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清朝時,屬百色廳。
民國元年(1912年)後,分屬百色縣和田陽縣。
1950年,為百色縣第六區。
1953年,改為第一區。
1955年,設那畢區。
1958年,設上游公社。
1959年,改為那畢公社。
1984年,那畢公社改為那畢鄉,屬百色市。
2002年,那畢鄉改屬百色市右江區。
2005年,由那畢鄉改為龍景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下轄百林、石龍、七塘3個社區,那畢邏索、蓮塘、大灣、江鳳、大和、福祿、東懷、六居、烏拉、大同、大旺、凡平、百法14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龍景街道下轄9個社區、8個行政村:百林社區、石龍社區、七塘社區、那畢社區、邏索社區、蓮塘社區、大灣社區、大同社區、大旺社區、江鳳村、大和村、福祿村、東懷村、六居村、烏拉村、百法村、凡平村,街道辦事處駐那畢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水文
龍景街道有右江河、福祿河流經境內56.5千米。
自然資源
龍景街道有煤炭資源以及石炭石、河沙、制磚泥等自然資源。2011年,龍景街道有耕地5.8萬畝,人均0.97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總人口有5.96萬人,流動人口2404人。總人口中,男性30246人,占50.74%;女性29357人,占49.25%;14歲以下9722人,占1.31%;15—64歲45606人,占76.51%;65歲以上4275人,占7.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2.06人。龍景街道居住民族主要為壯族、漢族,其中壯族占80%左右,壯族在各個行政村落都有分布,漢族主要分布在龍景街道的蓮塘村、大灣村、江鳳村、七塘村等。
經濟
2011年,龍景街道農業總產值4.18億元。龍景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龍景街道生產糧食1.24萬噸,人均303.7千克,其中水稻0.9萬噸,玉米0.3萬噸。龍景街道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龍景街道蔬菜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6.9萬噸,主要品種有葉菜類、瓜菜類、塊根塊莖類,其中葉菜類4.23萬噸,瓜菜類1.04萬噸,塊根塊莖類0.67萬噸。龍景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類為主。2011年,龍景街道水產品總產量5980噸;新增林下養雞5000羽以上養殖戶115戶,新增出欄量83.065萬羽。
龍景街道工業以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龍景街道工業總產值為4000萬元,有工業企業15家,職工1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0萬元。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有商業網點62個。2011年,龍景街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00萬元;有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2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有幼稚園32所,在園幼兒2005人,專任教師156人;國小14所,在校生1773人,專任教師16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708人,專任教師100人,小升初入學率99%。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未成年人活動點4個,農家書屋15個;村業餘文藝隊10支;小康示範戶3戶;有各類圖書室17個,藏書10380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成員30人。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有學校體育場11個,看台設座椅1000張;有村龍舟隊8支,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3%。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龍景街道有門診部(所)1個;設病床26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4張;固定資產總值14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0名,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1人。
2012年,龍景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1萬人次;16個行政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龍景街道城市低保87戶170人,年發放低保金28.84萬元;農村低保111戶280人,年發放低保金26.78萬元;農村五保供養53人,年發放定救金14.33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33人,新農合繳費16650人;優撫對象416人,年發放優撫金61.86萬元;醫療救助110人次,發放救助金30.8萬元。
交通
龍景街道有南昆鐵路、323、324國道、百羅、南百、隆百高速路穿境而過,百色火車站、百色港口座落境內。
歷史文化
龍景街道因街道辦事處駐地背靠龍景水庫而得名。
地區特產
龍景街道地方特產有那畢麻鴨,百色燒鴨、燒鴨粉等都是以那畢麻鴨作為原料。
風景名勝
龍景街道主要景點有園博園和半島公園,園博園位於該區那畢社區旁,半島公園位於該區邏索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