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距龍眼洞村二里許的石陂(土名),山窩廣闊,水草豐茂,是龍洞西社理想的牧牛地。每天早上八時前牧童(俗稱看牛仔)便三五成群趕牛到山窩放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洞山頭牛虎血戰
- 時間:清朝末年
- 地點:距龍眼洞村二里許的石陂(土名)
- 相關文獻:《龍眼洞村志》
介紹,土名,
介紹
他們按習慣把牛趕到大半山,便各自把牛“鎖好牛頸”(把牛繩纏在牛頸上避免牛繩拖地),牛群邊食草邊上山窩。到下午三時左右吃飽草的牛群便會自己邊吃邊下山回家,所以採取輪值辦法只留下一人守住下山路口,防止有牛下山偷食田中作物,其他人便可四散去採花摘果,砍柴挖藥。這種牧牛方式己成習慣,天天如此,從未失牛。但在某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這裡卻發生了一件令人至今難忘的事。
這天,看牛仔還是像往常一樣上山放牧,但將近下午四時還未見有一頭牛下山,人們心裡漸感不安,便一齊上山查看究竟。當大家跑到山窩時被眼前景狀驚呆了,不敢再向前走。原來全部的牛都擠在一起,小牛在內大牛在外,面對著一隻200多斤重的相隔不到三丈遠的餓虎,隨著老虎的走動而動。老虎左右行走一會可能是餓急了,便伏地不動,目露凶光咆哮著,準備向牛群撲去。就在這時,只見一頭大黃牛生牯(未閹黃牛)對老虎怒視片刻後,突然低頭張角向猛虎疾衝過去。老虎仗著牙尖爪利,身段靈活,連爪帶咬,頃刻間黃牛牯便傷痕累累,遍體血染,但老虎亦被牛牯連挑帶撞多處受傷。牛牯仗著體健皮厚,奮力死戰,步步緊迫,老虎卻漸漸後勁不繼,連連後退。最後被牛牯推到山崖頂住,動彈不得,而牛牯卻用牛角頂住虎肚不放,還不斷向死虎奮力挑頂,直到傷重力歇而死。
看牛仔見牛虎都沒有動靜,才一齊走近,發現牛虎都已同歸於盡。立即派人回村報信。數十個青壯農民荷鋤執棍,帶繩上山。先把黃牛牯就地挖坑埋葬,死虎則抬回村內。次日抬虎鳴鑼繞村遊行一周,全村老少都齊站巷口街頭看虎,齊贊黃牛牯義勇。
經鄉紳父老討論決定;把虎皮剝下獻給護村之神“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稱北帝公)墊坐,以示對神誠心,祈求賜福鄉梓。並且尊牛為佛,壘土為冢,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為“牛佛”誕,各社都要派人祭祀,為牛佛添土,祈求全村耕牛平安壯健。這習俗到建國後才廢止。
土名
(《龍眼洞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