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青龍滿族自治縣轄鄉。1956年建龍王廟鄉,1958年屬東升公社,1961年析建龍王廟公社,1984年復置鄉。
地理環境
龍王廟鄉位於縣城東,距縣城45.5公里。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6萬。秦(皇島)青(龍)公路過境。轄聖宗廟、北乾樹、偏嶺石、龍王廟、老院、上西莊、孟丈子、郝丈子、龔丈子、田丈子、陳莊、南乾樹、夏丈子、起河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高粱、玉米、穀子。森林覆蓋率45%。盛產蘋果、板栗。有綜合果品加工廠。.
地貌景觀
青龍山
青龍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然
資源和人文景觀甚多。東南面有氣勢雄偉、海拔1428米的祖山,山上有奇石、奇峰、奇水、奇洞、奇花,可供觀賞的自然景點上百個。這裡春季百花盛開、夏季雲海蓬萊、秋季紅葉滿山、冬季林海雪原,是一處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山嶽型自然風景區,有塞北小“黃山”之美稱。它與山海關、北戴河構成秦皇島“山—海—關”旅遊金三角。
都山
西北方向有海拔1858米的燕山山脈第二大高峰——
都山,它猶如一座
青龍滿族自治縣的天屏峰,聳立在縣城西北部。山上植被茂密,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山頂有白沙似雪,古稱“都山積雪”,屬清代“口外八景”之一。
冷口溫泉
在西南長城“冷口”附近有古今聞名、能治百病的冷口溫泉。此泉水溫達41℃,內含鈣、鎂、氟等多種元素,對風濕、皮膚及心血管等多種慢性疾病有特殊療效。由於它西依群山,南面長城,東臨沙河,北近縣城,加 上水質優良,是一處難得的療養勝地。
涼水河溶洞群
2001年發現的涼水河溶洞群,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石筍等十分豐富。2002年7月開始開發建設,添補了我國北方地區缺少溶洞旅遊項目的空白。
陽山洞景區
東北部與遼寧建昌、綏中兩縣交界處的陽山洞景區,山林茂密、奇洞遍布、古蹟奇特。有大小岩洞幾十個,洞內佛教文化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將軍石、常老宏古墓、碾子洞、僧人居室、一線天峽谷、龍潭瀑布、菩薩墳等景觀可視性很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人文景觀
桃林口水庫
省重點水利工程—桃林口水庫,綿延上百里,猶如一條狂舞的巨龍,蕩漾在青山綠水之中,在兩岸奇峰美石的映襯下,佳境美不勝收 ,被譽有“世外桃源”。
青松嶺旅遊度假村
在肖營子鎮溫丈子西溝有清代“口外八景”之一的“大象飛泉”。此泉不僅夏景壯觀,冬季更加迷人,遊人至此無不拍手稱奇 。1995年在此地建成青松嶺旅遊度假村,占地30平方公里。村內設有賓館服務區,休閒木屋區、野營帳篷區;野餐燒烤區、野生動物觀賞園、經濟作物園、射箭狩獵場、休閒垂釣區等多功能區。1998年,被譽為“北國第一村”。
明長城
明長城從東、南、西三面環繞,是青龍與撫寧、盧龍、遷安、遷西四縣的交界處,長183公里,大小關隘20餘處,敵樓300多座,煙墩30個,還有古時留下來的鐵炮、硝石、碑刻、將軍墳等遺物,極具旅遊開發價值,均可開發成良好的旅遊項目。
除上述這些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外,還有歷史文化、滿族風情等社會旅遊資源,可以說青龍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榮譽
龍王廟鄉評為“中國粘豆包之鄉”
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正式授予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龍王廟鄉為‘中國粘豆包之鄉’……”近日,在龍王廟鄉供銷社會議室內,隨著中國食文化研究會 會長常大林的一錘定音,龍王廟鄉書記肖宗華、鄉長李樹合激動地接過寫有“中國粘豆包之鄉”的證書和牌匾,與此同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粘 豆包也叫年豆包,是滿族的傳統特色食品,是當年滿族人平時狩獵、耕種、行商、越冬以及戰時的主要食品之一。據我縣縣誌及相關史料記載,滿族人吃粘豆包的習 俗已有上千年歷史,到現在,我縣龍王廟鄉一帶,家家戶戶依然堅持按照古法製作粘豆包,其口味粘連勁道、軟糯爽口、米香四溢,是當地人餐桌上地道的美食。
為讓更多人嘗到“地道”的粘豆包,2012年該鄉張勝利、張全利兄弟創辦了雙合盛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註冊了“在旗”粘豆包品牌,在堅持古法製作的基礎上,研發出黃米紅豆餡、黃米白豆餡、黃米板栗餡、江米紅豆餡四種經典粘豆包。
“在旗”牌粘豆包,先後獲得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有機食品及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好食品”推薦產品,並獲得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法人代表張全利被市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為 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滿族粘豆包美食,龍王廟鄉積極引導飲食企業增強文化意識,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文化附加值,力爭粘豆包成為滿族飲食文化的傳承典範,以取 得最佳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此,我縣專門邀請了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們來到龍王廟鄉,對該鄉的“中國粘豆包之鄉”認定資格進行審定。
“這次‘中國粘豆包之鄉’認定成功,既體現了對歷史的傳承,又形成龍王廟鄉、乃至青龍縣的又一張靚麗名片”,該鄉鄉長李樹合告訴記者,獲得認定後,可提高產品知名度,產品有望打進北京市場。
縣文廣新局、縣民宗局、縣工商聯、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及龍王廟鄉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