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園村

龍眼園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下轄村,位於鹽田街道中心位置,距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西有梧桐山,南有恩上山,東北面有駱馬嶺。相鄰自然村有江屋村。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縣復界後,客家人來此建圍,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據村中老者講述,早期村民在此大量種植龍眼,形成一片規模很大的龍眼樹果園,得名龍眼園村。現村於2O世紀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眼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
  • 地理位置:鹽田街道中心位置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主要人物,地方規劃,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明珠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為張姓和萬姓。張姓為第一大姓,起源於“青陽”,即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末張姓先祖遷入此地。萬姓發源地為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芮城,清末從河南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末民初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56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76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89歲(男);實際在村人口6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30人、台灣同胞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3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英國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龍眼。改革開放前,龍眼是該村特色水果,果肉色澤晶瑩,鮮嫩爽口,味甜如蜜,現已不再種植。1993年村民集資成立深圳市裕泰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營業收入1688萬元,年人均分紅6952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資、集體經濟分紅等
東海道、明珠大道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69年通自來水,1980年通電話,199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裡的公園、籃球場、健身路徑、圖書室為村民提供文化休閒娛樂場所。
龍眼園村保留了一份1950年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原件存檔在裕泰股份有限公司。

歷史文化

現存8座傳統客家民居,建於清末民初,土磚木結構排屋,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村內還保留有張氏祠堂,始建於民國時期,重修於1989年,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無廂房。張姓村民於清明或重陽節在此祭祖。
村內有瑞靄吾廬炮樓,始建於1926年,為何姓家族所建。土木石結構,坐東南朝西北,拖屋面闊31.7米,進深11米,高5層,天台設女兒牆,紅藍帶,錦鯉吐珠排水口,長方豎形射擊孔;頂層正面匾額書“瑞靄吾廬”四字,有此已脫落,模糊不清,四面設“燕子窩”(銃斗);每層有石框方窗拖屋為八開間二進斗廊排屋,彩繪封檐板,牆楣彩繪詩文、花草壁畫,石砌門框,木門扇,三合土夯築牆體。
龍眼園村保留舞龍、舞獅、舞麒麟的民俗活動。村民用竹子編成各種農具自用,或編成各類工藝品銷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村民的竹編技藝逐漸失傳。
清同治五年(1866年)義大利傳教士佛倫特里繪製的《新安縣全圖》有龍眼園村。

主要人物

該村主要人物:張秀(1914-1944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在麻竹嶺與日軍作戰時身負重傷犧牲。萬寬友(1921-1944 ),1943年參加東江縱隊,曾任三支隊衛生隊主任,在博羅縣戰鬥中因搶救傷員犧牲。張麗華(1927-1943 ) , 1942年參加東江縱隊,在一次與日軍作戰(梧桐山戰鬥)時犧牲。

地方規劃

2005年,該村被列入深圳市整體搬遷建設規劃,實施舊村改造面積2萬餘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項目正在建設中,已完成城市更新一期工程規劃建設項目。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