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齊哈爾大學賦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惠龍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施夢輝
作者介紹,學校介紹,作品原文,學校文化,校徽,校訓,學風,教風,校風,
作者介紹
施夢輝(1993年8月26日—),字惠龍,浪漫主義詩人,出生於雲南玉溪,彝族。從小喜歡物理和歷史,熱愛文學創作,主要代表作有《齊齊哈爾大學賦》、《江城子·暮春感懷》、《江城子·春日有思》、《游哀牢山》、《卜運算元·嘆春》、《卜運算元·惜春》、《虞美人·靜秋》等詩詞文賦。
學校介紹
齊齊哈爾大學始建於1952年,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唯一一所省屬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她坐落在嫩江之濱聞名遐爾的丹頂鶴故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勞動湖畔,占地面積1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享有“環湖大學”的美譽。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花園式學校”稱號,2007年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稱號,2008年榮獲全省“十佳和諧校園”稱號,2009年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和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狀”稱號,是黑龍江省重點建設高校。
在6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齊齊哈爾大學幾代人保持和弘揚了學校的辦學特色,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了16萬多名各類高素質人才。他們紮根龍江,遍布祖國各地,以安於基層、吃苦耐勞、踏實敬業、會學善用的美譽在工作崗位上廣泛受到好評。
齊齊哈爾大學秉承“養正毓德、精存自生”的校訓,正在面向未來,抓住機遇,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努力建設有特色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綜合大學。
作品原文
甲午金秋,九月即末。四載之學,立將圓滿。是以迢迢者縱橫千里,南北之極,乃至於此。越明年,校友分離,故土當歸,深情感切,抒此竟勉。
夫齊齊哈爾大學,即輕工學院與師範學院合而並之。歷經六十餘載,始成校落。創業艱屈,命途多舛。仁人協助,志士相援。自昔日而圖強發奮,迄今朝而矢志不移。運開時泰,持之恆之。
先時,海內大患,中華及危,日人暴戮於中原,盤東北之隅而徑視通國。國人憤仇,乃義赴抗敵。是時,凡龍江先烈,皆抗日之雄。
黑水龍江,乃北國境之最也。族賢世籍於此,始為其戶。自古英才輩出,地靈人傑。遼原東北,齊次西陲。肥土膏腴,民豐而物饒;沃野千里,地廣而人稀。三寶珍甲,稻米幽香。游扎龍之盛景,略群鶴之奇觀。苹天葦地,翠羽丹霞。故譽名鶴城焉。
泱泱中華,巍巍齊大,逢迎盛世,首造英才。納四洲之學子,禮八方之來賓。集資備至,廣廈雄偉。絡繹交通,往來頻繁。歌天驕以驅吉夢,頌祖國以逐繁榮。九夏芙蓉,三春楊柳。雪松交錯,古樹成蔭。校舍儼然,傾樓閣之優麗;道宇寬闊,慕庭園之華美。江流綿綿,西鄰嫩水之濱;碧波淼淼,南倚龍沙之鄙。遊園登高,接山光之地氣;環湖泛舟,覽秀水之風情。
伏惟聖朝以德育治天下,為政以德,必從師焉。是故師道之傳,乃千秋萬代之基業,不可廢止。琅琅書聲,莘莘學子。博碩鴻儒,青年俊傑。謙遜好學,以樹振興之志;厚積薄發,以就王佐之才。援疑質理,競相勉勵,傳道授業,滿園桃李。沐浴春風,卓龍江之首學;善施教化,獨西北之殊榮。是以眾皆讚嘆不絕。上屢嘉之,曰:校之標也。
古籍有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尊師重道,薪火相傳,有教無類,格物致知。通宇宙之變化,曉天地之無窮。閱人生之無限,解萬物之迷蹤。
訓曰:養正毓德,精存自生。校訓者,乃安身立命本,繼往開來之源。須曉之義理,悟之以情,踐之以行,持之以恆。易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立身至誠,書以明理,養正道,毓德品。方可鼎足天地之間。管子亦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故以執著奮發,堅韌求索,方可興旺昌盛,自強不息。
嗟呼,逝者如斯,不可往矣 。大用養正,大道修身。攬明月之皓潔,撫清風之悠柔。自立自強,譜奏華章,精誠所至,偉業竟成。
學校文化
校徽
學校標誌為圓形標誌,形體完整、和諧,符合國際慣例,包含 “龍”形、“科技之光”、“1952”。 外環上半部分齊齊哈爾大學英文名稱“qiqihar university”;下半部分兩邊“中國·黑龍江”為校所在地,中間的“1952”為建校時間。校標有白、灰、藍三色。
校標整體圖案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環線條用“文武線”裝飾,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形體圓融、和諧、穩定,意寓齊齊哈爾大學師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濟。
標識中間主體部分的兩條龍首拱起電子軌道,象徵齊齊哈爾大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共舉,巨龍騰飛,托起高水平大學。標識中間主體部分的兩片羽翼既似展開的書本又似飛翔的翅膀,意寓齊齊哈爾大學這條巨龍在知識的海洋里劈波斬浪,沿著科學的航道,飛速發展,齊大學子學有所成,展翅高飛。標誌整體造型飽滿、富於動感,具有極強的識別性。
