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龍泉鎮高林村,有座造型奇特、古樸秀美的古橋,但見這裡青山環抱,老樹參天,綠葉成陰,古橋挺立在流水清澈的河面上,十分謐靜幽雅。而幾隻小鴨在碧波中遊蕩,村姑哼著小曲在橋下晨浣,更增添了幾分生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觀音亭橋
- 外文名:Longquan guanyin pavilion bridge
- 特色:有座造型奇特、古樸秀美的古橋
- 實質:青山環抱,老樹參天
地址所在,歷史古蹟,外貌形狀,修建歷程,古詩歌頌,
地址所在
東至縣龍泉鎮高林村,有座造型奇特、古樸秀美的古橋,但見這裡青山環抱,老樹參天,綠葉成陰,古橋挺立在流水清澈的河面上,十分謐靜幽雅。而幾隻小鴨在碧波中遊蕩,村姑哼著小曲在橋下晨浣,更增添了幾分生氣。整個場景就像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山水畫,興奮得攝影人頻頻按下快門拍照。
歷史古蹟
古橋坐落在山野之中,遠看並不起眼,像是一幢普通的農家庇屋,走到村口觀看又像是一座長廊式的涼亭,直至臨近小河邊才看清原來是座拱形廊橋,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觀音亭橋,是明清時的古商道必經處。昔日的喧鬧如今已隨歲月流逝不復存在。
外貌形狀
觀音亭橋位於村莊的東頭,全長18米,寬7米,橋孔高4米,亭高5米,橋墩由石片壘砌成拱形,亭屋頂為歇山式,亭身系五架梁木質結構,橋面分為兩條路道:一是鵝卵石鋪就的人行道,兩頭均有兩級台階;一是粗硬木拼合成的車行道,主要行駛獨輪車(狗頭車)。整個廊橋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修建歷程
經走訪村里長者及查閱李氏宗譜,得知此橋建於明朝開國初期,至今已有640年歷史。當年因元朝末期朱元璋農民運動起義以及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波陽縣鄱陽湖交戰,為避戰亂故李氏家族由族長帶領鄉民從波陽縣候崗遷徙於高林村。鑒於當時地形山勢與水澤相衝,依照風水法則,因勢而築橋,並在橋上建亭,亭中立觀音像,以化險為夷,興旺鄉族。明正德年初,馮夷恣虐,橋與亭均被焚燒摧毀,後經多年將石橋修復竣工,而亭未修,直至明萬曆己未年才將亭修復。文革期間亭中觀音像,亭前的石牌坊以及橋上兩幅弧形木板金字對聯均被破壞,至今未修繕。
古詩歌頌
橋聯曰
日烘花色盈欄彩,
露洗松蔭合谷清。
勝地不莊嚴彩榭綠楊啼百鳥,
法身隨隱現石橋碧水洋青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