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是2021年11月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本書編寫組。書中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所作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 
  • 作者:本書編寫組
  •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 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
  • ISBN:9787509914472
編寫背景,內容解讀,

編寫背景

為幫助廣大黨員、幹部、民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學習輔導百問》,對全會《決議》進行了全面闡釋,是學習領會全會精神的權威輔導材料。

內容解讀

《決議》指出:“黨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領導人民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初步構想。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後,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這個工業強國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建國方略提出來的。此後,隨著實踐的深入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黨對國家建設的戰略性目標的提法,逐漸清晰和成熟起來。
黨在確立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就明確規定了黨的中心任務,這就是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指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畫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周恩來同志在這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關於我國“四個現代化”的構想。
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相併行,黨不久便將視野擴大到努力發展科學技術上面。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兩次提及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裡,將“現代科學文化”列入了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整體構想之中。後來,毛澤東同志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過程中提出,要把“國防現代化”加入國家現代化的內容中。1960年2月,周恩來同志在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學習討論的發言中將“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這樣,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便有了更完整的提法。
第二,“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正式提出。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黨在經濟工作方面採取了比較符合實際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新的奮鬥目標的時機已經成熟。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鄭重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中央明確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中央還確定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即從第三個五年計畫開始,第一步,經過三個五年計畫,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是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四個現代化”奮鬥目標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深入探索和對中外發展經驗的總結,通過反覆權衡和深思熟慮,最終確定下來的。歷史證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實現“四個現代化”始終是激勵和鼓舞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精神動力。即使國家經歷嚴重困難甚至後來發生“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因為有了這個偉大的共同奮鬥目標,全國各族人民也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國家根本制度的根基也從未動搖。
第十九問:如何認識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決議》指出,“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畫,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第一,實現國家工業化,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富強,使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澤東同志早就講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但是,直到1952年,我國工業化的起步點仍然是很低的。現代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只占35.5%。因此,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把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黨和人民奮鬥的目標。
第二,初步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技術落後、畸形發展的工業狀況,建立起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生產體系。原有的工業部門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產品的年產量和生產能力大大增加。從1952年到1980年,棉紗的產量由65.6萬噸增加到292.6萬噸,原煤由6600萬噸增加到6.2億噸,發電量由73億度增加到3006億度。從“一五”時期開始,國家以156項重點工程、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心,進行了大規模投資,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武鋼和包鋼等十大鋼鐵廠、有色金屬冶煉廠、幾十個煤炭企業和發電廠等一批重要企業新建和擴建起來;電子、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新興工業部門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逐步得到發展;在機械工業方面分別形成了冶金、採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製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製造等十幾個基本行業,並且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一部分現代化大型設備。國家從1964年開始布局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在短期內初步建立起我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形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和巨大的生產能力;石油工業的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1963年一舉實現了石油產品基本自給,並於1973年開始向國外出口原油。
第三,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49年到1980年,全國新增鐵路2.99萬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國的路網骨架。1980年全國公路通車裡程已達88萬多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10倍。水運事業有很大發展,內河通航里程由1949年的7.36萬公里增加到1980年的10.8萬多公里。民航事業開始發展起來,從1950年8月開闢由天津經武漢飛往重慶的第一條航線起,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航線已發展到180條。郵電事業也有很大發展,1980年全國郵電局、所發展到4.9萬多處,為1949年的1.9倍。
第四,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農村共治理了2.6億畝低洼易澇地,改造了2億畝鹽鹼地和山坡地,修建了8.6萬多座大中型水庫;國家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以及其他一些江河兩岸,整修和新建了總長達16萬多公里的堤防。各種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力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