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前公園

鼓樓前公園

福州鼓樓前公園(原名“福州鼓樓遺址公園”)是在福州鼓樓舊址上重建的景觀公園,占地面積達4250平方米,位於福州鼓屏路與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

福州鼓樓前公園在2009年開放,特色是鼓樓的遺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鼓樓前公園
  • 外文名稱:Gulou Park
  • 地理位置:福州鼓屏路與鼓西路交叉口西北角
  • 占地面積:4250平方米
  • 開放時間:2009年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前稱:福州鼓樓遺址公園
歷史發展,建立,發展,成熟,遺址發掘,公園看點,公交信息,

歷史發展

建立

福州鼓樓始建於唐代,是唐代的州城門。1063年,改建為雙門,並在城門上建樓九間。從1069年開始,置銅壺滴漏以計時,以鼓角報更,因此得名鼓樓鼓樓一帶歷來是省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明代又稱為“全閩第一樓”。

發展

公園效果圖公園效果圖
1947年,經歷了抗日戰爭兩次淪陷的福州滿目瘡痍,鼓樓在每天施放午炮時,都會有碎磚土掉下來,危及行人。不過,關於鼓樓是拆是建,在當時引起各方廣泛關注,爭論極其激烈。當時,在福州市參議會上,有了一份“拆樓”的提案,可鼓樓區區民代表數人則同時提出了“建樓”提案。鼓樓區區民代表向省政府呈請:鼓樓被日寇轟炸卻沒有倒塌,代表中國不會被日本摧毀,是福建抗戰勝利的一大紀念。建議修建鼓樓以保存古蹟,希望召集本區代表自動捐款,籌資重修鼓樓。為此,福州市還召開全市區民代表聯席大會。市參議會最後決議,若解決經費就修復,時間限定三個月內,同時午炮移至別處施放。無奈當時福州民生多艱,鼓樓修建困難重重,就此擱置。

成熟

解放後,在1952年,為了便利交通,殘破不堪的鼓樓被拆除了,城牆的磚石鋪就成了鼓樓至屏山的道路,漸漸被掩埋在如今的鼓屏路下面。

遺址發掘

鼓樓遺址發現於2001年4月。福州市考古隊在位於鼓屏路口的工地,從地面至地下分7個文化層進行挖掘,出土了漢代的硬陶片及紅、灰兩種顏色的板瓦片,兩晉南北朝的板瓦碎片、盤口罐、平底碟、碗等陶瓷,明清時期的彩瓷、黑釉、青花碗、等器物,時期的建築材料和陶瓷片,宋代、清代的幾口水井、土井、磚井、陶井,宋代石構水溝,南北朝磚構水溝。最大的發現是鼓樓遺址,包括柱礎石牆磚鋪地磚、夯土地面、門框位置等。
此次考古挖掘展示區,總占地300平方米,分兩處遺址:一處是唐末五代舊城牆基礎,展示唐磚和古牆地基等;旁邊小坑深5米,自上而下,充分展示了鼓樓近現代層、明清層、宋元層、唐五代層、唐五代地層、西晉南北朝地層、先秦兩漢地層共7個時期的文化斷層。

公園看點

鼓樓前公園設計者通過鋼架玻璃結構,覆蓋在挖掘出的遺址上方,既保護了文物不受日曬雨淋,又能使市民清晰地看到下面的遺址。
鼓樓舊址鼓樓舊址
公園北側,以福州傳統元素的照壁為中心,左右兩邊分別為鼓樓遺址考古發掘展示區和宋朝水鐘“古代銅壺滴漏”展示區,周邊配花草樹木和休閒木平台、座椅、鼓形花壇、地雕、燈柱等,結合古老榕樹,將整個公園打扮得古意盎然。
照壁將以灰塑的形式,描繪自唐朝以來福州鼓樓變遷的八個畫面,並配上一對五福拱壽石雕。原址考古現場,以鋼架玻璃的形式展示福州鼓樓的七個古代文化層,包括漢代兩晉、南朝、唐五代、宋代、元代和明清時期,以及出土文物。古代銅壺滴漏展區,重現宋朝銅壺滴漏。
最早的銅壺滴漏最早的銅壺滴漏
製作的銅壺滴漏是一座採用金屬銅、高檔拔蘿格木材製作的仿古水鐘,有自動報時功能。漏壺之水能循環使用,定期更換。規格尺寸2.5米×2.5米×2米。日、月、星壺按文獻記述尺寸全銅鑄,受水壺中央標尺能隨水量大小而升隆,並記錄顯示時間。萬分壺之水流向鐃神水壺,使其每30分鐘擊開鐃神控制器擊鐃8下。

公交信息

公交:1路、K1路、8路、18路、19路、20路、54路、61路、76路、88路、101路、102路、121路、128路到鼓樓站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