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駱山大龍)

龍舞(駱山大龍)

龍舞(駱山大龍),江蘇省溧水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駱山大龍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興起據說與江蘇溧水和鳳鎮駱山村的明代進士楊培庵有關。傳說當年楊培庵避雨廟中,偶遇一條受到懲罰的小白龍。他見龍尾已斷,心生憐憫,將其攜歸家鄉,從此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駱山大龍仿小白龍扎制,所以龍尾光禿,與眾不同。

2008年6月7日,南京市溧水區文化館申報的龍舞(駱山大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駱山大龍)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江蘇省溧水區
  • 非遺編號:Ⅲ-4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特色綜述,表演形式,道具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駱山大龍起源於神話傳說,其體歡巴積巨大,有著“江南第一大龍”的美譽。
駱山大龍自明清一直傳承至今,其技藝,程式等一直在民間口耳相傳,並無文字資料可查。據駱山村老一輩的人回憶,該村大龍的起源跟一位姓楊的進士有關。相傳明代萬曆年間,該村出了一名進士名叫楊培庵,曾先後出任過漳州知府、江西省和河南省按察使、布政使等職。傳說當年他避雨廟中,曾救過一條受到懲罰的小白龍。楊培庵心生憐憫,代其向執法的張天師求情,還將小白龍笑您勸帶回了駱山村,讓其行雲播雨,造福百姓。從此,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
1945年抗戰勝利時,駱山村村民楊裕發、楊裕才等自發組織起舞龍隊伍,參加了慶祝勝利的活動。
龍舞(駱山大龍)
龍舞(駱山大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駱山村民又重新組織起了舞龍隊伍。
駱山村村民以楊氏家族為主,在幾百年的演變中形成了舞龍規矩,全村射嘗元習每家每戶都要派人參加,最少一人,在參與舞龍的人群中不僅有青壯年,也要有8至12歲的小孩,總共有500多人。
計畫生育時期,每戶人口數量減少,再加上青壯年外出打工,兒童、青少年學習壓力增大,參與舞龍的村民越來越少,無法滿足駱山大龍的人數要求,表演的次數也逐漸減少。

舞蹈特色

特色綜述

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駱山與其他地區不同的舞龍特色。一是龍身巨大,長近百米,頭寬2.2米、高2.3米,每節龍身備諒盛長2.8米,一共24節,號稱“江南第一龍”。其與眾不同立仔紙之處是無龍尾。表演環節較多,分工明確,舞起來蜿蜒曲折、上下起伏,無論白天夜晚都要在龍身里點蠟燭,由9人負責換蠟,6人放馬蹄炮,18人敲鑼打鼓,8人吹嗩吶。二是參與者眾多,駱山舞龍的表演者達到500人,分別承擔掌旗、掌燈、吹喇叭、舞龍、跳珠、跳雲等任務。

表演形式

駱山大龍整個程式大致可分為起草,白龍開光和舞龍表演三個階段,
起草階段:三聲炮響後,舞龍者按順序集中於龍會門前,接著是十面繪有蟠龍、麒麟、貔獄,蜈蚣等圖案的大旗在前引路,緊跟其後的是四盞大紅燈籠(開道燈)和一盞促蜜提小紅燈籠(引出跳雲隊伍),接著是龍珠引領下的舞龍隊伍,並伴以鑼鼓喇叭四隊(分別安排於跳雲隊,龍首處、龍身處和龍尾處),依次進發直至湖灘;
白龍開光階段:先是放號炮三響,然後鞭炮齊鳴,鑼鼓喇叭聲喧,擺設香案請神接神,乞求保佑一方平安;
舞龍表演階段:先是村民,外來親屬、民間團體等給白龍掛紅(取一尺紅布懸掛於龍首),接著才是舞龍表演階段。舞龍由跳珠﹑跳龍、跳雲三部分組成。
跳珠:掌珠人在前引導龍首前行,掌珠人手持火紅龍珠,百般引誘挑逗,大龍在掌珠人的引導下高低起伏,進行各種表演。
跳龍:因龍身巨大,跳龍人需分作兩隊,一隊跳龍,另一隊則稍事休息,兩隊交替上陣,輪番表演。其陣式有“巨龍擺尾”、“一字長龍陣”、“盤旋陣”等。
跳云:由66名8歲至12歲的男童表演,身著彩衣、彩帽,蘭乎邀勸腳穿繡鞋,每人分別手持兩塊繪有雲彩的雲板,在龍身圍起的空場中進行表演,分為圖陣和字陣兩種。圖陣有“雙龍出水”、“滿天星”、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種陣式,以表達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道具特徵

