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起雷

龍起雷

龍起雷(1560--1630),字時聲,黎平城龍家坡人(屋基在神魚井上左邊)。萬曆十六年(1588年)八月鄉試考中舉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已醜科殿試,考取進士,系黎平建府以來,開科第一個進士。出任江西清江知縣、燕京(今北京)苑平知縣,升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少卿,官四品。

基本介紹

  • 本名:龍起雷
  • 字號:字時聲
  • 所處時代:明
  • 民族族群:侗族
  • 出生地:貴州黎平城
  • 出生時間:1560
  • 去世時間:1630
  • 主要作品:時聲隱記
  • 主要成就:明朝大理寺少卿(大理寺為國家高級法務部)正四品。
明朝大理寺少卿龍起雷
龍 迅
龍起雷(1560--1630),字時聲,黎平城龍家坡人(屋基在神魚井上左邊)。萬曆十六年(1588年)八月鄉試考中舉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已醜科殿試,考取進士,系黎平建府以來,開科第一個進士。出任江西清江知縣、燕京(今北京)苑平知縣,升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少卿,官四品。
龍起雷的父親,明皇誥封龍高泉為文林郎,太學生。大哥龍起春,萬曆元年(1573年)鄉試考取癸酉科舉人,任江西南昌教授,升任雲南大理知縣;二哥龍起淵,萬曆四年(1576年)鄉試丙子科舉人,文林郎、江西南昌府教授。三哥龍起福為鄉賢。龍起雷本人,進士。時,龍氏三兄弟,文入科舉,章華黔鄉,譽為貴州文科“三龍”。龍作霖,已卯科舉人,龍起淵之子,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已酉科,領貴州鄉試第一名解元,出任湖廣永州道州教授。
一、從牧童到進士
龍起雷,家庭貧寒,七歲放牛,常到田壩捉魚鰍,以改善生活。
慶隆四年庚午(1570年),夏初一日,家裡來幾個客人,大哥起春、二哥起淵,入席賠客。起雷放牛回家。高泉見雷滿身泥垢,不準入席曰:“大人先吃,孩兒大後,得吃多得很,快去養牛吧。”
起雷,走到牛圈邊,打開牛欄門,有意把放大牛出來,把小牛關在圈裡。
高泉見之,罵道:“報應仔,放大牛,不放小牛,欲將小牛餓死耶?”
起雷回答:“大牛先吃,牛兒大後,得吃多也。”
起雷幽默的回答,令親戚客人大笑不矣。高泉無奈。當然,雷的回答,可展現其從小就敢於直言現實,不懼威勢的個性。
慶隆六年(1572年),龍起雷的大哥起春、二哥起淵,在黎平府學就讀,而學習用功,成績很不錯,受到府學龍高文、王家斌等兩教授的好評。起春也快要參加科考,為感謝府學教授們對兩個兒子的培育,父親高泉特地宴請龍、王兩教授。宴席間,龍起雷從蓑衣沖(地名)田裡捉魚鰍回來,臉上、衣服全是污泥。
高泉見起雷泥髒,又覺自家寒酸,認為兩位府學教授在此,有失面子,有損家庭形象。於是教訓說:“你倆個哥哥都在府學讀書。今年,你已8歲,要你去讀書,上學識字,卻不肯去,天天往田間抓魚鰍,髒兮兮的。家裡怎么生出你這不成器的報應崽。”
起雷當眾道 :“孩兒,非報應也。孩,不是不成器,只恨沒有學習機會。漢高祖,小時候,也是個混吃的混混仔;韓信少年時,也是一個在河邊向浣紗村婦討飯吃的傢伙。就是國朝高祖朱元璋小時候,是個清掃寺廟的小沙彌。他們少年寒酸,身處動盪時局,歷經努力奮鬥,後來,有的當了皇帝,有的當了將軍,豈能說他們長大就沒有出息么?那是時代造就了他們。萬曆神宗新政,有首輔張居正的輔政,海內得以清平。在這樣清平的時代,不讓賢人讀書,是家長的罪過也。但,話又說回來,家裡說我不肯上學識字,其實,是家裡窮,兒,連基本的上學讀書機會都沒給,兒只好抓魚鰍罷了。對於一個生活所逼而抓魚鰍的少年,豈能肯定他今後大來就沒出息么?”
