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里瘰螈

龍里瘰螈

龍里瘰螈(學名:Paramesotriton chinesis)是蠑螈科、瘰螈屬兩棲動物。由於上鰓骨後端上翹,較厚成束的肌肉包在上鰓骨外面,使成體頭部後端兩側鰓跡部位各有一個明顯突起;體背嵴棱強烈隆起;指、趾兩側無緣膜,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質層;肛後尾的腹鰭褶橘紅色,約在1/2處其橘紅色消失;雄螈尾後段淺紫紅色,無斑紋。

龍里瘰螈以鞘翅目的成蟲、鱗翅目的幼蟲等多種昆蟲以及以螺螄等小型動物為食。分布於中國貴州龍里。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2007年,田應洲、李松、谷曉明等專家曾在龍里縣水場鄉發現瘰螈一新種,後被命名為“龍里瘰螈”。

形態特徵

成體:雄螈全長101.7~131.1毫米,雌螈全長104.5~140.0毫米。頭部略扁平,前窄後寬,頭長明顯大於頭寬;吻長大於眼徑,吻端平切,突出於下唇,吻棱明顯;鼻孔位於吻兩側前端;口裂達眼眶後緣,上唇褶甚明顯;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列呈“八”形,齒列的前緣在兩個內鼻孔之間會合;舌呈橢圓形,除左、右兩側游離外,均與口腔底部粘連。
四肢長度大致相等或後肢略長於前肢,後肢略比前肢粗壯;前肢前伸貼體時指端超過眼眶的前緣,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彼此重疊。指、趾略扁,兩側無緣膜,基部無蹼,末端較尖,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質層。指4個,趾5個。尾長較頭體長短,雄螈尾長為頭體長的69.9%。雌螈者為79.8%,尾基部圓柱狀,向後逐漸側扁,尾的背鰭褶和腹鰭褶較薄而幾乎平直,尾末端劍狀。
皮膚較粗糙,體背嵴棱強烈隆起,在軀幹及尾的大部分有不規則的橫行溝紋,體背到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
生活時,體背面呈淡黑褐色或淡土黃色,體背嵴棱兩側痣粒呈黃色,咽喉部腹面和身體腹面黑色,並綴以不規則的橘紅色或橘黃色的點狀斑或呈條形斑。前、後肢基部均有橘紅色圓形斑點,肛後尾的腹鰭褶橘紅色,約在後1/2處橘紅色消失。成螈泄殖腔孔前緣有一對橘紅色或橘黃色斑點。
頭骨頭骨長明顯大於頭骨寬,約為頭骨寬1.29倍;前頜骨單枚,上頜骨外側間距小於方骨外側間距,左、右鱗骨後突連線超過枕髁後緣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八”形,前端會合;前頜骨鼻突長,與額骨相連線,鼻突中間骨縫大;左、右鼻骨被鼻突分開。鼻骨大,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間。額骨大,頂骨相對較小,額鱗弧較窄,其額骨和鱗骨相接處不膨大;上頜骨較短,後端細尖,不與方骨相連線,且相距甚遠,翼骨前端尖細與上頜骨後端相連。角舌軟骨中部較寬,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末端扁平,達上鰓骨彎曲部;基舌軟骨前部有1對短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上鰓骨1對、上鰓骨末端上翹,為硬骨。
解剖觀察雄螈的睪丸,呈豆形,每側分為2葉。
第二性徵雄螈泄殖腔孔隆起部位大而低矮,肛裂為一縱縫,長6~7毫米,其內壁有指狀乳突;雌螈肛部隆起小而高,肛裂小,橢圓形,其內壁無指狀乳突。
其輸卵管內有卵16粒,呈圓形,動物極棕褐色,植物極灰白色,卵粒外有卵膠質膜,呈橢圓形,直徑4.4毫米×5.1毫米,生活時卵膠膜透明。

近種區別

茂蘭瘰螈眼球水晶體退化看不到東西,是區別於已知的瘰螈屬所有物種的最大特徵。其與“龍里瘰螈”相似但也有區別。不同的地方是:“茂蘭瘰螈”上鰓軟骨與第1、第2角鰓軟骨相接處為“y”字,與“龍里瘰螈”相應部位明顯不同;第二鰓弓為硬骨質,“龍里瘰螈”則為軟骨;耳後的兩隻角大於“龍里瘰螈”。此外,“茂蘭瘰螈”頭後枕部至尾末端,背正中嵴由短的皮膚縱褶降起成淺黃色背鰭褶伏,背正中嵴兩側縱線不明顯,與龍里瘰螈、織金瘰螈、中國瘰螈、廣西瘰螈、香港瘰螈等明顯不同。

棲息環境

龍里瘰螈生活在海拔1100~1200米水流平緩的大水塘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質清澈,水底多為石塊、泥沙和水草。

生活習性

龍里瘰螈白天常隱伏在溪底石下、腐葉堆或溪邊草叢中,很少活動,有時在水中以擺動尾巴游泳或浮於水面呼吸空氣。遊動時四肢貼體,以尾部擺動而緩慢前進。常在夜間外出活動覓食,覓食時常靜伏於水底,當水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經過嘴邊時,即迅速張口將其咬住並慢慢吞下。主食蚯蚓、蝌蚪、蝦、小魚和螺類等動物。在室內飼養時,投餵蚯蚓和水絲蚓,取食正常,生長良好。捕食時,頭部對準食物,突然一擊咬住食物,然後再吞食。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分布於貴州龍里。
龍里瘰螈
龍里瘰螈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中旬和6月中旬,卵單粒狀,卵外膠囊橢圓形,卵外膠囊呈橢圓形。產卵量200枚左右。

保護現狀

龍里瘰螈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該螈分布區很狹窄,其種群數量甚少。受脅等級:費梁等(2010)建議列為瀕危(EN)。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