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鎮(廣東省開平市龍勝鎮)

龍勝鎮(廣東省開平市龍勝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勝鎮西北倚聞名的開平市大沙河水庫風景遊覽區,大沙河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全境。東臨國營鎮海林場,林場中部為廣東潛龍灣森林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勝鎮
  • 位於開平市的西北部
  • 耕地面積:2.8萬畝
  • 全鎮總戶數:8700戶
概況,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發展思路,圩鎮建設,科教文體衛,發展歷史,

概況

位於開平市西北部。面積163.8平方千米。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3595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5人。轄2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勝圩長龍東路6號。水源有大沙河水庫、開平水、臘逕海仔河。

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定名隆勝,取興隆之意。清代歸長靜都,1912~1952年屬開平縣第一區,1952年屬開平縣第十一區,1958年恩平縣岡咀、塘頭、赤岡、白村、塘聯等鄉劃入開平縣,與原十一區各鄉一起併入蒼城公社,1960年歸馬岡公社,1961年設龍勝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1996年,面積126.2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鎮政府駐龍勝墟,轄現龍、黃村、塘頭、崗咀、棠紅、官渡、赤崗、大雄、梧村、橋新、勝橋、橋聯、成崗、那泔、西傑、棠安、蟠龍、聯塘、齊洞、白村20個管理區(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

地理位置

龍勝鎮東鄰蒼城鎮,南接馬岡鎮,西與大沙鎮一水相隔,北與新興縣接壤。全鎮總面積126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103條自然村,人口3.5萬人。地屬丘陵,其中水田面積2.3萬畝,旱地面積0.5萬畝;林業用地9.3萬畝,其中有林面積8.6萬畝。

行政區劃

龍勝鎮下轄龍勝、石橋2個居委會;白村、齊洞、聯塘、黃村、棠安、和興、棠紅、官渡、大雄、梧村、
橋新、現龍、橋聯、勝橋、那泔、西傑16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

龍勝鎮西北倚聞名的開平市大沙河水庫風景遊覽區,大沙河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全境。東臨國營鎮海林場,林場中部為廣東潛龍灣森林公園。境內是低山、中丘陵地形區,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23℃,年降雨量2000毫米。

產業結構

龍勝鎮原以水稻為主,兼種水果、番薯、花生、木薯等,是開平的重要產糧區之一。80年代曾以種植柑、桔、橙等水果遠負盛名。90年代初鎮委、鎮政府提出了"再展水果雄風,重建水果之鄉"的口號,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再掀起水果種植高潮。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下,龍勝鎮委、鎮府與全鎮人民一起把握好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勇於開拓,共
龍勝鎮
同奮鬥,使龍勝鎮擺脫了傳統農業的束縛,開創了工農業並駕齊驅的嶄新局面。總產量8143噸,形成大規模商品基地。另外,種養業迅猛發展,建立起養豬、養雞、花卉等種養基地18個,已逐趨規模化、專業化。年飼養量420萬隻;養豬專業戶70戶,年飼養40000頭;花卉基地5個,種植面積3740畝。 “一村一品”的農業結構初具規模。

經濟發展

以工業興鎮為宗旨,致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引進外資企業和發展本地個體私營企業,積極開創以外資企業為龍頭,個體私營企業為後盾的工業
龍勝鎮
架構。個體私營企業670多家。並初步形成了以拉鏈、織造、化纖、橡膠、五金、電子、製衣、調味品生產等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2003年被評為“江門市橡膠五金專業鎮”。

發展思路

在農業方面,龍勝鎮委、鎮府積極帶領農民開發“三高”農業,走種養致富的道路。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現時全鎮共有荔枝、龍眼、番石榴等優質水果3.97萬畝,建立起養豬、養鴿、養雞、水產等養殖基地18個。“一村一品”的“三高”農業構想已初具規模。
龍勝鎮(廣東省開平市龍勝鎮)
1999年,開平市委、市政府要重點開發在龍勝境內的孔雀湖旅遊區,以及要把稔廣公路龍勝路段擴建成為一級公路。龍勝鎮委、鎮政府為迎合這一契機,計畫在九九年投入1500萬元,繼續完善龍勝的投資環境。要在個體私營企業較集中的石橋地區增建一座橡膠、五金產品批發市場;在連片10000畝規模的“名優水果走廊”中段開發一個集旅遊、觀光、品賞、種植於一體的“亞熱帶優質水果種植示範中心”,龍勝人民決心要創造最優美的投資環境和最優惠的投資條件來熱誠恭候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辦廠。