起雷語驚高堂,高泉無言以對。大聲而無奈地罵道 :“你這短命崽,還頂嘴,還責怪老子不給你上學?”揚起棍了,想要打他。
王教授解圍說:“高泉啊,起雷這孩子很聰明,小小年紀,能知道這么多的事情,隨口引典對話,可不簡單啊。我認為,起雷今後,肯定會在兩個哥哥之上,是黎平的賢人。不管你同不同意,決定收起雷為弟子,我們去說服府學不收學費,要他入學。你看行不?”
事後,龍起雷就跟兩先生上黎平府學。
起雷在府學、書院讀書的十多年裡,學習很用功,成績名列前茅。他在府學、書院學習的課程,主要是《四書》、《五經》、《論語》、《詩經》、《易經》、《左傳》、《呂氏春秋》、《史記》,古典詩、詞、歌賦,古代典章制度,這些課程,龍起雷都進行了系統認真的學習和研究。在寫作上,除了一般的寫詩、作對、填詞外,主要是練習寫一些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舉考試常用“八比文、時文、制義、四書文”等八股文章。黎平府學教授模擬訓練鄉試(俗稱秋闈)、會試(古稱春闈)的考題,要考生自己獨立完成。是時,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四是場考策。
龍起雷,萬曆十六年(1588年)秋闈中考中舉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萬曆十七年(1589年)已醜春闈後,進京殿試考中進士。龍起雷參加明皇帝神宗殿試的“考策”。清光緒六年(1880年)龍耀升撰《龍氏族譜》載,起雷撰“考策”文章一千餘字。
二、出任江西清江知縣
已醜科殿試,龍起雷,考取三甲進士。當年(1589年),即出任江西清江知縣,芳年二十六歲,是江西清江縣從五代南唐昇元二年設立清江縣以來,最年青的縣令。(江西清江知縣,其清江縣,今已經變更,於1988年改稱樟樹市。)
龍起雷,為官清政廉潔,關心民眾疾苦,很受百姓們的愛戴。
萬曆二十年(1592年)夏天,清江縣的草溪河洪水猛漲,發生水災,整個縣城,汪洋一片。半個月,洪水不退。雨仍在不停地下。老百姓斷糧已有五天。地勢較高山坡上,已躺滿饑荒的災民。龍起雷每天巡察災害情況,體察災民,千方百計救濟斷糧災民。
清江縣城南部一里,有一座糧倉,屯積一百萬石的軍用糧食。守糧倉的名叫吳恩義,是朝廷軍隊守糧的軍官。龍起雷派衙役請吳恩義到縣衙協商救濟災民事宜。龍起雷說:借糧食一百萬斤,救濟災民,災過即還。
吳恩義一聽嚇壞了,他一擺手:“慢!”格格一笑,對龍起雷說:“龍知縣大人,一百萬斤就是一萬石,按一石米五錢計算,值五千兩銀子呢。知縣新到清江,囊中空空。要這筆開銷,錢從何來?恩義倒要請教!”
龍起雷大笑,說道:“虧大人名曰:‘恩義’!豈不聞義之所在,恩從何來,雖有害而不趨避?區區五千兩銀子,還怕我這個知縣還得起,我也不信百姓將來不還錢——請出筆墨來,寫借據!”衙役們站在箭樓內外,早聽呆了。衙役們自己家裡也早已斷了糧,巴不得有這一聲,忙把龍起雷室內的文房四寶端了出來。
道台職司韓春也在衙門內,深知事關重大,怕擔不了這個責任,斷然說道:“不行!這糧食是軍餉,皇上有專旨調撥給施琅軍門練兵用的。動了一粒,在座諸公都有罪!”
“好,說得好!看來你們這幾個的官命,比清江縣幾萬百姓的性命還值錢呀?”
糧庫守備劉銳見話不投機,忙出來打圓場:“我們都是皇上的臣子,吃皇糧,我們怎好違抗天命呢?”
龍起雷“你讀過聖賢之書嗎?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你明白嗎?”
