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光書院

龍光書院

豐城市穩博院館龍光書院,在豐城西南部榮塘境內,即豐城古縣治之地,為宋代私辦,宋高宗趙構賜名的龍一所著名書院,收入《中國書院辭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光書院
  • 地理位置:豐城市
  • 創建者:陳瑞
  • 類型:宋代私辦書院
歷史,規模,景觀,創建者,詩文,歷史意義,

歷史

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自俯公瑞子克紹父志,俱承創製,給餉愈勝。”陳自俯《孔衍聖公家廟肖像貢禮上啟》中有言:“豫章豐城,於獨紫氣,掘劍池之創辦義學古縣治之上,於田資,瞻延師省,雲集英才。”紹興二年(1132)四月,“走東魯(山東)孔廟脫真聖像歸祀書院。”同年“有司奏聞,承敕額龍光書院。”乾道六年(1170),“延請紫陽朱夫子作心廣堂記。”至時,書院建築已初具規模。《陳氏家譜》謂:“爾後,俯之子陳嘉請,嘉靖(贈文林郎,上高縣令),合力“捐資增構晚晴齋,望光亭於書院之右,以為憑倚眺望之所。”元至大年間,“大元府君陳必強協弟宗強同修書院,構寶氣樓於劍池之東。”元進士、國子監學祿陳宗強,“重建講堂,擴田千畝,以供四方之來學者三百餘人瞻學之資。”使“龍學書院自度創立甚麗”,成為一所規模較大的書院。《龍光書院事實》載主要建築有:“中立正殿、後立六經樓、會膳堂、講堂、房廡及諸生讀書之室四百餘間,鹹鐵有序。”元學士歐陽圭齋(歐陽玄)過訪,“為重書龍光書院、文明堂額匾及作序,一時書院之名揚天下”,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至清末的八百多年間,累有修葺。陳治章《書院義田記》云:“元末紅巾賊肆掠鄉村,書院焚毀,吾逃者沒者不可勝數。”明洪武二年(1369)“是值清平,熙誠公偕侄且元及良策,良篪等二十六人,捐資重建。”越十餘年,集數百金,復建六經樓,及心廣堂等屋。明嘉靖三年(1524)縣令潘穎奉上檄改建書院,嘉靖二十七(1548)八月重修。至萬曆年間,書院又一次被戰火燒毀,再次重建,才得以復成原貌。道光五年(1800)有陳氏裔孫陳治平等14人,集謀修建書院,籌資1700文;鹹豐八年(1858),陳漢霏等7人,捐資修書院銀347兩,同時有各房捐資銀343兩,光緒三十四年(1908)有陳漢峰等20餘人,先後5次捐錢507千文重修。然而使龍光書院保持原有的建築規模和風貌,維護書院正常教學秩序。

規模

龍光書院建築規模,是豐城歷史上所辦書院中佼佼者。其建築風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點。院落坐北向南,分前後兩進。中軸線上,首為大門、上石匾嵌有“龍光書院”四個黑色字,真字型,長2米,寬0.5米,今仍存,中為大殿,置先師孔子聖像;後為六經樓,藏經書三千餘冊;之後為仰止堂。院內東西兩翼,前有左右廡;中兩側為講堂、設衣亭、客館、花台、讀書室百間、會膳堂、心廣堂(文明堂)等建築物,均屬磚木結構。院內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

景觀

四周紅牆環抱。院外附屬建築有山寺、望光亭、劍光祠、晚晴齋、倉廒等。整個院落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規範,造型雅致、奇麗,具有地方特色。此地,古木參天,松柏積翠,環境優美。

創建者

北宋大觀元年(1107),陳瑞(字應龍,官至大司寇)遷居榮湖後,首辦第一件事是立榮塘義無反顧學。明陳廷章《龍光書院事實》曰:“吾祖榮湖應龍公於宋大觀丁亥,立書院於古豐縣治之上榜,晉令雷孔章(雷煥)掘劍之側。劍池之名鳴天下,覽山水之勝,有志以立義學,以誨鄉邑及四方之來學者。捐劍池廟、山寺橋陂上田五百畝以給之,遠近無不感動。”