圩鎮建設

龍勝的圩鎮環境優美,基建設施日臻完善,城市規劃、管理、監督、環保等機構健全,各項公共設施配套完善。1997年被評為江門市城鎮規劃建設管理達標鎮,1999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工作先進鎮。稔廣線一級水泥公路貫穿全鎮27公里,交通便利,東接三埠港,北接三茂鐵路新興段。鎮通村委會的水泥道路網已全部完成,實現村村通車,暢通無阻。電訊事業迅猛發展,全鎮開通了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的信頻差轉網覆蓋全鎮,有線電視實現了光纖網路傳輸。鎮內能源供應充裕,水、電配套設施完善,可滿足大型工業項目開發的需要。為改善和最佳化投資環境,鎮委、鎮府大力加強圩鎮建設,開發了河南工業區、龍盤工業開發區、金牛山工業開發區等多個工業園區,務求以優越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和優質的服務質量來吸引外商前來投資置業。

科教文體衛

龍勝鎮有中學2所,國小16所,另有學前班、幼稚園等,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7年被廣東省評為"普九"教育先進鎮。民眾文化生活有籃球、舞獅、鑼鼓八音、琴棋書畫、戲曲彈唱等。醫療保健設施有醫院1家,計生服務所1家,衛生站20間。

發展歷史

龍勝鎮具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屬長靜都,1952年前屬第一區,1952年8月起屬第十一區,1958年併入蒼城公社,1960年歸馬岡公社,1961年設龍勝公社,1983年改稱龍勝區,1987年撤區改鎮。
龍勝圩
古稱隆勝墟,建於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定名取興隆之意。清代屬長靜都,民國時期為第一區管轄。民國6年(1917年),被土匪洗劫,全墟被毀。民國19年(1930年),重建。該墟地處丘陵與河谷之間,水路可通蒼城、鶴洲,清朝已是蒼城到鶴洲道路西幹線之一的經過之處,民國25年(1936年)開築從蒼城到石橋的公路。隆勝墟重建後,呈"口"字形,周圍多是磚木之處,民國25年(1936年)開築從蒼城到石橋的公路。店鋪多經營油糖雜貨、土產洋雜、酒米餅食、鹹雜等,集市貿易以農副產品為主。該墟墟期為逢二、七日。抗日戰爭時期,隆勝成為新興至蒼城肩挑貨運線上的一個運點,市場曾興旺一時,墟內還增設飯店、客棧以招待客商。到1949年10月,該墟店已發展到40多間,墟區面積為1.15萬平方米。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隆勝"改為"龍勝",1961年設龍勝公社,龍勝墟是公社管委會和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50年代中期開通石橋至黃村公路,先後建設起中心國小,初級中學(稱公社中學,前身是農業中學)、餐廳、政府飯堂、人民會堂、衛生院等。1979年以後,建設更快,先後建成了工商所、交管站、水利會、郵電所等辦公大樓和龍勝中學教學大樓,幹部醫生教師住宅大樓,又建成了幼稚園,還有農民進墟建設了一批兩層的住宅樓和商店;墟南河邊興建一條長堤和安裝350米長的地下排水渠,墟旁建有100米長的排水渠;興建了自來水廠,建有變電站;1986年,將一些舊住宅改建成三層以上樓房,逐步將墟北部和東北部建設為居民住宅區,劃出"工業區",改造農貿市場和興建個體商業街,改建、擴建或新建公廁、文體場所、供水供電、通訊等設施;1989-1992年,又先後興建了衛生院大樓、教師住宅大樓、中心國小樓、龍勝新橋,整治了龍勝圩下水道,拉設了有線廣播電視,投資30萬元完成了新墟區首期工程設施。1992年止,墟區面積為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16萬平方米,有樓房608幢。
石橋墟
西北距龍勝圩7公里,開平水在墟南經過,三埠至新興縣公路從墟邊經過,墟期為逢五、十日。該墟始建於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以後,店鋪逐步增加,至民國時期發展到有住商70戶(121人)、攤販7戶(10人),從而形成呈長條狀的4條主要街道,店鋪全為磚瓦木結構。民國時期,該墟比較興旺,是附近四鄉的一個小墟集。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仍保持較好的墟市活動。1961年以後,因建立了龍勝公社,商業中心轉移到龍勝圩,該墟逐漸衰落。1978年以後,市場開始復甦,新建部分鋼筋水泥結構樓房。1983年恢復墟期,市場恢復興旺,圩鎮建設有了新的發展:除修建或裝飾原有糧站、食品站、信用社、小五金店、小百貨店、雜貨店、茶樓、飲食店、國小等設施外,1985年由華僑港澳同胞捐資興建了華祖中學和由華僑港澳同胞捐資加上上級拔款新建了衛生所,農民進墟經商又興建了全是水泥鋼筋結構的二三層樓房的"農民街"。1992年止,全墟店鋪樓房共479幢,建築面積9.59萬平方米。全墟面積為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0人。
人和墟
又叫"仁和墟"、"白村墟",東南距龍勝墟10公里,取地利人和之意,故名人和墟。始建於民國14年(1925年),初建有店鋪20餘間,民國34年(1945年)毀於大火,1961年重建本墟。墟呈"口"字形,有百貨店、食品店、衛生院、食用社等設施。逢公曆四、七、十為墟期,為開平與新興、鶴山等縣交界地區農副產品集散地。1980年以來,新建店鋪20餘間。三埠至新興公路從墟穿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