其實,龍起雷心裡明白,借糧這事關係重大,將來朝廷一旦問罪,連累了百姓。不由得一陣慚愧,但為了災民的生命安全,解決災民的飢餓,只好拿用自己生命來賭一把。於是 ,他立起身來到書案前,刷刷寫了幾行字,來至道台韓春面前,身子一躬雙手捧上,說道:“請大人簽批。”
吳、劉、韓三人,本來是要起雷一同去彈壓饑民的,想不到在這裡碰了知縣硬逼著借糧的問題。龍起雷用聖人語錄,頂得三個人面面相覷,卻又無計可施。韓春早已不耐煩,見龍逼他簽字,鐵青了臉,打起官腔說道:“龍起雷,莫非你要逼迫本官——我要是不簽呢?”
龍起雷拱了一下手說道:“韓道台大人,我是奉聖命來守清江,如今城內有十萬災民,外有洪水圍城,是非常時機,凡在城中的人俱是我們的子民——連你諸位也在其中。城中富戶的存糧我早已借空,有囤積居奇者,即是為富不仁,本縣有責以國法治之!”
話沒說完,三個人已個個氣得渾身發抖。吳恩義“啪”的將案一擊,臉脹得豬肝似的吼道:“龍起雷,你也太狂妄了!我此時就摘你的印!”
龍起雷大笑,“現在摘印,遲了一點,也早了一點!”說著站起身來:“說遲呢,你早該摘印了,你怕洪水潰城擔待責任;說早呢,既然沒摘,我就要管到底,等放完糧,自然會將印交給你。”
韓春眼見眾衙役虎視眈眈站在門口,心下有點膽怯,深悔今日出來竟連庫兵也沒帶幾個,哼了一聲站起身搓搓手說道:“劉銳,恩義,天不早了,不能在這兒閒磨牙了,咱們走!”說完三人面色陰沉沉地都站了起來。
龍起雷居中向後一坐,臉一仰吩咐道:“哼,你們走不了啦。來人,封門!”
“扎!”
幾十個衙役齊應一聲,就地打了個千兒,“咣”的一聲將大門關了個嚴嚴實實,擺出平日審案的氣派,按雁行排成八字形立在龍起雷兩邊。
龍起雷的面目毫無表情,不緊不慢地說道:“本城富戶韓春家有存糧。本縣為救一城百姓,索借大米一萬石。韓春,請簽字吧。”
韓春氣得發昏,臉上變了顏色,只覺得心裡空空蕩蕩無所倚托,回頭看那兩人時,也都痴痴茫茫如在夢中,喝醉了酒似的搖搖晃晃……略一遲疑,眾衙役早炸雷般齊喝一聲:“快簽字,照打了!”
韓春驚醒過來,激凌凌地打了個寒噤,左右看看俱是龍起雷的衙役,個個手執半截黑半截紅的水火木棍,看樣子只要再一遲疑,立時就要動刑。自己身為朝廷四品命官,憑空屁股被打得稀爛,真要“萬古留名”的了。他咬了咬牙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我就簽字,看你如何逃脫聖上的三尺王法!”說著提筆向紙上疾書了幾個字,“啪”的一聲將手中毛筆一撅兩截扔在地下。
龍起雷拿起紙來吹了吹墨跡,“嗯,好!只要肯借糧,本縣不計較你咆哮公堂之罪。拿去,僱人將糧領至縣衙後面關帝廟,回來稟我,由我親自分發。”
事後,龍起雷向明軍、道台、大戶借糧救濟災民,而名聲大振,傳遍京城。百姓稱他是個好知縣。神宗皇帝朱翊鈞對龍起雷在清江借糧救濟災民義舉,稱讚曰:“以糧為綱。心繫災民。好知縣也。”
龍起雷,在江西清江任知縣四年中,重視河流防汛,加強對清江草溪河的治理。每年春天,動員地方富豪投資防汛,組織民眾出工出力,加高加固草溪河堤。重視農耕工作,發展農業生產。在社會維穩上,加大鎮壓黑惡勢力和對豪強的打擊力度,使清江縣百姓得到安居樂業。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出任燕京(今北京)苑平縣知縣。
龍起雷治縣有方的名聲,名聞明廷,得到明廷的重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明廷破例從三甲進士並任知縣多年的龍起雷,提升為朝廷言官、實錄修撰院。
三、升任南京大理寺評事
