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別意圖》是明代畫家吳偉所做的橫軸山水畫,紙本,水墨,縱32厘米,橫129厘米,現藏山東省博物館。此卷橫向擺布景物,不像軸幅那樣易於伸展空間,不過作者也充分利用了手卷的優勢,將畫面設計得精巧得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江別意圖
- 作者:吳偉
- 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 類型:紙本、水墨
《龍江別意圖》,畫卷右實左虛。右端作城牆一段,城牆外,是塊石堆壘的丘山,樹木自石隙中長出,或偃,或仰,蔥鬱一片。城門洞開,半掩在路旁的雜樹叢中。出得城門,沿路而行,來到江邊:江水拍岸,岸上站立三人,遙望江心,兩手相拱,作依依揖別狀。自此,進入畫卷的左段:江水流波,載著點點帆影,隨風而去,遠景煙波浩淼,水天一色,無邊無際。“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種惜別之意,如絲,如縷,會被搏擊風浪的征帆牽引著,跨越千山萬水。去與留的人,心中都會纏繞著“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意。
吳偉(1459—1508),字士英、次翁,號魯夫、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擅山水人物。吳偉年少時孤貧,曾被布衣錢昕收養,侍奉其子於書齋中。有一次,錢昕瞧見吳偉取筆畫地,成山水人物狀,非常驚奇,對他善待有加。及至弱冠,他的畫已能入得神品。憲宗時,吳偉被召授錦衣衛鎮撫,待詔仁智殿,孝宗時授錦衣百戶,弘治八年御賜“畫狀元”印。因其在宮廷出入,為人又傲慢,難免遭讒言,曾一度被迫稱病南返,歸居南京。此間恰逢他的一位耿性朋友由南京大司馬改官,沿水路北上赴任。《龍江別意圖》表現的,就是這位友人乘船離開南京時,吳偉與另外兩人去江邊送行的情形。
關於吳偉作畫,有很多傳說,其中說,某日,吳偉正在酣醉中,忽傳皇上召見,只得由中官攙扶至大殿之上。皇上命他作一幅《松泉圖》,吳偉當即跪翻墨汁,信手塗抹,頃刻便成。皇上讚嘆道“真仙筆也”。當這幅《龍江別意圖》在案上緩緩展開,其山、其樹、其城、其人、其水、其帆,一一進入視野,如一首情意繾綣的敘事詩,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吳偉這支“仙筆”的奇妙之處。李開先稱他的畫:“如楚人之戰鉅鹿,猛氣橫發,加乎一時。”這樣的評語,舍其,有誰還能扛的起?
此畫無款,僅鈐“小仙吳偉”朱文印。畫後有曹銳跋、明黃謙《龍江別意詩序》以及孫霖、吳愈、史瑄、劉愷、龍雨、徐霖、劉點、顧萃、張琪、楊勛、夏問等人的題詩,另有翁方綱等人題跋。
吳偉的畫作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曰精緻,一曰粗簡。《龍江別意圖》屬粗簡一路。對於這種畫風,《中麓畫品》中說:“片石一樹,粗且簡者,在文進之上”。吳偉畫山水,遠追馬遠、夏圭,近學浙派創始人戴進(字文進),曾有“浙派健將”之譽,而他的用筆奔放,卻與浙派有所不同,自他之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派別——“江夏派”。吳偉的《龍江別意圖》充分體現了作者奔放灑脫的畫風。整幅手卷用墨如潑雲,恣意揮灑,而曲折巨細,又各有條理,其酣暢淋漓之氣,一呵而成,毫無窒塞。畫中樹與石,俱作斧劈皴,落筆健壯,氣勢磅礴。人物,則用白描,不經意間的縱筆塗抹,卻奇逸瀟灑,大有“吳帶當風”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