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岐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岐村,位於大鵬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4千米。北有龍岐沙埔村。整體坐東北朝西南,北側緊靠水廠路,南側緊靠龍岐路,東西兩側為樹林。王母河在村西側。始建於宋朝。據傳,曾有皇家船隊在村旁的沙灘上登入,登入後在沙灘上插有龍旗,得名“龍旗村”,後傳為“龍歧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
  • 地理位置:大鵬街道東南部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詹姓、張姓、王姓等。第一大姓為詹姓,宋朝從廣東潮州饒平遷徙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張姓,先祖來自廣東揭陽。
2015年末,戶籍人口320人,其中男性162人,女性158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2歲(男);實際在村人口約29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82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9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歸僑2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為漁、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出海捕魚主要在大亞灣海域進行。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1987年,該村與龍岐沙埔村合署成立龍岐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26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樹齡100年、115年、140年的古榕樹各1棵,樹齡115年的五月茶,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十月初一的樓杷,冬至的起糕仔。銀灘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1983年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籃球場、健身路徑、桌球場、足球場、水頭社區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村內現存大量的新式居民樓及民宿,水頭社區大樓也在村內。
舊村可分為大圍及墩仔兩部分,保留有多座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居,現存約100座,占地面積約12680平方米,巷道分明,五橫四縱,多為石板鋪設。村前村後均有土地伯公廟,圍中有角氏宗祠、炮樓、古井等,現保存完好,古建築為磚木結構。2012年1月13日,龍歧大圍(詹氏宗祠、詹氏炮樓)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詹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90年,朝向南偏西35度,面寬約10米,進深約14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並布局,設有禾坪並開“風水歪門”;門額上有“詹氏祖祠”四字,檐下灰塑壁畫保存完好,前堂有屏門,上書“河間堂”;後堂擺放龍岐始祖詹氏八世祖堂牌位,為條石基青牆,硬山式灰瓦頂,磚木結構。現整體保存較好,仍作宗祠使用。
龍岐灣一帶古時為鹽場,是新安縣一處重要的產鹽地。1998年,深圳最後一家鹽場——龍妖鹽場宣布停產,結束2000多年的曬鹽歷史。
詹氏炮樓,始建於民國,朝向南偏西20度,面寬約4.5米,進深約4.5米,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正門設有拱門廊,樓高2層,條石基青磚牆,樓頂四周有女兒牆並留有出水口,為龍岐大圍的防禦設施建築。現整體保存較好。
該村有一古井,並水為地下水,冬暖觀涼洪聖公廟,在該村東南御約30米的南邊,2002年由附近村民出資重修,廟內供奉洪聖公。
龍妓村遺址,位於村東南部的大亞灣西南岸的衝擊沙丘上,緊靠一小山丘,南面有一條小溪由西河東流人大海,東西長約200米,南北長約8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遺址主要被民所覆孟。2000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據考古鑽探,文化層厚30-50厘米,地面散布有夾砂陶片、瓷片等,器形有刻槽盆、瓶、碗、罐,年代為宋元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