在實錄修撰院的第二年,即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明朝內閣首輔,又將龍起雷從實錄修撰院調至南京任大理寺評事,官為少卿,四品官員(相當現今最高院審判機關官員) 龍起雷出任南京大理寺評事時,是神宗皇帝朱翊鈞(1)新政即位的25年。 龍起雷在《時聲隱記》中,簡紀了神宗皇帝的情況:“朱翊鈞新政,在內閣首輔張居正(2)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為明萬曆中興也。這個時期,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明朝的經濟規模為世界第一。萬曆朝中期,朱翊鈞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方官僚地主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 神宗朱翊鈞皇帝新政,雖然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但是他有一個愛惜人才的一面,特別對科舉在京城為官的進士人才,頗為關致。一日,早朝後,大臣們都已退朝。皇帝朱翊鈞,突然要龍起雷留步。《時聲隱記》載: 帝曰:“卿,黎平開泰乎?” 對曰:“臣,黎平開泰人也。” 帝曰:“十一年,黔發生兵變,地於黎平?” (註:十一年,指的是萬曆十一年。) 對曰:“然也。是年,臣尚幼,府學。五開衛軍士胡國瑞(3)等驅逐守備,逼死職官,發動兵變。時,兵燹侵擾縣府,府學因之四歇學也。十一年,黎靖參將鄧子龍舉兵滅之。鄧乃皮林石崖書刻‘過化’也。” 帝曰:“今,黎平,平乎?” 對曰:“托吾皇宏福,黎平平也。” 帝曰:“卿欲黔主政布乎?” 對曰:“黔,乃臣之故土。臣非欲政布也。” 帝曰:“朝中乃需爾等賢臣也。” 這是《時聲隱記》有關龍起雷在退朝時與朱翊鈞皇帝一次對話實錄,也是朱翊鈞皇帝關心大臣評事,也是朱翊鈞皇帝想要龍起雷來貴州任巡撫主政的具體記載。
龍起雷出任大理寺評事時期,主持內閣的,是一位七十多歲體弱多病的老人,他叫趙志皋(4),是內閣首輔(宰相),他對朝政,對同僚,對日本匪寇的入侵,非常淡漠,不理會,不過問。日本侵略朝鮮,倡導議和封貢,導致卦貢敗露,釀成禍害,特別是皇帝怠政,官員腐化,地主豪強到處搜刮民脂民膏,江南民變的發生等一系列問題,他更是則不聞不問,莫不關心,這樣激起眾官的不滿和憤怒。
《時聲隱記》中也記載趙志皋生平,文中載說:趙志皋,字汝邁,號汝陽。浙江蘭溪人。明穆宗隆慶二年戊辰科榜眼進士。
是時,戊辰科內閣本已選定李長春、王家屏、田一鯭為一甲呈上,但不知什麼原因,穆宗將二甲前三名羅萬化、黃鳳翔、趙志皋置於一甲,而將內閣選定之人調至二甲前三的位置。
趙志皋得中探花後,授翰林編修。萬曆初年,張居正當國,欲將其羅致門下,趙志皋卻不依附。他奉命冊封吉藩時,拒絕一切賜賞。後任經筵展書官,教習內書堂。預修《穆宗實錄》,升侍讀。
首輔張居正“奪情”視事,編修吳中行、趙用賢上章彈劾,將受到廷杖的處罰。趙志皋偕王錫爵、張位等七人當面質問張居正。張居正無奈,只得將吳中行等人奏章交付史館,趙志皋因此得罪張居正。恰遇星變,考察在京官員,趙志皋遂被貶為廣東副使。三年後,再以京察貶其官。直到張居正去世,很多言官推薦,趙志皋才被起用為解州同 當初,朝廷在如何對待日本封貢之事上議論紛紛,石星是極力主張者之一。趙志皋也希望不出現問題,便與石星相唱和。結果封貢事敗,朝中議論驟起,凡是彈劾石星的奏章必牽連趙志皋。為此,趙志皋每被疏言,便上章申辯求退。可每次神宗都挽留不放。攻擊的人越多越激烈,神宗留住趙志皋的決心越堅定。直至封貢之事釀成大患,石星以欺罔之罪下獄論死,張位也以楊鎬的緣故被奪官,而對趙志皋依然不聞不問。然而,此時的趙志皋已然疾病纏身,不能理政,多次請求退養歸鄉,神宗每每恩賜如故。萬曆二十九年九月,趙志皋病逝,七十八歲。
龍起雷寫宰相趙志皋,語氣很平和,並不尖銳。龍起雷彈劾宰相趙志皋原因動機又是什麼?
