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缸窯】即專燒龍缸的窯,亦稱“缸窯”、“大龍缸窯”。缸窯,是明代官窯之一。窯場也在景德鎮。據記載,明代龍缸窯前寬六尺,後如前饒五寸,入身六尺,頂圓。窯的燒成周期較長,需溜火七日夜,緊火二日夜,止火後冷卻十天方可開窯。以其產瓷缸多畫雲龍,故以龍缸窯名之。
明代初年有龍缸大窯三十二座,後因青窯數量少,龍缸窯空閒,將其中的十六座改砌為青窯,仍存十六座燒龍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缸窯
- 別名:缸窯 、大龍缸窯
- 所處時代:明代
- 定義:專燒龍缸的窯
- 地理位置:景德鎮
燒制工藝,發展歷程,文化活動,
燒制工藝
燒制龍缸的工藝較特殊,燒時要先溜火達七晝夜。溜火時火力緩小,起初緩緩起火,使水汽漸乾漸熱;然後緊火燒二晝夜,到缸匣紅而復白,前後皆明亮時,方可止火封門。待過十日窯內冷卻後,方開窯。所燒之器有青雙雲龍寶相花缸,青雙雲龍缸,青雙雲龍蓮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龍四環戲潮水大缸等種類。
發展歷程
據《景德鎮陶錄》載,明代洪武二年就設有龍缸窯,專門燒制“龍缸”。“龍缸”對中國宮廷的陶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作為專供皇家使用的大型器具,型制上不僅大於普通瓷器,而且瓷胎更加堅厚,導致拉坯成形與燒制都更加困難。最初的銅缸或瓷缸多用於儲水,以便於局部防火滅火。後來宮廷陶瓷工藝向彩繪發展,於是便要求在皇家使用的瓷缸外繪以龍紋、海水江崖紋等宮廷專用紋飾,由於這些加了彩繪裝飾的瓷缸觀賞性已經大大高於實用性,所以就將其用來養魚或陳設。從明代開始景德鎮專設了“龍缸窯”並培訓專門燒制大龍缸的匠人,其重要性不是其它御窯瓷器可比。明清時期在御窯廠專門掌握燒造大缸技術的工匠叫“大匠”,人數在御窯廠不足其它匠人的百分之一,當年能燒制頂級粉彩、琺瑯彩的匠人也不能燒造大龍缸。
由於龍缸胎體厚重,導致拉坯、利坯和燒窯難度極高,因胎厚而致受熱不均使開窯時常常出現墜裂、驚碎的現象,所以是史上公認“最難燒的瓷器”。御窯廠對龍缸的挑選極為嚴格,上交宮廷的“百不得五”,其餘的都要全部砸碎,故此明三代的青花龍缸傳世極少。嘉靖時期,青花龍缸大量燒造。萬曆以後,隨著進口回青料逐漸用盡,龍缸燒造迅速減少直至消失,甚至萬曆皇帝本人的陵墓中使用的都是前朝嘉靖時期的龍缸。
到了清代,失傳已久的龍缸燒制才得以重新恢復,當時除了傳襲明代青花龍缸之外,還燒制出了五彩、鬥彩、粉彩等藝術價值更為上乘的大龍缸。而這項技藝最後的輝煌就是為慈禧太后定製的“大雅齋瓷器”。此後,紫禁城百年來再無龍缸大器。2021年《祥瑞中華·九龍缸》的出現,正是宮廷龍缸百年沉寂之後的又一次歷史綻放。中國的陶瓷藝術就這樣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顛簸跌宕,它一次次的在舊時代的罹難中銷聲匿跡,之後又在新時代的創新中催生出超越前人的藝術傑作。穿越600年風煙的龍缸窯絕技將在今人手中繼續散發出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
文化活動
6月13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辦系列文化活動,迎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