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地表過程研究

《龍門山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地表過程研究》是由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地震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李勇、周榮軍、倪師軍、閆亮、顏照坤、丁海容、李敬波、邵崇建、陳浩、趙國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門山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地表過程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地震局
  • 主要完成人:李勇、周榮軍、倪師軍、閆亮、顏照坤、丁海容、李敬波、邵崇建、陳浩、趙國華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5006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5-2-56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研究聚焦國內外地學界研究的熱點區域,以龍門山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地表過程為關鍵科學問題,提取了汶川地震及其地表變形的關鍵地質信息,開展了龍門山與四川盆地西部活動構造、汶川地震與蘆山地震、龍門山造山帶-前陸盆地耦合機制等方面的研究。該成果經四川省科技廳鑑定,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影響”。具體研究成果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①汶川地震前,開展了龍門山活動構造研究,標定了龍門山活動構造的空間展布特徵,定量計算了龍門山活動構造的逆沖速率和走滑速率及其比例關係,明確了龍門山活動構造的基本特徵。
②開展了龍門山主幹活動斷裂的古地震及地震危險性研究,標定了主幹活動斷裂的發育規模和期次,提出了北川斷裂是龍門山地區最危險的發震斷裂,為汶川地震的預測和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③開展了汶川地震及其地表過程研究,建立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組合樣式及其對水系控制作用,初步標定了汶川地震滑坡的河流回響與長期效應。
④開展了汶川地震驅動的滑坡和土石流沉積物的傳輸過程研究,構建了龍門山式地形雨的降水量與龍門山地形起伏度、流域徑流量以及輸沙量之間的線性函式關係。
⑤定量計算了汶川地震導致的構造抬升量和滑坡量的對比關係及其對龍門山地貌生長的影響,提出了汶川地震同震滑坡量大於構造抬升量,並導致龍門山的物質虧損和山脈降低。
⑥提出了2種龍門山的隆升機制,建立了楔狀前陸盆地與逆沖構造負載系統、板狀前陸盆地與剝蝕卸載系統的盆山耦合動力學模型。
本項研究成果已在Basin Research、Tectonic、Geology、Nature Geoscience等10餘個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並在AGU、HKT等10餘個國際會議上宣讀。發表論文10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2篇,EI檢索論文2篇),培養碩、博士生20餘名。本項目組提交的《汶川大地震未對成都主城區造成損害的初步分析》、《擂鼓鎮處於北川斷裂帶上,不宜作為北川縣城新址備選區》等建議和報告指導了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研究成果被科技日報、四川日報和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等中外媒體和報刊報導20餘次。美國科學院院士Peter Molnar教授在《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評述,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以李勇教授為帶頭人的研究團隊被媒體《The New York Times》稱為“英雄的團隊”。
綜上所述,本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國在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造山帶與前陸盆地的優勢與特色,汶川地震前有預測、震後有研究和科學建議,為國內外研究造山帶-前陸盆地耦合機制、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成都盆地地震安全評價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因此,該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而且也對四川省今後的地震安全、災後重建、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