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血竭聚合色素的結構、功能和形成機理研究

龍血竭聚合色素的結構、功能和形成機理研究

《龍血竭聚合色素的結構、功能和形成機理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李海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血竭聚合色素的結構、功能和形成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海舟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血竭為活血聖藥,具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於多種血症的治療。國產龍血竭是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C.Chen)樹幹受到損傷變為紅色後,含脂木材的乙醇提取物,但其主要化學成分尚不清楚。本項目通過HPLC-UV-MS預判指導下,以膜分離結合凝膠和反相色譜層析,HPLC和HSCCC製備等新技術,分離純化龍血竭中的多酚類聚合色素成分(特別是紅色色素);以體內外抗凝血和抗心肌缺血模型,研究其對心血管系統的生理活性,以闡明龍血竭主要成分的結構、功能,對血竭藥用資源的合理利用及開發有重要意義。並通過單聚體的不同組合,以體外酶促反應研究聚合的過程和規律,探討聚合色素可能的形成機理,為生物技術方法生產龍血竭,實現人工促脂分泌, 促進龍血竭原料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手段。

結題摘要

血竭為中醫藥之“活血聖藥”。上世紀70年代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在雲南南部發現劍葉龍血樹(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S. C. Chen)產生的樹脂可以作為正品血竭的國產代替品,現已成為市場上主流品種。為了進一步系統研究其化學成分,以現代植物化學研究方法,利用各種分離純化手段,對國產龍血竭進行了系統地化學研究,共分離鑑定了48個化合物,包括8個新化合物,23個為首次從國產龍血竭中分離得到。 龍血竭中不同類型成分的紫外光譜特徵有很大差異,以配有二極體陣列檢測器(DAD)的高效液相色譜(HPLC),可線上定性定量分析血竭的質量優劣。比較了不同產地和來源的血竭樣品,發現黃烷和二氫查耳酮等黃酮類成分為龍血竭的主要成分。而國產龍血竭成分是最接近於北非和阿拉伯地區原產的血竭(Dragon’s Blood of D. draco)。 抗菌實驗表明,大部分酚性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其中簡單的小分子酚性成分的抗菌活性最強。龍血竭酚性成分是劍葉龍血樹樹幹受到損傷後在微生物的侵染和氧化作用下逐漸形成。從龍血竭成分形成的規律看:龍血樹樹幹原化學成分以甾體皂苷為主,酚性成分含量很少;而受病原微生物侵襲形成紅色樹脂後,則主要成分轉化為酚性成分,說明這些具有抗菌活性的酚性化合物就是劍葉龍血樹所產生的植物防衛素,其形成具有生物學意義。 龍血竭的主要化學組成是聚合色素類成分,形成機理還未發現,從結構上看,可能是由單體查爾酮氧化聚合而成。為簡化研究這一過程,本實驗將主要黃烷、二氫查爾酮以及簡單酚性成分單聚體的不同組合進行了體外多酚氧化酶酶促反應,檢測分析酶促反應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發現黃烷、二氫查爾酮可以與簡單酚性成分發生聚合反應,簡單酚性成分的原來酚鄰位或對位間可與黃烷、二氫查爾酮的γ位形成碳-碳鍵,說明多酚氧化酶對聚合反應的作用。通過龍血竭形成機理的研究,為生物技術方法生產龍血竭,實現人工促脂分泌,促進龍血竭原料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手段。 對龍血竭中得到的主要單體成分進行了抗氧化、抗凝血體外活性篩選,發現黃烷、二氫查爾酮、二苯乙烯等酚性成分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並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首次確證了龍血竭中聚合色素的抗凝血作用,證明了龍血竭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的物質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