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莊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39公里、鎮政府東南4.5公里處。東鄰上、下石城村,北靠埠口村,西接四腰關,南面是馬頭山,耕地面積490畝,全村有570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子莊村
- 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
- 耕地面積:490畝
- 人口數量:570人
建制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教育,
建制沿革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龍子”。
龍子莊,1941年前隸屬萊蕪縣七區匯源鄉;1941年5月,萊蕪縣實行三縣分治,屬萊北縣抬頭區;1950年隸屬萊蕪縣第十一區(茶業區);1958年屬茶業人民公社,後改稱茶業辦事處;1985年隸屬腰關鄉;2001年合鄉並鎮,屬茶業口鎮。
據《中共腰關、茶業口黨史大事記》載,龍子莊,作為腰關、茶業革命老區的一部分,早在1937年就有黨的活動。1938年11月,萊蕪縣委和八路軍四支隊派人進入茶業山區。首先在埠口村成立抗日自衛團,團長高桂珍,團員100多人。龍子莊早期的秘密黨員、積極分子成為抗日自衛團團員。
1939年6月,八路軍四支隊司令部在雪野區西抬頭水月寺舉辦“民運訓練班”,龍子莊有3人參加學習,成為革命骨幹。經我軍某部民運工作團組織發動,龍子莊建立了本村的抗日自衛團,團長高明法,團員魏蘭增等。
1940年初,在黨組織領導下,龍子莊建立了黨支部。1939年6月,原七區下屬各村政權機構相繼建立健全,每村普設村長一職,至1945年10月未變。
日寇的殘酷“掃蕩”給茶業老區人民造成了沉重災難。龍子莊有兩位村民遭敵殺害,村內房屋多次被敵燒毀,僅1941年一年間就燒了三次,其中9月18日那一次全被燒光。有兩名八路軍工作人員,其中有一名是女同志,被敵人在村內燒死。村黨員民眾滿含悲憤,掩埋了烈士遺體。
八路軍某部曾在村里駐紮,撤退到村東大山上。敵機在村子上空盤旋,敵架炮向東山轟擊,村民逃離。一日軍指揮官,站在牆頭上,用望遠鏡向東嘹望,被八路軍狙擊手擊斃。
魯中隊領導的一所兵工廠,原設在溫峪、石臼兩地,遭敵襲,撤退到龍子莊,在兩戶安全的院落里設有紅爐。該部設在村東山溝里的響泉,現遺蹟尚存,近一年後,兵工廠撤離到大崮山。
1942年,形勢惡化,茶業區南部,我黨組織受到極大破壞。又由於日寇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再加之大旱,糧食奇缺,釀成大饑荒。村民不得不剝樹皮,吃草根,挖野菜度日。直到1943年春,有人餓死了,也有不少人逃往他鄉。極端的困難,反而更加激起了民眾的抗日積極性,這一年,龍子莊作為一個小山村,就有12名青年報名參軍,奔赴抗日前線。
1967年4月20日,龍子莊火災。是日,一村民家不慎失火,因天旱又有大風,火勢迅速蔓延全村,不足兩小時就燒毀房屋350餘間,糧食4萬餘斤,燒傷24人,燒死113頭豬。災後,黨和政府及當地駐軍給予大力支援。災民吃穿、傷員醫治、災後防疫、家園重建……時至今日,村民仍感激不盡,還是共產黨好!毛主席好啊!
經濟發展
龍子莊揚水站,始建於1976年,1981年重修,配套建有500多米水渠。1984年、1985年又建機井4眼,使村西主要產糧地,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
龍子莊南側有東西走向的小河,把村莊分成了南、北兩部分。1980年村民協力建石拱橋1座。橋長5米左右,拱的兩肩各有一個小拱,使村南、北連在了一起。
龍子莊水漫橋,建於1991年,村民集資5萬餘元,歷時月余,用水泥、石條構建。橫跨在贏汶河上,與普雪路相接。水漫橋的建成,打通了村民致富之路。
文化教育
龍子莊,在1936年至1938年間設有學堂,李兆林(玉門人)、張紹儀(南腰關人)先後執教,因戰亂停辦。1947年建完全國小,高東儒(埠口人)為學校負責人,1994年合併到埠口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村中考出大中專以上學生10多名。畢業於江西冶金學院的王忠民,是村里第一個本科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