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是曹念散文作品。

旭水河是一條很美麗的河,她清澈靚麗,在榮縣西部的榮德山形成,穿越榮縣旭陽鎮,沿著紅土山脊蜿蜒東流,在樂德、鼎新、龍潭、關上、下至橋頭等鎮繞了幾個大灣到貢井,匯入釜溪河。旭水河的中段就形成好幾個深灣,是泊停船隻的好去處,龍潭建鎮正好是建在中間段的河灣邊灘口上。
古鎮沿河灣修建,靠下面河沿地帶,是一排拼房連線的建築,有小巷到河邊,稱為下場,依靠有水碼頭,是水運的主要集散地。青瓦房建築慢慢移走向上坡,中間部分猶如橋樑,一溜半邊街道,被稱為中坡拱橋,銜接上部分街道。這些吊腳樓的上部分街道被稱為上場,是陸路馬幫的集散地。鎮外的旭水河,兩岸是馬道交織,清溪縱橫。以龍潭鎮為中心畫一個圓圈,五公里直徑的壩子,沃野平疇、色如鸚鵡。尚若在春天,那更是花團錦簇,鬱鬱蔥蔥。修竹茂林之間,瓦房座落其中,如緞上的明珠。這裡雨量充沛,農、漁、蔬、果產業豐厚,水稻田、菜蔬地、花生土、桃李樹沿河漫延生長。河沿南面幾公里外是山岩起伏,丘陵綿延,其間牧林業也非常發達。
龍潭鎮在乾隆時就叫龍灘場。因那時沒有大石橋,周邊幾十里方圓的人們來趕場,是從今天大石橋下的石灘過往,這個石灘就叫“龍灘”,因此龍潭鎮古代叫“龍灘場”。清朝乾隆《榮縣誌》記載有:“……鐵山道有龍灘舖、橋頭舖、賴軍舖”的記載。唐宋以來,貫穿榮州到戎州(宜賓)古道上的所有軍、驛站,都是以“舖”為單位。龍潭舖是鐵山古道上的重鎮,上通李子舖,下接橋頭鋪。光緒年改名為“龍潭場”。民國趙熙主編的《榮縣誌》記載龍潭名字來歷時曰:“諺云:有鱉如牛,出則不旱而澇,意龍也,有龍潭。市集曰:龍潭場。”。在民國初期,為民國第四區區公所,龍潭在民國29年(1940年)建鄉,民國31年(1942)正式建政為“鎮”。1949年12月6日,榮縣解放,榮縣下設八個區,龍潭區建制依舊制不變。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作品內容
“龍潭鎮”在近一百年行政區域管轄中變化。她歷史上原屬榮縣,2005年6月,龍潭鎮劃歸貢井區管轄,其地域屬旭水河流域。
龍潭鎮最輝煌的時期,是屬於榮縣下轄的一個區級機構。民國時期就設有區公所,管轄有龍潭、五寶、鼎新、蓮花、牛尾、蔡佳、青雲、橋頭、關上等鄉(人民公社),是大龍潭行政。南與宜賓相鄰,途多山丘;北沿成佳地界,域地緩平,多小溪;西上連結樂德、五寶山區,是旭水流經之地;旭水自西向東通過龍潭,到貢井進入與威遠河相交在雙河口,然後合流成為釜溪河。龍潭區域屬淺丘陵地貌,自古就交通發達,東南西北都有大馬道交織在這裡,物產交易繁忙。龍潭鎮騾馬小古道同時也連結其它各鄉鎮,毛細血管一樣的道路把熬鹽需要的花生、大豆及相關物資匯集龍潭碼頭,形成榮縣東部大片區域物資運輸到自貢井鹽生產場上的主要運輸線。古來有民謠:“一成(佳)二龍(潭)、三五寶”之說,當時,榮縣三大古鎮有二個屬於龍潭區管轄。
龍潭人把自貢鹽場舊俗稱“河地下”,龍潭是河上頭,明清以來靠著旭水河,把物資運到下游。龍潭鎮因此就成為了自貢這些鹽場裡所必需的鹽場生產及鹽工生活供應基地。民間有“填不滿的自流井、運不完的龍潭鎮”的俗話,可見龍潭在自貢井鹽場中的後勤保障作用。
從龍潭旭水河碼頭上船運輸物資,下游是貢井,船隊把物資運到貢井平橋大瀑布上段的河面,因為瀑布不能行船,物資就只好下船,再這裡由人工轉運到下游上船,運往諸多鹽場,就形成了貢井古鎮這個大碼頭。往返的運輸隊伍把豐富的井鹽文化習俗帶到上游的龍潭鎮,在龍潭鎮人的習俗、起居、飲食、生活、及建築風格中,無處不滲透這些文化基因。許多民歌、金錢板、勞動號子都有鹽井號子的味道。由於歷史上的龍潭古鎮在自貢鹽場中的特別地位,而自貢鹽文化的觸角又是延伸在更廣泛的長江兩岸的,這種通達的鹽文化對龍潭的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宗教活動、寺廟裝飾、民間習俗有巨大影響。