詩文

歷代名人講學於此賦詩感懷,寫下許多詩篇,讚美其風景佳色。宋名儒、理學家朱熹講學月余,賦《龍光書院》詩讚云:“一道榮光帶碧山,天風吹雨度雲關;樹浮空翠名村塢,泉落飛虹瀉石灣;赤嶺豹棲朝氣隱,劍潭龍起夜光寒;咿唔何處經年韻,多在湖東喬木間。”明甘惟寅對此作有“榮塘煙雨”“塔埠雲濤”、“劍池夜月”、“山寺晨鐘”、“三漢魚火”、“長稈稻田”、“榮塘落雁”、“古道鳴騶”八景詩文,表達他對景情感。清甘興仁至此講學時作《龍光書院》詩讚道:“龍光海內爭傳頌,院落巍巍齊鹿洞;紫陽去後幾百年,想見風流千古韻。”反映當時書院勝景之一斑。

歷史意義

龍光書院自創辦至民國元年(1912)毀書院改學堂,名國立學校,時達八百餘年的辦學歷史。它是縣級最高學府培養造就科舉人才主要的場所之一,在豐城教育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從宋至清代,多有文人學士、達宮名流遊學、講授於此。清陳其璋在《續修族譜序》中云:“吾祖自俯公,相地宜割地創義學、置義田,敦請名儒敷教,四方來學者甚多。”陳自俯其人,首繼父志,致力於辦學,講學不倦。乾道六年(1170),延請名儒朱熹講學月余。朱熹在為之所作《龍光書院心廣堂記》中寫道:“乾道庚寅歲也,為友人榮塘陳自俯請,名其所構龍光書院之堂,熹榜其間曰:心廣。”並為書院題書“聖道中天”匾額,慕名求學者集居深造。陳明勖《族譜序》中言:“朱子晦庵留居月余,從學者四百人。”同時隨從於此講學者,有邑人盛溫如(淳熙舉人,官奉節郎),劉充(官提刑司乾)、於革(淳熙進士,官湖北房州知州)三傑士。明徐即登《重建龍光書院記》言:“在宋時,晦庵失夫子游息頗久,一地相與如於去非(於革)、盛溫如、皆稱傑士”,講授龍光書院,“四方來學者胥館焉,甚盛舉也。”元代時,先後陳氏裔孫陳必強、陳本強、陳植(元統元年進士,官上高縣尹)“辭官歸教,講學書院,以興起斯文為已任,四方名儒多從之游”;至正十三年(1353)舉人陳熙明、官至刑部郎中的陳熙載、欽授兵部贊書陳天祥等先後主教書院。明代時,有陳裔工泰,景泰元年舉人官授山東黃興教諭,晚年辭歸,講學書院,范兆祥《文明堂記》載道:“陳君熙擢甲第科,拜監察御史,官至廣東僉事”,先後在院講學終年。清代時,先後有邑人羅拔(乾隆進士,官漢陽黃陂知縣),敖宗瑚(乾隆舉人,官廣東鎮平知縣)、甘興仁(雍正舉人,官甘肅禮縣知縣)、呂光煥(嘉慶進士,官內閣中書,贛州府教授)、呂溶(嘉慶進士,官戶部郎中)等諸儒士,均辭官家歸,講學龍光書院,為豐邑培育造就大批人才。清楊錫伯緩在《榮塘陳氏族譜序》中有言:“自府公豪舉於邑基創院,高宗敕匾降以龍光,而一時人文蔚起。從宋名人傑出,甲第相望。”豐邑科舉及第達官,不少就讀此書院,明代尤著。徐即登〈書院記〉中云:“其弟子最著者若朱學士善(湖塘燕山人),以相出名”,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兵,“國初甘布衣惟寅,以文行重鄉評;而陳代先若泰,以賢科試;邑博士若昭,以甲第為名御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