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法化(齊大刀)

齊法化

齊大刀一般指本詞條

齊法化舊釋“齊圜化”,簡稱三字刀,是戰國時期的刀幣,流通極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法化
  • 簡稱:三字刀
  • 年代:戰國時期
  • 類型:刀幣
相關簡介,歷史意義,內容簡介,

相關簡介

齊法化因鑄行最久、流通極廣,齊境山東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故傳世甚豐。舊時三字刀常被用來翻刻偽作它種刀幣。齊法化”是戰國後期齊國統一貨幣,可“合六面成規”,即六枚“齊法化”刀幣首尾依次銜接,能構成規則的大圓環,鑄造工藝非常考究。戰國中期齊威王、齊宣王(公元前378—324年)為統一幣制而鑄行的大型倒幣。面文“齊”指齊都城臨淄,“法化”意為標準貨幣。刀身通長18厘米左右,重約46—48克,因鑄造粗疏而略有大小。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內凹,邊廓隆起,身、柄接頭處一線貫穿,無“斷緣”現象。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橫紋,下銘一字(光背、二字者少),常見的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牛、十化、田化、一金等數十種,以及符號記如↑、○、等。

歷史意義

齊國以刀幣為主幣,形成了獨立的刀幣體系,“法化”面文和“齊法化”的大量鑄行,說明齊國有著統一的鑄幣權和較早形成統一貨幣的思想和舉措;而開國紀念幣——“齊建邦長法化”的出現,表明齊國貨幣制度的成熟,尤其疊鑄技術運用於“齊法化”,代表了中國鑄幣工藝的重大進步。齊國刀幣在中國貨幣史乃至金屬鑄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齊法化
齊法化

內容簡介

齊刀幣面文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幣文中前一或二字,皆為國名或地名。三字、四字和六字刀之“齊”字,均為國名。如:“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刀之“節墨”二字,亦為地名。節墨即今即墨,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齊滅萊,收即墨為齊地,始鑄此幣,為即墨城邑名。安陽即莒之五陽之安陽,齊宣公四十四年(前412處)齊滅莒收安陽為齊地,鑄此刀,亦為城邑名,莒邦法化之莒亦為齊之莒邑,故也是城邑名。
齊刀幣的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我們了解齊國商品經濟及冶金鑄造、齊國的經濟和文化形態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