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市博物館

龍口市博物館

龍口市博物館前身即丁氏故宅,位於龍口市黃城西大街,原為清初黃縣巨富丁百萬家族所建。丁百萬是黃縣著名富豪,以經營當鋪、錢莊起家,清康熙年間始致富。丁氏發跡後,徵召邑內外能工巧匠,在黃縣城裡營造宅第,規模宏大,有2700餘間房屋,現存240間,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屋坐西朝東,為典型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群分若干個大院,每個大院由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古樸大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口市博物館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龍口市黃城西大街
  • 竣工時間:道光年間
  • 館藏精品:西周早期青銅器啟尊
  • 前身:丁氏故宅
  • 開館時間:2000年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場館現狀,建築布局,所獲榮譽,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丁氏故宅,是名震四海的“丁百萬”家族遺存的住宅,始建於雍正初年,建成於道光年間。鼎盛時,其豪華建築覆蓋大半黃城,達3千餘間。建築風格,具有濃厚的京城府第和膠東民居的神韻,是“黃縣房”的典型代表,堪稱民居建築藝術的精華。丁氏家族,系當鋪世家。世代重視讀書、做官、經商,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將官、商、儒三者做到有機結合,因而長盛不衰。先後有27人考中舉人、進士。五品官銜以上者達149人。當鋪、錢莊遍及全國11個省市,資產折合白銀5400萬兩,相傳等於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成為山東首富。綽號“丁百萬”。
建國後,丁氏故宅被闢為部隊營房和學校。1985年,我國宣布裁軍100萬,住故宅部隊撤走,移交給地方政府。龍口市委、市政府決定建立龍口市博物館。由於故宅年久失修,破舊不堪,透風漏雨,有的行將坍塌。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龍口市政府先後撥出專款350餘萬元,按照山東省文保中心制定的維修方案,對故宅進行大面積搶修,東區已恢復原貌。建館後,先後舉辦各種展覽80餘次,有北京故宮皇家生活用品展覽、龍口市地方黨史展覽、文物書畫展、民俗展、徐福研究展等。較好的發揮了視窗作用。還率先在我省組織文物下鄉,深入邊遠山區,將固定博物館變成流動博物館,受到各界好評。1996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故宅內進行復原陳列,旨在展示膠東的風俗民情,展示膠東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將丁氏故宅辦成社會主義教育基地。為最佳化經濟投資環境和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已建成復原陳列展室20餘個,榮獲山東省陳列展覽三等獎。為了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龍口市政府於2000年投資4千餘萬元,建立了新的博物館,建築面積9千餘平方米。
龍口市博物館龍口市博物館

場館現狀

龍口市博物館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博物、山東省農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市文明單位、煙臺市文物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
龍口市博物館,擁有館址兩處,占地3.5萬平方米,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藏品管理、文物保護、學術研究等功能為一體,具有濃郁膠東民俗風情的綜合性博物館,在縣市級博物館中跨入全省前列。1995年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博物館,1997年被授予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明單位、文物工作先進集體,2001年被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農村青少年教育基地,2007年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龍口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臨海平川上繁衍生息。商周時期,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萊國”,曾與齊國相抗衡。西周初年,萊國勢力已很強大。萊國國都歸城城址周邊曾先後出土青銅器達400餘件,已故著名考古學家王獻唐先生曾著有《黃縣箕器》一書。城址南部小劉莊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啟尊和啟卣,被做為斷代標準器,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到了秦漢時期,秦皇漢武均登過龍口境內的萊山,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登萊山祭祀月主,留下了秦漢建築遺址,出土的大板瓦,堪稱瓦當之王。龍口境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煙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

建築布局

丁氏發跡後,徵召邑內外能工巧匠,在黃縣城裡營造宅第,規模宏大,有2700餘間房屋,現存240間,為清代府式組群布局。屋坐西朝東,為典型北方傳統的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群分若干個大院,每個大院由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古樸大方。

所獲榮譽

龍口市博物館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博物、山東省農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市文明單位、煙臺市文物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

參觀信息

地址:山東省龍口市黃城西大街
龍口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