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牙居遁

龍牙居遁禪師(835~923)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詩僧。禪師俗姓郭,撫州城南人,是洞山良價禪師的弟子。龍牙禪師曾跟隨良價禪師學法,得到良價禪師的真傳。悟道之後,住持長沙龍牙法濟禪寺,故人稱龍牙禪師。

後唐同光元年(923)八月示疾。九月十三日夜半,有大星殞於方丈前。次日凌晨,結跏趺坐入化。世壽89歲,戒臘69夏。其化跡見於《祖堂集》卷八、《景德錄》卷一七、《傳法正宗記》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三。

基本介紹

  • 別名:龍牙禪師
  • 所處時代:唐代
  • 出生地:江西省南城縣
  • 出生日期:835年
  • 逝世日期:923年
  • 本名:龍牙居遁
人物簡介,禪宗公案,代表作品,人若無心處處閒,龍牙居遁頌,

人物簡介

14歲時,于吉州(治所在廬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滿田寺”)出家。後於嵩岳受戒。在遊學過程中,先後參訪過翠微無學、香嚴、白馬、臨濟義玄、德山宣鑒洞山良價等,終嗣洞山之法。湖南馬氏請之(《祖堂集》稱,“楚王殿下請赴”),居潭州(治所在長沙,即今長沙市)龍牙山妙濟禪苑(該禪苑後名龍牙寺),並授號曰“證空大師”,人稱“龍牙居遁禪師”。有徒五百餘。終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九月。有“龍牙西來意”(一作“龍牙過板”)等公案傳世。
有關居遁事跡的原始資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十三,《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等. 據《宋高僧傳》卷十三: 龍牙山釋居遁,姓郭氏,臨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無常,而守恬淡,白親往求出家於廬陵滿田寺.於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擇木,乃參翠微禪會.迷復未歸,莫知投詣.聞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進問曰:"何謂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當為說."而於言下體解玄微,隱眾棲息.七八年間,孜孜戢曜.時不我知,久則通矣.天策府楚王馬氏,素借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門稟毘長矣.乃請居龍牙山妙濟禪院,侁侁徒侶,常聚半千.爰奏舉詔,賜紫袈裟,並師號"證空"焉,則梁貞明初也.方岳之下,號為禪窟,窺其室,得其門者亦相繼矣.至龍德三年癸未歲八月,遘疾彌留,九月十三日歸寂.遁出世近四十餘齡,語詳別錄.

禪宗公案

龍牙山居遁禪師參禪很久,但自覺收效不大。為了求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決定去終南山翠微禪師處參禪。
在終南山,他誠懇求教,但一月多來,始終未蒙翠微禪師召見開示。
居遁忍無可忍,一天,他竟自走進法堂向翠微禪師問道:“學僧來到禪師的座下參學已經好幾個月,為何禪師不開示一法?”
翠微禪師聽了以後,反問道:“嫌什麼?”這一反問,使得居遁不得要領,只好告別,又向德山宣鑒禪師學法。居遁在德山的遭遇並不比在終南山好,一連住了幾個月,亦不得要領。
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又向宣鑒禪師說:“學人早就耳聞德山的禪師,但是我來這裡已好多時日,卻得不到禪師的一句佛法。”
德山禪師聽了以後,也回答道:“嫌什麼?”居遁很吃驚,這二位禪師的所答竟不謀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領,不得已,就轉往洞山良價禪師處參學。
一日,居遁找到機會,向洞山良價禪師問道:“佛法緊要處,乞師一言。”
洞山良價禪師告訴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時候再向你說。”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像水流著,我們要想覺悟,要逆生死之流,不能隨世俗之見,順水而流。
龍牙居遁禪師聽了這一句話,終於大徹大悟了。

代表作品

人若無心處處閒

作為一位詩僧,龍牙居遁禪師寫了很多闡釋佛理,勸人看淡名利,輕鬆度日的詩歌。他的《人若無心處處閒》就是其中的代表。詩云:
粉壁朱門事甚繁,高牆大戶內如山。
莫言山林無休士,人若無心處處閒。
在這首詩歌中,龍牙禪師將朱門富貴之人的富庶繁華生活與在山林中修身養性的修行之人清淨悠閒的心態作對比,意在說明富貴並不值得人去羨慕,處於山林中心無掛礙的生活才是最愜意的。這首詩歌的中心就是“人若無心處處閒”。禪師詩中的“無心”是勸人不要執著於外物,不被外境所轉,不計較是非恩怨,不在意名聞利養,做到少欲知足,心境自然悠閒自在。

龍牙居遁頌

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
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底人。
龍牙居遁禪師有許多的偈頌,《景德傳燈錄》卷二九收了十八首,而《禪門諸祖師偈頌》收有九十五首。此是“九十五首版”中的第二首。
此一首頌,強調了一個“貧”字,學道首先必須學會“貧”,對於物質享受,對於色、聲、香、味、觸的享受,要消減至“貧”,對於功名利祿,要消減至“貧”,對於妄念,要消除至“貧”。學會了貧,並且真正達到了“貧”的境界,才有可能親近到道體本身,否則根本沒有可能親道。一旦親近到道,合於道,就那成了所謂的“貧道”,因貧而得道,由貧而體道,身貧而道不貧。到了“貧道”的境界,雖然證得了道體,但是實際的體現,仍然是一個“貧”的人,這一個層次上體現的貧,除了原有的意義之外,還表現為不去刻意表現自己的得道境界,仍然體現了一個無得的狀態,呈現的是平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