駱山大龍道具共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製作駱山大龍和旗幟雜件。駱山大龍的製作工藝相當講究,主要步驟有扎制龍身骨架.糊紙,彩繪等。龍頭高2.3米,寬2.2米,龍身共24節,每節長2.8米,整個大龍體長將近百米。龍頭上要扎制108將,有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有楊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民間傳奇中的英雄人物。表演時,龍尾處還需接出一截長約10米的粗繩,由十多名精壯後生用力拖拽,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防止由於舞龍時因慣性過大而造成龍尾脫手。大龍扎制完成以後,要到臘月二十四“起草"時再行開光。此外,還需製作龍旗、彩旗、大小燈籠以及喇叭、馬蹄炮等。第二大類為製作雲板和彩繡。雲板共66面,用竹篾扎制輪廓,用蠟光紙﹑金紙及各色彩紙糊制,上面繪有雲形圖案。彩繡分為製作頭飾、繡衣及繡花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駱山大龍是溧水地區民俗文化的生動形式,其整套出會儀式和表演程式,反映了古代先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和對大自然的認知,加之活動期間走親戚、賞龍燈、喝年酒等相關習俗,體現出濃郁的蘇南地域文化特色。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原因,駱山大龍活動時常中斷,造成幾十年舞一回的局面,扎龍技藝失傳,給傳承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所幸舞蹈花樣還有保留。據說20世紀它只在抗戰勝利時和80年代進行過一些表演,中間斷檔很長時間。2005年後駱山大龍重新得到恢復,但仍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整理,實施保護。
傳承人物
楊書范,男,1936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溧水縣申報。
楊木海,男,1947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溧水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京市溧水區文化館獲得“龍舞(駱山大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龍舞(駱山大龍)
龍舞(駱山大龍)
2019年3月,第二屆溧水秦淮源頭燈會中,駱山大龍進行了表演。
2020年1月25—1月27日,溧水首次舉辦獨立燈會,駱山大龍在其中巡遊展示。
跳珠:掌珠人在前引導龍首前行,掌珠人手持火紅龍珠,百般引誘挑逗,大龍在掌珠人的引導下高低起伏,進行各種表演。
跳龍:因龍身巨大,跳龍人需分作兩隊,一隊跳龍,另一隊則稍事休息,兩隊交替上陣,輪番表演。其陣式有“巨龍擺尾”、“一字長龍陣”、“盤旋陣”等。
跳云:由66名8歲至12歲的男童表演,身著彩衣、彩帽,腳穿繡鞋,每人分別手持兩塊繪有雲彩的雲板,在龍身圍起的空場中進行表演,分為圖陣和字陣兩種。圖陣有“雙龍出水”、“滿天星”、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種陣式,以表達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道具特徵

駱山大龍道具共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製作駱山大龍和旗幟雜件。駱山大龍的製作工藝相當講究,主要步驟有扎制龍身骨架.糊紙,彩繪等。龍頭高2.3米,寬2.2米,龍身共24節,每節長2.8米,整個大龍體長將近百米。龍頭上要扎制108將,有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有楊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民間傳奇中的英雄人物。表演時,龍尾處還需接出一截長約10米的粗繩,由十多名精壯後生用力拖拽,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防止由於舞龍時因慣性過大而造成龍尾脫手。大龍扎制完成以後,要到臘月二十四“起草"時再行開光。此外,還需製作龍旗、彩旗、大小燈籠以及喇叭、馬蹄炮等。第二大類為製作雲板和彩繡。雲板共66面,用竹篾扎制輪廓,用蠟光紙﹑金紙及各色彩紙糊制,上面繪有雲形圖案。彩繡分為製作頭飾、繡衣及繡花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駱山大龍是溧水地區民俗文化的生動形式,其整套出會儀式和表演程式,反映了古代先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和對大自然的認知,加之活動期間走親戚、賞龍燈、喝年酒等相關習俗,體現出濃郁的蘇南地域文化特色。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原因,駱山大龍活動時常中斷,造成幾十年舞一回的局面,扎龍技藝失傳,給傳承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所幸舞蹈花樣還有保留。據說20世紀它只在抗戰勝利時和80年代進行過一些表演,中間斷檔很長時間。2005年後駱山大龍重新得到恢復,但仍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整理,實施保護。
傳承人物
楊書范,男,1936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溧水縣申報。
楊木海,男,1947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溧水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京市溧水區文化館獲得“龍舞(駱山大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表演
龍舞(駱山大龍)
龍舞(駱山大龍)
2019年3月,第二屆溧水秦淮源頭燈會中,駱山大龍進行了表演。
2020年1月25—1月27日,溧水首次舉辦獨立燈會,駱山大龍在其中巡遊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