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竿寺

龍竿寺

千年古剎龍竿寺位於寶應射陽湖鎮,始建於唐朝。早在唐王李世民即位稱太宗帝時,為平藩掃寇,有大都督尉遲敬德率軍東征,曾紮營於古射陽鎮。並在此建造官邸,稱“都督府”,至今仍保留著古官邸磚塊,仍有“都府”字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竿寺
  • 地理位置寶應射陽湖鎮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藏經樓、文殊殿
  • 始建:唐朝
簡介,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千年古剎龍竿寺位於寶應射陽湖鎮,始建於唐朝。早在唐王李世民即位稱太宗帝時,為平藩掃寇,有大都督尉遲敬德率軍東征,曾紮營於古射陽鎮。並在此建造官邸,稱“都督府”,至今仍保留著古官邸磚塊,仍有“都府”字樣。尉遲敬德平藩掃寇成功,班師回朝,將此官邸留於佛門。公元646元,當時禮請德觀大師為開山住持,題名為“文殊院”。到了玄宗帝即位期間(公元755年),文殊院內有百年老竹,垂曲長成龍形,僧見狀甚喜,視為天降祥瑞,龍是至高無上的象徵,竹長龍形,乃是吉祥之兆,僧報於官,官上奏於朝庭,玄宗帝見奏,龍顏大悅,遂御賜匾額為“龍竿寺”。
龍竿寺龍竿寺

歷史

明洪武四年,僧如灌修建。《隆慶志》清劉中柱撰《寶應名勝紀略》云:龍竿寺唐剎也……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經古射陽都要登龍竿寺焚香禮拜,吟詩作賦。明嘉靖23年進士、南京邢都主事九江知府邑人朱曰藩在《唐龍竿寺殘石》詩中曰:客話射水西,龍竿舊禪寺,階前一片石,盤螭作唐制,野老見習之,自恨不識字,誰知灰劫中,妙有千古事。龍竿寺幾經滄桑,幾經騰折之時,歷代僧侶亦多曾修復。清朝後期,由僧中誠任龍竿寺住持,法系人僧天祥為方丈期間,龍竿寺常住僧眾數百人,香火鼎盛,如法行持,攝引四方,四眾歸依,盛極一時,頗有唐代風範。龍竿寺原建築群有前殿、大雄寶殿、大悲樓(藏經樓),有東西廂屋,為寺院主體。輔助設施東側(老花炮廠舊址)為志善堂,主體的西側為城隍廟,整個主、輔房屋近百餘間。大殿正脊二龍戲珠,垂戧二脊有走獸,坡度平緩,蓮花瓦當色呈金黃,光彩四溢,氣勢雄偉,東西配殿,三合院是方丈室,院中有枯枝牡丹一株,長有6個花枝、主桿高近三尺,花枝蔓延半院,開花時朵朵牡丹開滿花枝,芳香四溢,每年陽春三月為觀花節,都舉辦法會,歷時三天,周邊四鄉八鎮的民眾都來禮拜,隨喜出入,人數估達近萬人次。
民國21年(1932年)龍竿寺開堂師天祥和尚傳授三壇大戒。中誠為得戒,天祥和尚為說戒,開堂阿闍黎妙蘭法師,極樂庵持道為沙彌首,現代明波和尚(時年16歲)因年齡偏小受沙彌戒,放戒僧眾160餘人,是歷時最長的一次佛教盛會。
1938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1940年禍及古鎮射陽。由於龍竿寺廟宇寬敞,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地方上訓練壯丁抗日救國的場所。青年和尚吳萬年(俗名)毅然脫下僧袍光榮參軍。同時寶應縣組織了僧尼抗日協會,龍竿寺和尚天祥、地祥(現代明波大和尚的剃度師)分別擔任了抗日協會的正副會長,該協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抗日運動。1940年龍竿寺毀於日寇炮火,令人痛惜,同時天祥和尚因年老體弱,將法付於靈松、月林二大師(付法未即席),後來因寺院被毀,靈松、月林二位大師也相繼離開。
90年代初,改革開放,國運隆昌,由於宗教政策的落實,射陽湖鎮老人及信男善女,為了弘揚古鎮佛教文化,恢復古鎮名勝,早在2000年曾諮詢有關部門,經請示後,一方面自籌資金,一方面報告請示,終於2004年7月獲得了寶應縣人民政府的批准。
重建的龍竿寺將逐步建設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鐘鼓樓、香海、寮房、齋堂、文丈室、七層寶塔、功德碑廊、中誠天祥紀念亭、臧洪陳容塑像、竹林、放生池等20個建設項目。此建築群,式樣仿清,建成後,將再現千年古剎之雄姿,極大地推動射陽湖旅遊業的發展。 寶應百科
目前,在社會各界的大力資助下,龍竿寺重建工程已建成了大雄寶殿和西廂房,匡建了圍牆,天王殿、念佛堂和其它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

地圖信息

地址:揚州市寶應縣駐馬街18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