龍潭鎮的豐富物產與交通的發達,奠定了她在上世紀及上上世紀在榮縣下轄的古鎮建制中,有鶴立雞群的地位。
早在唐武德元年建立榮州,佛教就在榮州興盛。榮州旭水河下游的龍潭,就形成宗教、文化及書畫藝術傳承有致的接源地。榮州古城千年的書鄉氣與佛教信仰一直傳到現代,龍潭鎮建在河灣,繞丘陵,接崖山,落壩塬,大自然雕琢,天工開物的地理位置,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落腳點,是峨眉山寺廟的“腳廟群”。解放初期,龍潭鎮周邊的寺廟多達六十多處。文化剩著佛教傳播而興盛,讓龍潭鎮成為了榮州鄉鎮一級有名的“詩書之鄉”,對滋生龍潭鎮人的文藝性格有明顯的啟蒙作用。。
龍潭南邊厚實的山地文化培育了龍潭的民眾有著山里人的堅韌,河沿暢達的水流文化又孕育了龍潭人的通達。舊時生活在這一帶的人們可以從事多層職業:捕魚摸蝦,打獵種瓜,船運馬幫,演戲書畫,優美的環境和豐厚的物產,形成龍潭鎮安居樂業、小富祥和的鄉鎮風氣。龍潭鎮裡能歌善舞者眾多,舊俗里龍灘場節慶有“唱玩意兒”(戲台、茶館說唱),鄉村有“扯謊壩”(民俗中的口頭文學之地)、燒焰火。逢年過節的金錢板、蓮花嘮、貼春聯、耍龍燈、舉辦天燈會、貼鬥神,這些鄉土文化成為了龍潭鎮的特色。而河壩綿延連結山丘的地貌,與鹽場物資交融變得更加富庶,使這裡的人們有閒余來呤詩作文、寫字畫畫。加上鄉鄰都尊重文化人,龍潭人在美麗山鄉及佛教傳播與詩書傳家的影響下,養成了不溫不火的性格。至今在龍潭等鎮還保留“唱玩意兒”的習俗,在大街上有古玩生意的攤子,有眾多收藏家具、字畫的愛好者,對文藝的發展有溫暖的空間。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活動照片
其是,在明朝前幾百年里,自流井還沒有發現鹽滷,自流井市區沒有形成,榮縣到自貢的運輸並不發達。龍潭是受榮州管轄的,榮州豐富的文化直接影響到這一區域。龍潭古鎮地處鐵山古道上,其教育開發較早,來往龍潭做官的人,都帶有榮縣古城的書香氣。五寶的龍、張;鼎新的胡、曹、吳;龍潭的曾、胡、蔣、熊等大的家族都是有幾百年歷史的大族,對龍潭古鎮文化影響淵源極大。這些大家族堅持“仁義治家”、“詩書傳家”,以“讀書”為上品的治家理念,讓這些家族中考取功名的很多,影響極其深遠。清朝後期,龍潭地區家學興盛,大力推廣教育,清末時老龍潭的同盟會員龍鳴劍等人及曹家祠堂就開始引進現代教育的“新學”。龍潭鎮辦新學早,有一些鄉村也開設新學堂,龍潭鄉村至今叫“學堂灣”地名的都有十三處。
新學堂除開設算術、物理課外,還都開設了“美術手工”課,旭水河流域的學堂還開有游泳課,在舊時代是非常開放的。上世紀四十年代從省藝專和南虹藝專回鄉到龍潭的廖文祥、曹正偉這一些先行者,開始在龍潭正規授教繪畫,龍潭的杜安富老師教寫“趙熙字”,老中醫楊德文教畫山水、畢世安創作雕塑都產生過影響。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榮縣文化館畫家楊紹康到龍潭辦農村壁畫學習班,便有油畫、水粉畫技藝傳入,八十年代初自貢畫家朱時昔等人到龍潭寫生,影響了龍潭年輕人的藝術創作。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藝術創作
龍潭鎮在行政管轄交迭中,歷史文化積澱與井鹽文化的交流,使龍潭地區文風昌盛。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新世紀的今天,龍潭地區的領導文藝愛好者也多,龍潭區、鎮領導都出錢支持,在龍潭鎮舉辦過專題書法、繪畫大型展覽,這在區鎮一級是極為少見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半時期就開始了,1964年前後,在邊遠的龍潭小鎮,源於交通的便利,有了一批最早下鄉到這來的知青。