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王志民學術講演錄》是2015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志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王志民學術講演錄
- 作者:王志民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539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書摘,
內容簡介
《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王志民學術講演錄》匯集了近年來作者發表的研究齊魯文化的部分論文,主要圍繞著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係,其對中華文明形成的作用,在民族文化構建中的地位,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學術見解,為進一步釐清齊魯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性貢獻,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思想包容與精神內涵,作者還就齊與魯文化各自的發展歷程、表現特徵及其互動影響等問題作了具體性分析,作為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必要的延伸性研究,作者並就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與當下發揚,以及現時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等問題,進行了從學理到實踐的探索,提出了諸多富有啟迪意義的建議。
作者簡介
王志民,1949年生,山東淄博市臨淄人。現為山東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原副校長兼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曾任山東省政協第九、十屆副主席,為第七、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中華傳統文化、齊魯文化。曾11次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重大成果獎2次,一、二等獎6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山東省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
出版專著有:《齊魯文化概說》、《齊文化概論》、《齊文化論稿》、《齊文化與魯文化》、《齊魯古代文學簡論》等11部;發表論文90餘篇;完成國家、部省級項目7項,先後主持十餘項齊魯文化學術研究主題項目,主編《齊文化叢書》(44種)、《齊魯文化通史》(8卷)、《齊魯歷史文化叢書》(100種)、《山東歷史文化遺址現狀調查與保護研究》、《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山東卷》、《齊魯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叢書》(6種)、《山東區域文化通覽》(18卷)、《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28種)、《中國名門家風叢書》(11種)、《孟子文獻集成》等。
2002年後,應邀在埃及、新加坡、韓國、美國、法國、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等國高校講學、發表學術講演、進行學術訪問交流。
圖書目錄
弁言
齊魯文化綜論
海岱之間——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成◎齊魯與山東——區劃沿革與文
化傳承◎從文化“重心”到人文聖地——歷史地位與貢獻◎二元體——遞進融合與文化構成◎四向傳播與文化影響
中國早期文明的“重心”——齊魯
“重心”的提出◎“重心”的奠基◎“重心”地位的生成◎“重心
地位的展現◎”重心“地位的結晶
齊魯文化特色比較研究
文化淵源之比較◎治國理念之比較◎經濟類型之比較◎哲學思想之
比較◎學術風氣之比較◎思想觀念之比較◎社會風俗之比較◎宗教
信仰之比較◎故都文化之比較◎代表人物之比較
齊魯文化精神的歷史考察與當代價值
堅守傳統,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爭強圖霸,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
◎崇德隆禮,尚仁愛民的人本精神◎海納百川,多元並蓄的兼容精
神◎維護統一,勇於擔當的責任精神
國學經典·經典時代與齊魯文化
國學經典與經典時代◎經典時代與齊魯文化◎齊魯文化與國學經典
◎結語
齊魯世家與文化傳承
文化世家與文化傳承◎齊魯世家的文化建樹
孔子與齊魯
文化沃土孕育孔子◎思想文化培育孔子◎齊魯之學成就孔子
孔子與齊文化
孔子最早訪游齊國◎齊文化對孔子思想的重要影響◎齊文化對儒家
學說發展的影響◎齊文化與”獨尊儒術“的形成
孔子評價及其思想的當代意義
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創造者、代表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無法迴避孔子◎孔子思想精髓的普適性◎反對對孔子思想的錯誤讀
解◎將孔子核心思想融人文化建設之中◎傳承孔子思想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論語》——優美的散文詩
《論語》獨特的藝術個性◎詩性文化的時代產物◎優美的散文詩
孟子與齊魯文化
孟子與鄒魯之風◎孟子與稷下氣象◎孟子對齊魯文化的提升
……
圖書書摘
《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王志民學術講演錄》:
山東地理狀貌鮮明地體現了大海與高山輝映、半島與內陸結合的特點。從地形上可分為三大板塊:山東半島、泰沂山地、魯西北平原。東部是風光綺麗的山東半島;中部是“五嶽獨尊”的泰山和魯、沂、蒙等山系組成的魯中南山地;西、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絢麗多彩的自然環境和美麗富饒的地理條件使山東自古以來一直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中心區域之一。
山東半島,又稱膠東半島。若將當今中國版圖之狀喻為雄雞,則山東半島則為雄雞巨喙,崎迤挺出,伸向東方大海深處。半島三面環海,在3000多公里漫長曲折的海岸線上,形成了萊州灣、膠州灣等200餘個大小不等的海灣;在渤海、黃海的環抱中,還散布著長山列島、田橫島、靈山島等450多個近海島嶼,是中國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半島境內群山起伏,丘陵綿延,中部方圓300餘里的崑嵛山,重巒疊嶂,林深谷幽,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山海之間則是面積不等的沿海平原和近海灘涂,山海相間、物產豐饒的地理環境,為半島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考古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在煙臺的白石村和渤海中的長山島北莊等地,就有大量先民在從事著漁、牧、獵的生產活動,其文化發達的水平,不僅與內陸同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比肩同步,而且獨具特色,富於創造性。
魯中南山地,又稱泰沂山區。山地突起,大致以西北、東南為走向,綿延至魯南大部,形成山東地理環境的又一大類型。
泰沂山區,自西向東,橫亘著以泰沂山脈為主體的魯中丘陵地帶,在泰山、蒙山、魯山、沂山四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系之中,以泰山為最高峰,海拔達1500餘米。站在巍峨挺拔的泰山之巔,確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泰山是歷史文化名山,自傳說中的炎帝、黃帝開始,這裡就是古代帝王宗教活動的一個中心,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用管仲的話說,上古“封泰山禪梁者七十二家”,其列出了上古封禪泰山的十二個帝王,其中包括炎、黃二帝和堯、舜、禹、湯等。後來秦始皇、漢武帝君臨天下後,也都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對於這種文化現象產生之因,有學者做了闡釋:“中國原始民族起於東方,東方尤以泰、岱一帶為其故土……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後,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猶其祭告宗廟之義。泰山者,若祖若宗之所自出,亦猶宗廟也。”泰山以其獨特的地理特徵與文化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名錄。蒙山,是《詩經》中稱為“東山”的文化名山。魯山是著名的淄水、沂水的發源地,其南山坡石洞中發現了距今50萬年的人類遺骨——“沂源人”。而沂山則是宋代以來中國山嶽中號稱“五鎮”之首的“東鎮”之山。在蔥鬱茂密的群山林海中,斑斑古蹟隨處可見。
泰山的北面是古青州的所在地——濰淄流域;南面是古兗州的所在地——汶泗流域。這兩個流域都是在中華民族早期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文明發源之地。
在泰、魯、沂等山脈形成的東西走向的高山脊背群的北面,是一大片丘陵過渡帶,在蜿蜒起伏的丘陵外緣,是廣袤的山麓堆積平原。這裡地形南高北低,呈傾斜之狀,淄水、濰水、彌河等數條大河,源自南山,呈網狀交錯,滾滾北流,匯人渤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