校訓
養正毓德、精存自生
大學校訓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基於對大學精神的文化自覺,我們提出“養正毓德、精存自生”這八個字,作為我們安身立命之根本、繼往開來之淵泉。校訓的提出,著重考慮了以下三個原則:選自經典,言簡意賅,親切可感,其內容和形式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繼承和發揚的關係,蘊含勸勉、警醒之意,即經典性與通俗性可兼容。從宇宙人生的巨觀角度來闡發學校的辦學理念,顯揚形而上的道義追求,以免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淖,即教育性與導向性須鮮明。反映大學的共同追求,體現一代代齊大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與教育實踐所孕育的文化精神,避免雷同,即普泛性與獨特性要統一。
學風
致知、致用、致遠(三致)
釋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格物致知”包含並豐富於“實事求是”精神。“致知”體現了我校廣大學子嚴謹求學,獲得知識,探求真理,臻於完善。
“致用”起源於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學說,“經世致用”。主張學問有益於國家的學術思潮。《辭源》中對“經世”的解釋為:治理世事;“致用”為:盡其所用,“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繫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這充分體現了我校培養“踏實敬業、會學善用的套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致遠”語出《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致遠”意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奮鬥的目標。有利於引導我校學子克服功利和浮躁,堅定信念,增強定力,志存高遠,胸懷天下,追求卓越、開創未來。
“致知、致用、致遠”既是我校廣大學子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我校學子之理想追求。
教風
為人、為學、為師(三為)
釋義:“為人”出自《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意指做人處世接物。東晉史家袁宏的《後漢紀》有句名言“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強調的就是教人、做人的老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樹“為師先為學,為學先為人”理念,有利於引導教師為人當有格,應該努力做到人品高尚,情趣高雅。
“為學” 出自《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指做學問、治學。做學問要博學、要業精、要日新,要扎紮實實。“博學”意為廣泛地學習,也指學問淵博。業精是博厚的繼承和發展,在博的基礎上求精。做學問,要日新,不日進則日退。
“為師” 出自《禮記·學記》:“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意指為人師表,做學問品德方面的表率。學高為師,能者為師。“為師”要治學嚴謹、執教嚴明、要求嚴格。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傳道為先、授業為重、解惑為細。
“為人要正、為學要實、為師要嚴”這既是我校教師既有之風範,亦為我校教師教書育人之法則。
校風
大愛大道大學(三大)
釋義:“大”字面上意思是極致,要求達到最高境界。孔子提出大愛思想,孟子提出“仁者愛人”。 大愛意為愛國、愛教、愛生;大愛代表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大愛展示環湖大學上善若水的文化品格;大愛體現了我校立足邊疆、服務基層、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辦學特徵;大愛象徵著我校高水平大學追求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
“大道”出自孔子《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老子《道德經》“道者萬物之奧”。“大道”是指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的探索,也是指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或最高準則。“大道”還有常理、正理的意思。“大道”和我校“養正毓德”的校訓精神一脈相承,大道表明齊大人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涉獵新知,追求卓越,不斷進取。
“大學”語出《大學·中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 二是相對於國小而言的“大人之學”,大的學問。可引申為認識世界的一切活動。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愛無疆、大道無形,大學無器,“大愛” 、“大道”彰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