龍起雷彈劾宰相趙志皋的原因,主要是因兵部尚書石星 (5)、與沈惟敬(6)勾結,石星率兵在援助朝鮮國打擊日本中,轉向和日本議和的事件上,在日本封貢的事件上,釀出了大禍,使明朝與日本第二議和的破裂,冊封與議和的破裂。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龍起雷在給皇帝的《評事納言》奏章中彈劾趙志皋,彈劾奏章的主要內容是:一是趙氏作為內閣首輔,對兵部尚書石星的“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向日本國納貢”的和議事件,趙氏本人竭力主和,和議事件已經敗露,要負主要責任;二是日本豐臣秀吉假意求和,目的是誘我明朝撤兵朝鮮,以便捲土重來陰謀。目前(1598年2月),日本舉兵15萬又進犯朝鮮,朝鮮使臣又來哭訴請求援助出兵打擊日本。趙志皋“和議”是賣國求榮,助長日本侵略朝鮮的政治野心,同時也在威脅到明朝的江山社稷,趙志皋要負時局戰亂的主要責任;三是趙氏已是七旬暮年,已力不從心,他卻占在首輔位置上不退讓。朝中,年青的,想做事的,能幹實事的,能為國出力的,又不能得到啟用。如果,長期下去,朝國的根基,會被腐蝕,江山也會日下。日本攻打朝鮮,意在明國。這樣的一個不管國事,不重視明朝江山社稷的趙氏宰相,要他來做什麼?鑒於,以上事實,評事建議皇上下令趙志皋退居故里,罷免趙志皋的內閣首輔官職。請求皇上準奏。
神宗聽了龍起雷彈劾內閣宰相趙志皋上章後,只是說交給大臣們討論,再作處理,過後,也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不久,龍起雷又聯合京察編修劉剛,中書丁元薦等彈劾兵部尚書石星。
龍起雷等彈劾兵部尚書石星的匯報內容是 :“石星勾結沈惟敬,以欺騙手段,取得皇上同意議和,其實,日本根本沒有豐臣秀(7) 的降表,日使小西如安難以進京,一直留在朝鮮京城。石星明知無降表難以實現議和,也不加以追究。九月命沈惟敬去日催要降表。十一月,日本小西行長(8)也因為日使小西如安不能赴京,而至書質問沈惟敬。十二月沈惟敬至熊川,與小西行長密議一月之久,於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正月下旬取得豐臣秀吉的假“降表”回國。明政府對豐臣修機的降表毫不懷疑,但是對封、貢二事卻引起冊封與議和破裂。”
“特別是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5年)正月末,神宗皇帝對日本頌發詔諭、赦諭各一道,派臨淮侯李宗誠(9)為冊封正使、楊方享(10)為副使,持國書金印、國王冕服、禮物,與沈惟敬一同赴日。明使至釜山後,小西行長與沈惟敬各懷鬼胎,惟恐他們二人導演的議和露出馬腳,在釜山密議後,小西提出要朝鮮派出謝罪使一同赴日,以掩飾此前向豐臣秀吉匯報的謊言。在沈惟敬的堅持下,朝鮮國王被迫派出一個使團,隨同明使一道赴日。” \aY<| 7zK
“使者李宗誠在釜山等待赴日期間,也因犯錯誤被拿回本國治罪,由楊方享改任正使。沈惟敬對楊方享傳授經驗說,要想安全回國,在會談中必須作到:‘支吾中國,奉承日本。’”
