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彝族傣族鄉

龍潭彝族傣族鄉

思茅區龍潭鄉以天然龍潭湖而得名,鄉機關駐地位居歷史悠久的六順“土司”地,位於東經100°31′-100°42′,北緯22°36′-22°50′,是1988年12月成立的山區民族鄉,1993年改設為龍潭彝族傣族鄉,1995年被列為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潭彝族傣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
  • 電話區號:0879
  • 郵政區碼:665004
  • 地理位置:思茅區西南部
  • 面積:325.65平方公里
  • 機場:普洱思茅機場
  • 車牌代碼:雲J
  • 平均海拔:1403.5米
簡介,人文地理,自然環境,農村經濟,特色產業,畜牧業,林業,新興產業,

簡介

龍潭彝族傣族鄉位於思茅區西南部,因地下暗河從山腳湧出,形成天然 湖泊(龍潭湖)而得名。東南與六順鄉相連,西與思茅港鎮接壤,北與景谷縣、雲仙鄉隔江相望,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屬石灰岩地帶,最高海撥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氣候溫度適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低溫度3℃,年平均降雨量為1524毫米,屬乾旱少雨地區,全鄉森林面積11933.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6%。 龍潭彝族傣族鄉本叫龍潭鄉,成立於1988年12月,居住著漢、彝、傣、拉祜、佤、白、回、哈尼8種少數民族,1993年改設為龍潭彝族傣族鄉,1995年被列為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全鄉轄龍潭、老魯寨、平掌寨、黃草壩、麻栗坪、大沙壩6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2003年有農業戶1788戶、9774人,有耕地面積24581.3畝,人均耕地面積2.5畝,全年糧食總產量443.1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201.4萬元,農民人均有糧412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708元,工農業總產值2057.9萬元,鄉財政收入68.03萬元。

人文地理

全鄉轄龍潭、老魯寨、平掌寨、黃草壩、麻栗坪、大沙壩6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245戶,總人口10381人——其中農業人口1949戶9973人,非農人口296戶408人。全鄉一半以上民眾居住在多石、少林、缺水、少土的喀斯特地貌山區,生產生活條件落後,貧困面大。現有耕地面積25796.3畝,其中水田1871畝,雷響田3260畝,旱地20665.3畝,人均占有耕地2.6畝。2006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產價3999.24萬元,財政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10元,糧豆總產476.99萬公斤。全鄉共有個體工商戶96戶,石廠5個,木材削片廠一個,引進開辦了山水公司乾溝廠銅礦開採點、蠶桑種植示範區、龍潭酒廠等。正充分挖掘以傣家分情為主的南本雙龍泉“三縣一區”旅遊點,著力打造旅遊休閒的人文鄉鎮。
龍潭彝族傣族鄉龍潭彝族傣族鄉
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糯扎渡電站建設、思瀾公路改擴建、泡貓河水庫開工和龍潭土地整治項目等重大發展機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奮進,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梯次推動,打牢三個基礎(交通、水利、集鎮建設基礎),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教興鄉、全方位開放三大戰略,培育和壯大烤菸、生物資源、旅遊三大支柱產業,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鄉鎮和諧三大目標,扎紮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推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自然環境

全鄉以小蘆山為主脈連在一起,大部份屬石灰岩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氣候溫度適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日照時數212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52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達87%。境內有較好的自然景觀“龍潭湖”及豐富的森林植被,森林面積11933.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6.1%。天然龍潭湖,湖面積為280畝,湖水由地下泉水湧出,清澈壯觀,湖周圍環境優雅,景色迷人,是翠雲區唯一的天然湖。
農業農業

