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帶紅衫兒·道情》是元代張可久的一部散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天樂帶紅衫兒·道情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生底事辛苦①?杜被儒冠誤②。讀書,圖:駟馬高車③,但沾著者也乎④。區區⑤,牢落江湖⑥,奔走在仕途⑦。半紙虛名,十載功夫。人傳梁甫吟⑧,自獻長門賦⑨,誰三顧茅廬⑩。白鷺洲邊住,黃鶴磯頭去⑾,喚奚奴⑿,鱠鱸魚,何必謀諸婦⒀?酒葫蘆,醉模糊,也有安排我處。
作品注釋
①底事:何事。
②儒冠:古時讀書人戴的帽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③駟馬高車:古代顯貴者所乘的車。駟,一車四馬。
④者也之乎:古漢語中的虛詞,這是潮諷舊知識分子的咬文嚼字。
⑤區區:微小。
⑥牢落:沒有寄託,四處奔走的樣子。陸機《文賦》:“心牢落而無偶。”
⑦仁途:作官的道路。
⑧梁甫吟:樂府楚調曲名。一作“梁父”,今所傳古辭,寫齊相嬰晏以二桃殺三十,傳為諸葛亮所作。《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
⑨長門賦: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里。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幸。”按史傳沒有陳皇后復得親幸的記載,此序雖見於《昭明文選》,疑為後人偽托。
⑩三顧茅廬:言劉備三次到諸葛亮家中,請他出山,商量國家大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蝟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⑾黃鶴磯、白鷺洲:黃鶴磯在武昌市蛇山,白鷺洲在南京市水西門外。此是寫他邀遊了長江流域的名勝古蹟。
⑿奚奴:小僕人。
⒀“鱠鱸魚”二句:把鱸魚細切起來。鱠,“膾”的異體字。這是化用蘇軾《後赤壁賦》的話。賦云:“客曰:‘今者薄者,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 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所作多描寫自然景物,吟詠頹放生活,談禪送別,往來應酬,題材狹窄,缺乏現實生活感。只有少數作品在悲訴身世時嘆息“生民塗炭”,亦顯蒼白而無血肉。但如《紅繡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當時社會人心險惡,或諷刺崇拜金錢的醜惡風尚,尚具一定現實意義。《賣花聲·懷古》寫戰爭帶給人民的苦維,表現同情人民的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鍊字琢句,對仗工整,且使用詩詞句法,常愛擷取前人詩詞名句,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到散曲質樸淺俗的本色。惟寫自然風景細緻清麗,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歸》是其代表作。所作散曲由於表現了閒適放逸的情趣和清麗典雅的風格,頗為明清以來的封建文人所推重。《太和正音譜》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可見其影響之大。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4種,近人輯有《小山樂府》6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