龍起雷彈劾說:更讓皇上和大臣們不解的事,在此向大家匯報一下臣了解的石星等人的問題:“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6年)九月三曰,豐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冊封衣冠,出殿接受冊封。楊方享、沈惟敬呈上明帝詔書和贈與的金印,豐臣秀吉欣然接受,並設宴款待明使。第二天,豐臣酒席令其餘受封大名穿戴起明帝所贈與的冠服,宴請明使。宴會後,豐臣秀吉召僧人承兌、靈三、永哲三人,讀明冊封詔書。小西行長暗自囑咐承兌說,招數中如有與沈惟敬話不一致或不合抬閣心意處,宜諱之。但承兌不甘欺騙,照實宣讀。當讀至‘特封爾為日本國王’時,豐臣修機勃然大怒,摔詔書於地說:‘不是明帝乞和封我為大明皇帝嗎?日本國,我欲王則王,何待明虜之封。’豐臣秀吉發覺受騙後,一怒之下驅逐明使與朝使,欲斬小西行長。經各大將領的解救,方才免其一死,令在戰爭中立功贖罪。豐臣修機立即下令作第二次侵朝的戰爭準備,歷時二年的戲劇般的議和,就此破裂了。
根據以上的事實情況,本評事認為,兵部尚書石星嚴重觸犯了明朝的法令,應該依法從重處罰,削其兵權,罷免其官職,斬首。
大臣們,聽了評事龍起雷對兵部尚書石星的上章彈劾報告後,非常憤恨。神宗皇帝大怒,下令將石星緝拿下牢。
關於沈惟敬,龍起雷也作了上章彈劾報告。彈劾內容是:
“沈惟敬他懼罪,向我明朝政府作假匯報,他說‘豐臣秀吉接受冊封,習華音,三呼萬歲,表示修好睦鄰,但恐朝鮮不釋前嫌,故尚未撤軍。’沈氏知回京師必然將被治罪。他令楊方享先回,自己留朝鮮以‘督促日本退兵。’楊方享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7年)二月回京,呈上沈惟敬買自日本的方物作為貢禮,並假造豐臣秀吉的謝恩表一道。我明政府在驗證豐臣秀吉的謝表時,發現是假的,加之,加藤清正已經奉命赴朝鮮整治軍隊,方才知道受騙。經過本評事的嚴厲追問,楊方享吐露真情,他將過錯全部推到沈惟敬身上,並交出石星手書。書中有“如事辦妥,薦(沈惟敬)為督撫”的話。鑒於以上沈惟敬犯罪事實,本評事認為立即逮捕沈惟敬,斬首示眾。”
神宗聽了大怒,下令立刻逮捕實行下獄,並追捕沈惟敬。
沈惟敬得知明政府追捕,立刻率兵三百從宜寧設法逃往日本釜山,試圖投奔小西行長,中途為楊元所捕獲,不久棄市。
龍趙雷在南京大理寺評事中,彈劾的不僅是趙志皋、石星、沈惟敬等人,也還彈劾了其他官僚,當然,得罪一些官員。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龍起雷因論事得罪了掌權人時任工部尚書的李戴(11)等,被置於審查之列。事後,貶謫高州知州。
龍起雷在高州為官的兩年中,官場黑暗,鬥爭利害,厭惡官場。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辭官回故里黎平。
四、黎陽對詩
黎陽,是黎平的美稱。文人們常詩文中把黎平稱為黎陽。有“黎陽書院”等,龍起雷回黎平後,在黎平府學教了三年書。當年,黎平城仕宦人家出了個“黎陽神童”,這神童叫朱萬年,字鶴南。雷得知朱萬年雖然年幼,但人很聰明,總想試試其聰明程度。一日,龍起雷見朱萬年路過他家門口,便扯住其衣服,故意問其姓名:“你叫什麼名字?”
“朱萬年!”朱萬年答道。
“我出副對聯的上聯,你對下聯,如果你對得起,我就放你走,好嗎?”龍起雷問道。
“好吧,你快出!”
龍起雷有意考考朱萬年的才華,便說:“朱萬年年災月厄。”
朱萬年知其有戲弄自己之意,便說:“您放開我,我就回答!”