那個年代是讓千百萬青年人熱血沸騰的時代,他們從成都、內江、自貢市區或者榮縣縣城奔赴龍潭鄉村,想用自己的青春書寫著壯麗的人生。再後來,下鄉到龍潭的知青有成都、重慶、內江、自貢等多地的青年。這群人出生在50年代,未及弱冠之年就到龍潭插隊,度過了一個“沒有春天的青春”。翻開當年的老照片,看到了從50年代初期開始,龍潭就開始有一批文藝范兒的青年。當時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在50、60年代,蘇聯文藝風氣盛行在中國,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們,經常聚在龍潭旭水河畔,拉著手風琴、小提琴、唱歌跳舞,學著畫報上看到的蘇聯人生活方式歡快的過日子。
龍潭鎮美麗的丘陵風光,包容了這些青年初戀愛時候的青澀、徬徨、痛苦、以及對未來夢想的希望。在龍潭街邊旭水河畔,有一些延伸到河裡的古老黃角樹,樹下是當年年輕人的黃金口岸。這老樹,記住了很多很多的情愫:每到春天的時候、龍潭鎮被菜花縈繞著,河邊桃花開得燦爛,碧綠的河水裡游著歡快的魚兒。漁舟唱晚,乳燕翔飛,那是年輕姑娘最美好的時節,旭水邊桃花源里,年輕姑娘嬉笑在桃花里奔跑跳躍,讓桃林充滿著青春氣息。夏天,姑娘們在河邊挽起褲腳洗衣服,河水裡游泳著帥哥青年,山水間充滿歡歌笑語。秋天的月色,是龍潭青年們最好散步的時光。一群群少年少女並著肩,走在秋天的涼爽的落葉里。冬月在白蓮花雲朵里穿行時,他們在旭水河邊坐著,慢慢地歌唱,充滿著憧憬和幻想。雖然上世紀那是一段是不可迴避的艱苦歲月,對於龍潭鎮青年而言也有痛苦的、充滿了悲傷與迷茫的情緒。但這一段歷史,正是對一代人年輕人美好時光的涔透,讓龍潭鎮進一步風氣開化。當時的民間謠曰:“五寶妖精鼎新騷,龍潭女子更妖嬈兒”。那一層青春的歡樂過濾了道德的捆綁,成就了後來的龍潭人對新事物極強的吸收力與思想的開放性。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藝術創作
龍潭鎮是農村鄉鎮。農村早期的田間運動是勞累以後的娛樂,多是以農事活動為中心的,比如扭扁擔、頂牛這樣的活動。在知青們的推動下,有一種新的運動最受歡迎,這就是打藍球運動。上世紀60年代,龍潭公社下屬的大隊部都有籃球場,龍潭最早有了鄉鎮運動會,他們在榮縣的農民運動會上多次獲獎,成就龍潭人喜歡體育的好風氣,年輕人身體棒,也讓龍潭成為接兵部隊招收新兵時節,最喜歡來的鄉鎮。
在龍潭鎮裡,自古喜歡唱川劇,茶館裡唱玩意兒的人多,上下場都有規模不小的戲台。自貢、榮縣川劇班子到龍潭來,有條件的家庭都會請這些演員到家裡吃飯,特別喜歡的角兒還會被留在家裡宵夜,也有了一些風流故事,成為文學愛好者的採風元素。愛好文藝的龍潭人,節慶的演出必不可少,舊俗的上元、中元、下元節都有很多文藝活動,這些文藝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這裡成長。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樣板戲流行全國時,龍潭的年青群體也排演了不少樣板戲,這或許是他們唯一能找到的文藝活動途徑,因此他們格外認真,成為榮縣文藝輕騎兵的文藝主要骨幹隊伍。愛好文藝的青年群體誕生,是在鄉村大量的文藝活動中磨鍊出來的,也是年輕人逃避處境艱難的選擇。在處境的不易中可以感受文藝帶來的歡樂,作為這生活中唯一的一點甜味,成為今天老龍潭人最喜歡回憶的話題。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合影
