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

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

《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是沈士光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4年10月。

該書從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理論,縣(市)一級擴大黨代會常任制試行以來的實踐成果,黨代會常任制運行過程中選舉、組織、代表履職、監督等方面論述了黨代會作為黨的權力機關的制度特徵和要素。該書分析了黨的基層組織的權力結構,論述了黨代會、全委會和常委會之間的關係,同時對黨的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的條件下凸顯黨員主體地位、維護黨員權利、加強黨內民主的實現途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
  • 作者:沈士光
  • 首版時間:2014年10月
  • 字數:300千字
  • 類別:政治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論述了黨內民主的分層和以黨代會常任制為主體的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探索;對黨代會常任制擴大試行的兩個關鍵基層單位,鄉(鎮)級和縣(市)進行分析和研究;研究了黨代會常任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黨代表任期制、代表性;研究黨代會常任制兩個重要功能,決策功能和監督功能;對黨代會常任制從“試行”變成“實行”的領導體制和權力運行機制進行突破的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等等。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六章 黨代會常任制的制度、體制突破
第二章 以黨代會常任制為主體的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探索
第七章 黨代表任期制研究
第三章 鄉鎮、縣(市)黨代會常任制的實踐
第八章 黨代表的選舉和權利保障
第四章 地(市)級、省級黨代會制度研究
第九章 黨代會常任制的決策、監督功能研究
第五章 黨代會常任制的理論探討

創作背景

黨的十三大後,中組部在浙江椒江等地試行黨代會常任制,2002年和2007年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在縣(市)一級擴大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試行”,2008年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暫行條例》,將黨代表在任期內的履職要求擴大到全黨各級代表。面對黨內基層民主的實踐,以及中央對各級黨代表任期內履職的要求,回顧和總結經驗,研究分析黨代會常任制運行內在機理、邏輯特徵、動力機制,並加以理論化的提煉概括,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基於此,《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第一,該書提出了“試點政治”的觀點。所謂的“試點政治”指的是在推進有關公共政策或者相關的制度中,在現有已知的條件下,對政策推行和新制度實施的後果缺乏了解,從而選擇不同的地點或者在不同的範圍內進行試點、試驗,等到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或者實施的條件基本具備後進行全面推廣。“試點政治”與中國政治體制相適應,是中國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中國許多公共政策都是通過先試點再推廣的“試點政治”模式,具有漸進性、簡約性和消除不確定性的特徵。黨代會常任制處於長期的試行中,已經符合了“試點政治”的內在特徵。
第二,該書提出了“黨代表三聯制”的觀點。通過課題研究發現,在探索黨代會常任制試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將人代會的代表聯繫制度與黨長期實踐的幹部聯繫民眾的方法引入黨代會,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黨委委員(當然的黨代表)聯繫黨代表、黨代表聯繫民眾的“黨代表三聯制”。
第三,該書提出了“門診政治”的觀點。“門診政治”是對基層黨委領導方式的形象化比喻,這是基層政權長期以來解決公眾利益訴求和紛爭的一種仲裁手段。基層黨政領導在自己的辦公室里當面聽取公眾的具體情況訴求,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法。它是中國基層政治的特殊而普遍的政治運作方式。它的好處是解決問題的成本低、速度較快。在基層是一個不失靈活且有效率但並不規範的解決問題的機制。隨著中國農村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門診政治”的局限性越來越顯見。“門診”是基層政治的晴雨表,基層黨委應該加強定期性、集體性的研究,而不是個人設攤、個人診斷、個人下處方。這樣才能更好更準確全面地了解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提出更為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個項目提出“門診政治”的意圖是要轉化為“代議政治”,基層黨委應逐漸引入和發揮黨內代議制度,規定實行黨代會常任制,發揮黨代表任期制的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研究》
2014年10月
天津人民出版社
978-7-201-08694-1

作者簡介

沈士光,1964年生,上海人。文學學士、法學碩士,現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公共行政倫理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