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舞(人龍舞)

龍舞(人龍舞)

龍舞(人龍舞),廣東省佛山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舞是流傳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光華村的一種傳統民間廣場舞蹈。嶺南水鄉光華村是南派武術之鄉,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清代中葉,人龍舞已在光華村興起。道光十年(1830),光華村人梁耀樞高中狀元,村中的武林高手自動發起180人表演舞人龍活動,迎接狀元榮歸故里,一時轟動全村。自此,光華村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表演人龍舞助興,世代沿襲,承傳至今。

2008年6月14日,龍舞(人龍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舞(人龍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非遺編號:Ⅲ-4
  • 申報地區:廣東省佛山市
  • 保護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光華人龍舞的源起與光華村的狀元梁耀樞有關。為了迎梁狀元回鄉,村人積極策劃,以林升輝(又名公仔輝)為首的一批武術愛好者,組織村民舞人龍,得到光華村民熱烈回響。自此,人龍舞便在光華村流傳開來。林升輝師傅作為光華村人龍舞的教頭,帶領村中好手,繼續演練人龍舞,在每年春節、元宵、天后誕以及其他大小喜慶節日表演助興。此後,人龍舞在光華村世代傳承下來。
龍舞(人龍舞)
人龍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光華村民歡欣鼓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隆重獻演了人龍舞,還多次應邀到縣城和鎮鄉演出,反映熱烈。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龍舞一度停演,改革開放後才得以恢復。近10年,人龍舞表演水平不斷提高,構圖和表演編排不斷豐富。

舞蹈特色

人龍舞表演時,數十人至百餘人組成長達數十米的龍形。整個人龍分為龍躉(龍的底部)和龍面(龍身)兩部分,擔任龍躉者須體魄強健,能用肩部和腰部承托龍身。擔任龍身者騎坐在龍躉肩膀上,身體後仰躺在後一龍躉的肩膀上,雙手揮動紅色綢帶作龍爪。龍頭由3人組成,一人雙手持龍角騎坐在龍躉肩上,另一人雙腳緊夾龍躉腰部,上身懸空向前伸出作龍舌。龍尾亦由3人組成,一人雙手合掌高舉作龍尾,或持龍尾道具騎坐在前一龍躉肩膀上後仰,由最後的龍躉用頭部頂著其背部。人龍舞隊服飾整齊,隨鑼鼓起舞,呈示出陽剛大氣的面貌。
龍舞(人龍舞)
人龍舞表演
人龍舞屬傳統廣場舞蹈。在三星鑼鼓的鏗鏘聲和龍船鼓點的強烈節奏中,舞蹈分整隊待發、猛龍出世、人龍起舞、躍出龍門、翻江逐浪、人龍翻飛、雙龍出海、盤龍昂首、叩門入洞、勝龍歸海共10個舞段進行表演。其間由一武術師手擎龍珠,指揮引領各舞段的起承轉合、構圖和路線運行,同時融入了南派詠春拳“行者棒”棍術表演。整個舞蹈隊形多變,時分時合,時起時伏,構圖優美,場面壯觀,氣勢宏渾,比起實體道具龍,別有一番神韻。
龍舞(人龍舞)
人龍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人龍舞的表演重在“神似”,突破了道具龍的表現手段,是人體“力與美”的體現,舞蹈與武術的結合,人的靈氣與龍的精神的交融,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龍舞(人龍舞)
中華一絕,別無他龍
人龍舞保留了古百越族龍圖騰信仰的遺風,展現出南國水鄉龍文化的精髓。它將民間舞蹈因素融入南派武術,被媒體譽為“中華一絕,別無他龍”。

傳承狀況

人龍舞因多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少表演者興趣漸趨於淡泊,人龍舞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發展傳承面臨重重危機,亟需加大力度予以保護。

傳承人物

蘇求應,男,1961年生。人龍舞第四代傳人,長期作為整個舞蹈的指揮,在舞中擔任舞龍珠,武術功底紮實,人龍舞基本功深厚,技巧純熟,且善於把握人龍舞的神韻。在改進伴奏鑼鼓以增強舞段轉換的鼓點節奏,把龍頭五人表演改為三人,以及增加龍珠表演動作等方面,均發揮了獨特作用。使人龍舞既保持了傳統特色,又顯得更加生動精彩。
林普宣,男,1930年生。出生於習武之家,為人龍舞第三代傳人,自小隨父親學習人龍舞技巧,數十年來擔任人龍舞的組織者、表演者,因其有一定的武術基礎,故人龍表演的步法紮實穩健,腰馬強勁有力,人龍造型講究“形似”,強調吸納龍的精神,融入人的靈氣。此外,將人龍舞的龍頭設計為龍躉、龍角、龍嘴、龍鬚共5人組成,更顯人龍的精神與力量。多年來,注重加強人龍舞演員基本功的訓練和技巧的培訓,並積極帶領人龍參加各地大型慶典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為人龍舞的傳承、傳播貢獻了力量。
林惠宣,男,1949年出生於武術世家。父親林彥保、伯父林享保都是熟習南派武術的人龍舞隊伍重要成員。其7歲開始跟隨父輩及人龍舞藝人林球習武、操練人龍舞,對人龍舞步法、陣式及表演技巧頗有領會,並習得紮實的武術功底,精於洪拳、萬字拳,馬步沉穩,為人龍舞表演打下堅實基礎。1994年與堂兄林普宣等組成人龍舞理事會,重新恢復了中斷數十年的人龍舞。在實踐過程中,其協助林普宣完成人龍舞龍頭架構的改進,將五人龍頭改為三人,使人龍陣式更靈活,演出時間更長,也為表演陣式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其個人的舞蹈步法穩健靈活,腰馬強勁有力,並長期擔任龍躉、龍珠角色。2012年始,其帶領人龍舞隊伍在光華國小、潘祥中學共建培訓基地,教授人龍舞的基礎武術洪拳,及人龍舞表演技巧,並多次參加省、市、區的表演活動和巡遊活動,提升人龍舞的影響力。
龍舞(人龍舞)
一般由成年人當“龍躉”,小孩當龍身”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獲得“龍舞(人龍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龍舞(人龍舞)項目保護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5年,光華村人龍舞應邀參加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的“嶺南民間藝術匯演”,130人表演的人龍舞獲得金獎。
龍舞(人龍舞)
光華村人龍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