力,具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