龍起雷鬆手,朱萬年即答:;“龍起雷雷劈火燒。”話剛落音,就一溜煙地跑了。
龍起雷聞之,果然名不虛傳名副其實,於是讚嘆不已:“此子功名在我上,惜不令終耳!”此故事《黎平府志》和《三忠合編》均有記載,至今黎平地區仍傳頌此故事。
辭官故里的龍起雷,悠閒之時,常與文友聚會,寫詩作對。萬曆三十七年(1610年)清明期間,他和文友們到隆里村採風,觀看了唐代王昌齡(12)的衣冠墓,思緒萬千,感慨不矣,欣然命筆,寫了一首祭《王少伯墓》的詩歌:
龍標天遠接龍溪,
黯黯青山月欲低;
千載羈雲應不怨,
詩荒開遍夜郎西。
詩中的龍標,指的則是龍標縣。龍標縣轄地,即今貴州黎平、天柱、錦屏,三穗,湖南會同、黔陽、靖州。龍溪,則是今敖市流下隆里匯於清水江的溪流。詩中反映了龍起雷對王昌齡無比的哀思同情,稱讚了王昌齡詩歌文化在龍標傳播的精神。同時,也反映自己辭官回黎平後的心境。
五、涉及本文十二個歷史人物小傳
(1)、朱翊鈞:明朝穆宗第三子,登位時才10歲,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神宗親政後,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窺視中原。神宗死於1620年,時年58歲。
(2)張居正: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諡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
(3)胡國瑞:明萬曆九年(1581年),黎平府五開衛軍士胡國瑞等驅逐守備,逼死職官,發動兵變。湖廣巡撫陳省調兵四千,派靖五參將鄧子龍等人率部攻下五開衛。之後,移鄧子龍駐五開衛以資彈壓。平定貴州兵變,即“五開兵變”。使他的威名傳播大江南北。
(4)趙志皋:(1521—1601),字汝邁,號瀫陽,蘭溪縣城南隅人。從錢洪德、王陽明學。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南京國子監司業、祭酒,升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奉召入京為吏部左侍郎。二十二年,任內閣首輔。在任10年,不植黨,不怙權,臨下寬和。志皋當首輔時已年逾70,處事柔懦,常為朝士所輕,詬誶四起。80餘疏請求病退,亦未獲準。身臥病榻,仍上章奏請免礦稅及立太子等事。著作有《內閣奏題稿》、《四游稿》、《靈洞山房集》。
(5)、石星:(?—1599), 字拱辰,號東泉,明嘉靖已未進士。歷任給事中、大理丞、太僕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等職。首輔趙志皋等把議和失敗的責任一股腦兒推到石星身上,神宗皇帝勃然大怒,立即下詔將石星下獄論死,妻孥發配廣西。1599年(萬曆三十七年),石星病死獄中。
(6)、沈惟敬:關於此人的來歷,史料上眾說紛紜,有說浙江人,有說是日本人,但有一點倒是相當一致——市中無賴也。明朝萬曆20年(1592年), 日本的實際掌權者,政治家豐臣秀吉出兵15萬侵略朝鮮。4月12日,渡過對馬海峽 ,13日凌晨搶攤登入,5月2日,拿下了朝鮮的國都漢城那時候的朝鮮是大明朝的屬國,也是重文輕武。對於突如其來的十幾萬虎狼大軍,全國只組織了兩次象樣的抵抗,上陣的軍隊,一次僅僅八千餘人,一次一萬人稍多。
(7)無豐臣秀(1536-159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是繼室町幕府之後,完成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為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明史》里稱作平秀吉)
(8)小西行長:(平假名:こにし ゆきなが,羅馬字:Konishi Yukinaga,1555?-1600),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後期武將。堺市豪商小西隆佐之子。通稱彌九郎。初為備前國宇喜多氏之家臣,1579年受豐臣秀吉所招,因屢立戰功,1585年為攝津守,賜姓豐臣。1588年受封肥後國,封邑二十四萬石(一說十四萬石)。1592、1597年豐臣秀吉兩度出兵朝鮮時任先鋒主將。1593年代表日方與明使沈惟敬等簽訂龍山停戰協定(後協定遭破壞,重新開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後,從朝鮮撤軍。1600年聯合石田三成等人,與 德川家康會戰於關原,失敗被俘,斬於京都六條河原。
(9)李宗誠:生卒不詳。明朝任臨淮 為冊封正使、持國書金印、國王冕服、禮物。
(10)楊方享:生卒不詳,明朝派往日本的使者。楊方享從日本歸國後,一一把封貢及沈惟敬有損明朝的實情稟告明神宗。皇帝大怒,不僅把沈惟敬下獄處死,連兵部尚書石星也不能辭其咎,捕入詔獄論死。
(11)李戴:字仁夫,號對泉,延津城裡東街人,嘉靖辛酉(1561年)舉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初任興化縣知縣,由於政績突出,提升為戶科給事中,從山西布政使提升為右副都御史,任山東巡撫。山東鬧災荒,李戴多次奏請減免賦稅,賑濟饑民。入京做刑部侍郎,又晉升為南京戶部尚書,接著又奉召入京拜官為工部尚書。
(12)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其籍貫有山西太原和陝西西安(京兆)兩說。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
參考資料:《明史》、明《世宗實錄》《黎平府志》、《黎平縣誌》、《時聲隱記》、《龍氏族譜》、《清江縣誌》、《樟樹市志》。(10100字)本文作者龍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