農村經濟

龍潭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12.4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79.20萬元,占總收入的46.4%;畜牧業收入292.4萬元,占總收入的1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126頭,肉牛940頭,肉羊3898頭);林業收入304.13萬元,占總收入的14.4%;第二、三產業收入141.14萬元,占總收入的6.7%;工資性收入103.01萬元,占總收入的4.9%。農民人均純收入14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03.0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80人(占勞動力的13.1%),在省內務工745人。截止2007年底,全鄉共有個體工商戶96戶,石廠5個。抓住思瀾公路經濟帶發展機遇,引進開辦了乾溝廠銅礦廠、河南蠶桑公司、龍潭酒廠等。充分挖掘以傣家風情旅遊為主的南本雙龍泉景點,不斷展現傣家特色食品。
農業農業
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一是交通和區位優勢,龍潭鄉距糯扎渡、思茅港較近,思瀾公路橫穿而過,交通和區位優勢明顯;二是龍潭河、泡貓河、南本河水利優勢明顯;三是龍潭河流域及龍潭湖周邊地區的土地資源優勢為該鄉綠色農業及其它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四是思茅市發展國際型優質烤菸的機遇,有利於擴大該鄉的烤菸種植面積,提高該鄉烤菸質量,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五是熱區資源豐富,適合柑桔、荔枝等多種水果和蔬菜生長;六是自然和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旅遊資源優勢;七是國家重點發展生物藥業的政策,為該鄉生物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八是龍潭具有豐富的石料資源,石料企業發展潛力較大。特別是當前全市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糯扎渡電站的全面建設,思瀾路改擴建及泡貓河水庫的全面啟動,將使龍潭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進一步得到發揮和利用。
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龍潭鄉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奮進,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梯次推進,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為重點,按照“和諧建設立鄉,基礎設施促鄉,綠色經濟強鄉,二三產業富鄉,民族文化活鄉”的總體思路,全面實施“12353”計畫,即:圍繞一個中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兩個關鍵(科教工作和作風建設),打牢三個基礎(交通、水利、集鎮基礎設施建設),突出五個產業(畜牧業、烤菸產業、果蔬產業、生物藥業、建材加工業),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鄉鎮和諧三大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教興鄉、全方位開放三大戰略,培育和壯大烤菸、生物資源、旅遊三大支柱產業,扎紮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推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特色產業

畜牧業

全鄉黑山羊存欄11000隻,占全區46%,出欄4670隻(黃草壩村乾河山養殖大戶張金才家黑山羊存欄167隻,出欄90隻)。大牲畜存欄7000頭,出欄1081頭,生豬存欄19000頭,出欄14550頭(年出欄50頭以上的3戶,20至50頭的86戶,出欄最多的梅永進家出欄61頭,產值達7萬餘元)。

林業

龍潭鄉共轄6個村民委員會54個村民小組, 2243戶10368人。其中農業戶2104戶,農業人口9434人。全鄉森林覆蓋率為56.1%,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5994.9公頃,占土地面積的86.29%,其中國有林地面積2400.5公項,占林地面積的9.2%;集體林地面積23594.4公頃,占林地面積的90.8%。林業用地按林種分,公益林6825.03公頃,占林地面積的26.2%;商品林19169.87公頃,占林地面積的73.8%。天然林保護工程管護面積17102公頃,森林管護面積7463公頃。

新興產業

以水果(柑桔、荔枝等)、經濟作物(咖啡、烤菸、蠶桑、茶葉)和林業為龍頭,以新的生產模式---產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發展局面,逐漸成為龍潭鄉經濟新的增長點。全鄉水果種植面積5600畝,其中:柑桔種植面積32230畝,產量3430噸,產值411.71元(我鄉柑桔種植大戶梅壽雲、林雙才,自家分別出售柑桔55噸、35噸,產值7.5萬元、3.9萬元);咖啡種植4614畝,預計產量4500噸,產值1170萬元(大沙壩村咖啡收入4萬元以上的有18戶,預計有14戶);烤菸生產實現新突破,全年種植烤菸2557畝,產量3421.1噸,產值390萬元。種植農戶551戶,其中產值萬元以上的有106戶。同時,我鄉烤菸生產實現煙下大田、預整地、地膜覆蓋、按節令移栽和實現斤價為11.4元的五個歷史性突破,是龍潭鄉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扶持發展蠶桑產業,現已有2個村委會、39戶農民種桑137畝。於8月和9月養蠶2批,共27張,平均每張蠶產繭44.1公斤,每公斤蠶繭19.98元,共收入23790.2元,最高的每張蠶繭54.4公斤,達1088元。按照立足長遠,規劃先行的原則,研究制定了加快龍潭鄉蠶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我鄉蠶桑產業發展規劃,即“十一五”期間,全鄉新植高標準桑園5000畝,年養蠶15000張,產量達到675000公斤,產值達1350萬元。2007年完成桑園種植2000畝。並制定了扶持政策,嚴格考核獎懲,為蠶桑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依託自然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咖啡、思茅松等,擴大村民小組種植規模,引導村民種新植茶葉1350畝、咖啡900畝、思茅松130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