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粗壯,高20-40厘米或更高,不分枝或分枝,肉質,無毛。葉對生;葉片肉質,乾時厚紙質,長橢圓形至橢圓形,長7-17厘米,寬3-9.5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有時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兩側不相等,全緣或中部以上具淺鈍齒,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無毛,散生星狀石細胞;
側脈每側5-6條;葉柄圓柱形,肉質,長1-4厘米,粗2-3毫米。
聚傘花序假頂生,通常具6花;花序梗長7-10厘米;總苞球形,直徑約2厘米,開放後呈船形,無毛;花梗長2-3毫米,無毛。萼片5,線狀披針形,長7毫米,寬1.5-2毫米。花冠白色,具紫斑,長3.7-4.4厘米,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面在下唇中裂片下有一縱列粗柔毛,在花冠基部上方5-7毫米處有一毛環;筒長2.9-3厘米,口部直徑1.1-1.4厘米,基部上方直徑5-6毫米;上唇長5-9毫米,2裂,裂片卵圓形;下唇長8-14毫米,3裂,裂片長圓形。雄蕊:
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5毫米處,狹線形,長12毫米,花葯長圓形,長3毫米,頂端連著。退化雄蕊3;側面2個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5-16毫米處,狹線形,長5-9毫米,頂端小頭狀,中間1個線形,長約1毫米,頂端截形。
花盤環狀,高1.5毫米。雌蕊長2.2厘米,無毛,子房線形,柱頭近截形。
蒴果線狀披針形,長2-2.5厘米,基部寬3-4毫米。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春。
產地生境
繁殖方法
外植體誘導培養:取野外採集的貴州半蒴苣苔的
頂芽作為外植體,在70%
乙醇中浸泡30-45秒,無菌水沖洗2-3次,投入添加2%吐溫-20的0.1%
升汞4分種,再用無菌水沖洗2-3次,再次投入添加2%吐溫-20的0.1%升汞4分種,最後用無菌水沖洗2-3次後,切割為0.5-1.0厘米長的頂芽,接種到接種培養基上,培養7-14天,頂芽分化形成嫩黃綠色叢生芽;所述的接種培養基為:MS+
6-BA1.0毫克/升+
NAA0.4毫克/升+KT0.4毫克/升+蔗糖3.5%+瓊脂0.4%;所述培養基的pH值為5.8-6.0,培養溫度為23-25℃,光照強度1200-16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0-12小時/天;
叢生芽壯苗生根培養:經20-30天,叢生芽長至2-3厘米,轉入生根培養基培養1個月後,長成具根和3-5片葉的試管苗;所述的生根培養基為:MS+
IAA0.6毫克/升+ABT0.5毫克/升+AC0.8%+蔗糖3.5%+瓊脂0.4%;所述培養基的pH值為5.8,溫度為23-26℃,光照強度2000-24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0-12小時/天;
試管苗離體保存:將由叢生芽分化產生的具有4-6片葉的試管苗,接種到保存培養基進行離體保存;所述的保存培養基為1/2MS+CCC1.0毫克/升+AC0.3%+蔗糖3.5%+瓊脂0.4%;所述培養基的pH值為5.8-6.0,溫度為15±1℃,光照強度1400-16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8-10小時/天。
叢生芽壯苗生根:從上一步驟中頂芽培養14天左右,可得到大量叢生芽(繁殖係數為1:4-8倍),又經過20-30天的培養可以得到高約2-3厘米芽體,轉入壯苗生根培養基(1/2MS+IBM1.0毫克/升+6-BA0.3毫克/升+AC0.5%+蔗糖2.5%+瓊脂0.4%),培養基的溫度為23-26℃,光照強度2000-24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0-12小時/天;培養1個月後加強光(3000勒克斯以上),培養一個月左右,試管苗可達到移苗標準。
栽培技術
可種植於口徑(16-22厘米)的瓦盆中,栽培基質採用50%泥炭土+50%珍珠岩混合均勻,栽好後置於遮光率為80%-85%的蔭網下,淋透水,以後保持基質濕潤,並在移栽成活後適當施加
氮磷鉀肥。
主要價值
該種性味苦,寒,有毒。入心經。有消腫解毒之功效。可用於蛇傷者。有解蛇毒,消腫止痛之功。常搗敷外治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