在旭水河灣的桃花島上,一群又一群年輕人接力了對文藝的喜愛,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今的龍潭鎮,跳廣場舞、唱川劇、玩書法美術、寫文藝作品的風氣依然在傳承,是今天貢井地區最有特色的文藝小鎮。龍潭鎮順自貢邁進大城市發展而變革著,文化的孕育和發展也在變革中成形,特別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各類文化群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龍潭鎮文化的認同和鄉情的交匯,自然形成一個有綜合創作實力的“龍潭藝術群”。在鹽都大文化圈子中,由龍潭鎮走出來的若干書畫、文學、及相關藝術家們,自然形成的群體尤為突出。粗略統計這個鬆散群體,大致相同追求的藝術愛好者有七十餘人。全國、省級以上的作家、畫家、書法家有二十多位,創作的作品從國際到國內各級獲獎的很多。文學代表人物曹德權,其代表作品《紅岩大揭密》,及若干短中篇小說,多描寫龍潭古鎮的風流韻事及鄉土故事,多達三十多部。他創辦的自貢微型小說群體在全國有影響,帶動龍潭地區的人走進文學圈子不在少數。書畫家代表人物吳喬生,曹念、張虹賓、左小龍、陳文華、張學禮、熊衛東等成為了成就卓越的書畫名家,他們也帶動的龍潭人進入書畫創作的也不在少數。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名家合影
從進入新時代角度講,活鮮鮮一個藝術群體在一個鄉鎮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當今發展和諧城鄉文化建設的最佳落地。從自貢市的角度看龍潭藝術群,這些從鄉村熱土培育出新鮮的文化基因,為當今城鎮發展帶來的活力是無限的。藝術家是當今城市文化發展過程中最不易培養的嬌子,龍潭群體是已有模型的“模組”,是可以發出聯鎖效應的。
今天的龍潭鎮依然是靜若處子,龍潭人傳承了精於物資交易的特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貢井批發市場上,可以聽到不少明顯的龍潭鄉音。很多龍潭人在貢井搞物資批發與物資運輸,在貢井形成不小的規模群體,在文化以外的經濟發展中,龍潭鎮依然擔負自貢生活基地的任務。
龍潭鎮是自貢市的二線蔬菜基地,主要種植無公害蔬菜。為自貢市區提供大宗產品,有西紅柿、茄子、海椒、蓮藕及時鮮菜品等;還有生豬、土雞、鯽魚、土鴨、家兔等農家畜牧產品,進入小康的龍潭鎮全年糧食產量18961噸,生豬出欄36132頭。2012年11月21日,國家農業部認定龍潭鎮為第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川.龍潭蔬菜),使龍潭鎮的蔬菜遠銷成都、重慶、瀘州、宜賓等地,使菜農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龍潭鎮:天工開物的畫卷
風景圖
每到新蔬菜品種外運時節,沿公路兩旁有很多大型運輸車忙忙碌碌,老鄉抬起裝滿菜蔬的竹籮筐到運輸車邊,小伙子爬上高高聳立著裝載碧綠新鮮菜蔬的大車,用力栓緊捆綁籮筐的鎖子。大車把菜蔬運往自貢,保證著自貢城市發展進程的需要。在全國抗疫的這兩年,龍潭鎮不少新鮮蔬菜遠運各地,有很多是無償支援因為疫情受災的外地城市區域,龍潭鎮送蔬菜的故事,成為抗疫時期一幕感人的生動亮色。
到了春天,花開龍潭,自貢很多市民開車到龍潭鎮“趕場”。這裡除新鮮蔬菜以外,集市上依然很多土雞鴨、土雞蛋、土鯽魚、細乾麵、新鮮水果等等土產交易。在龍潭鎮周邊,沿著旭水河一帶,有很多休閒度假地,來自城市的人們在這裡的農家樂里歡笑,不時傳來水塘邊釣魚人驚喜的呼喚聲。菜花盛開的田野里,小鳥的歌唱與古鎮上傳來的“唱川劇玩意兒”的鏗鏘而粗狂的原聲調,看著一群一群穿紅花衣、舞絲頭巾的美女們在野花林里追逐嬉鬧,一波一波的男士們對著美婦人用手機拍照、發抖音的時候,想到天工開物成畫卷的龍潭鎮,在新時代里更加祥和,你自然會眯起眼睛翹起嘴角,微笑起來。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